国家主席洗脚盆

国家主席洗脚盆

大罢免失败,台湾路在何方?

国家主席洗脚盆 (2025-07-26 05:17:42) 评论 (14)

2025年7月26日,台湾罢免蓝白立委的全民行动彻底失败,全数不通过。尽管8月23日还有一场决定七立委去留的投票,但立法院最少要淘汰六人才能确保正常结构,统计学概率已极为悲观。何况按照今天的情况,可以说绝无可能。

这场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反蓝白、抗专制”动员,最终化为一次气势浩大却无疾而终的民间行动。支持者哀叹“民主已死”,反对者高喊“民意胜利”。但在情绪过后,我们必须冷静地思考:大罢免的失败,真正暴露出台湾社会的哪些病灶?而在立法院被蓝白合把持、北京步步进逼的情况下,台湾的路到底还能往哪里走?

罢免不是失败,而是一次严峻的现实检验

与其说罢免案失败,不如说是台湾民主制度和社会动员力的一次残酷压力测试。

这场罢免,从制度层面就面临诸多不利条件:高门槛、低投票率、高动员成本。成功需要的是愤怒的民意、强大的组织力,以及一致的舆论战线。而现实却是,民进党顾忌“政治操控”指控而谨慎介入,中间选民普遍冷感,“罢免七人”成了少数积极者的孤军作战。

罢免未通过,固然是数字上的失败,但它让人看清:

  • 台湾选民对立法院“立法暴政”的认知仍严重不足;

  • “中共代理人”在岛内的合法性包装仍未被彻底撕破;

  • 民主社会的防御机制,在面对“民主程序”被反制时,反应依然迟缓、温吞。


蓝白保位,民众失守:谁在收割这场挫败?

此次罢免失败的最大赢家,无疑是蓝白合流。

徐巧芯、黄国昌、王鸿薇等人不仅保住了席次,还借机塑造出“罢免案是绿营打压异己”的受害者人设。他们在媒体上高调反攻,不但洗白了亲共投票、杯葛法案等行为,还进一步巩固其支持者对“反绿”的情绪动员。

反观绿营阵营,尽管基层奋力动员,中央却始终保持“冷处理”姿态,既未正名罢免正当性,也未有效整合资源,最终让一场有理有据的罢免运动被描绘为“政党斗争”、“选后报复”。

在这场信息与叙事战争中,蓝白不仅保住了人,还赢得了话语权。这并非只是一次投票的败北,更是一场话语战的重大挫折。


台湾的下一步,是沉沦,还是民防重启?

罢免失败只是一个信号,真正的问题是:台湾是否还具备抵御中共与内奸双重夹击的意志?

当前的台湾政治结构正陷入一种危险状态——总统与执政党背负保卫国家的责任,但立法院却成为阻碍国防、破坏外交、协助北京的战场。

在这样的格局下,我们必须问:

  • 面对“和平协议”包装下的统战议程,台湾有多少民众能识破并坚决拒绝?

  • 面对立法院刻意削弱国防、杯葛情报预算,台湾是否有民间组织体系能补上空缺?

  • 若明天战争爆发,台湾是否准备好了清查第五纵队、管控内乱、维持秩序?

答案目前令人忧心。

因此,未来的重点应转向:

  • 建立全民民防系统,不仅是应对战争,更是因应“战前渗透”;

  • 立法强化反渗透机制,赋予情报机关与司法单位更大查缉代理人的权力;

  • 政党必须严肃清查党内亲共者,不能继续以“言论自由”为名,容忍卖台行为。

  •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社会内部的裂痕正在快速恶化。此次罢免案中,有不少人因支持罢免、投下同意票而遭到家人威胁、朋友断绝往来。这不是正常的政治分歧,而是一种深层的社会撕裂。表面上或许还能维持和平,但我们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当战争来临时,许多原本可以讨论的人,将成为必须防备的人。

    我们当然仍可以继续争取他们,用理性、情感与事实去沟通。但也要有现实的认知:若战争真的发生,就必须立刻改变做法,不再幻想“全民团结”,而是快速识别敌我、分清阵营、采取果断行动。这不是放弃民主,而是捍卫民主的必要防卫机制。


向美国喊话:支持台湾,不等于资助内奸

最后,不可忽视的是台湾与美国的同盟关系。

大罢免失败,让国际社会再度意识到:台湾民主制度虽健全,却仍可能被内奸操纵。美国政府必须重新评估:对台援助是否落实到了正当的国防体系上,还是被国会中的亲中政客所抵消。川普总统已多次表态对“削减国防预算”表示不满,对蓝白亲中势力的警觉也愈加明显。

唯有对台湾施以真正有条件的援助——技术出口搭配反渗透审查,资金援助要求国会问责,才是稳固台湾民主的根本。


结语:在灾后重建前,必须认清敌人是谁

罢免失败不是终点,而是一次警钟。台湾人不该只为一次投票结果失落,而要反思为何我们在自由社会中,竟无法淘汰公开协助极权政权的政客。

敌人从不高调登场,他们穿着西装,说着民主语言,却在投票时把国家安全送给中共。

下一步不是悲观,而是清醒。不是放弃,而是重整。

台湾的路在何方?答案很简单:

只有一条路——清除内奸,强化民防,彻底战斗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