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招聘扭曲了社会价值取向,“拼爹”比“拼搏”更有效

齐风猎 (2025-07-05 15:53:50) 评论 (0)

 

 
市委讲师团是党员干部培训的摇篮,是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求真、求知、求实的地方。


当市委讲师团的招聘,都成了依靠拼爹、拼关系才能够进来的岗位,又能够培养出来怎样的合格党员干部呢?

202312月,内蒙古包头市委讲师团曾进行过一轮面向社会公开引进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专业人才,当时因被举报中止。今年2月份发布的公示名单中,3名通过面试的考生姓名,与此前因举报被中止时入围面试的考生姓名居然一致。

两年前招聘,年龄限制是38岁。

今年招聘,年龄放宽了到40岁。

这是发生在包头市的人才引进事件,名单“复制粘贴”,年龄放宽两年,入围者纹丝未动。

202312月,包头市委讲师团首次发布高层次人才引进公告,计划招聘4人,年龄限制38岁。

面试结束后,王某丹、郜某兴、张某三人进入下一环节,但招聘因举报被紧急叫停。  

20251月,该单位再次发布几乎相同的招聘公告,计划引进3人。

令人惊异的是,2月公布的面试通过名单中,入围者姓名与2023年被中止招聘的名单完全一致。

更耐人寻味的是,年龄上限从38周岁悄然放宽至40周岁。  

两次招聘的相似度之高令人咋舌。

2023年计划引进4人,通过了一人,有3人因为被举报未能通过审核。

2025年计划引进3人,岗位专业要求、能力标准,与2023年一致,只是年龄放宽了两岁,大概率是因为,2023年招聘时的那三位,年龄增长了两岁。

并且,招聘的流程设计高度雷同。两次招考均省略了笔试环节,仅以面试作为唯一筛选依据。

面试全程录像,但始终未公开,公众无从验证评分合理性。

结果是,两年前的入围者是王某丹、郜某兴、张某三人。两年后,还是他们三人。  

这种“精准重合”,在公开招聘史上实属罕见。  

这次招聘遭受质疑,年龄限制的松动成为关键疑点。

2023年招聘中,岗位要求是“38周岁以下(1985630日后出生)”。 

2025年同岗位调整为“40周岁以下(19851月后出生)”。

这一调整发生在首次招聘因举报中止后。若按原标准,2025年应聘者年龄应不超过37周岁(19881月后出生),而新标准允许19851月出生者报名,相当于为特定年龄段人群“开绿灯”。

结合两次入围者完全一致的结果,难免令人怀疑是否存在 “量身定制”岗位条件。  

招考流程的“设计缺陷”,导致招聘公平性先天不足。

本次招聘程序存在多处易滋生不公的隐患。

首先是单一面试定成败。没有笔试环节,是否录用完全取决于考官的主观意志。  

其次是开考比例弹性化。规定“报考比例不足31可核减岗位,经批准后最低可降至21”,为小范围竞争创造条件。  

再次是监管责任模糊化。包头市委宣传部干部科负责人称,主管部门“只负责审批方案和拟录用人员上会,不负责考试过程”。实施与监督权集中于讲师团自身,这就出现了“自我监督”的真空。  

这一事件曝光后,相关方的反应折射出体制内纠错机制的迟缓。

讲师团工作人员面对新闻记者的提问,回应“不清楚”。  

宣传部门则是迅速切割责任,强调“实施主体是讲师团本身”。  

直至74日舆情发酵,讲师团才发布通报称“将依法依规启动调查”,距名单公示已过去4个月。  

这种“举报-中止-重启-再现争议”的循环,暴露了内部纠错机制的失效。 

2023年因举报中止招聘时,若存在违规线索本应彻底核查。

2025年重启招聘时,更需彻底回避既往关联人员。

而如今,包头市委讲师团的通报承诺调查,成为挽回公信力的最后机会。  

人才引进的本意是汇聚贤能,而非制造“萝卜坑”。

当年龄线为特定人群推移,当名单在举报风波后原样重现,公众看到的不是对知识的尊重,而是对制度的戏弄。  

透明流程的缺失比名单雷同更可怕,责任推诿的姿态比年龄造假更堪忧。

唯有彻底公开面试录像、第三方介入审查、重构招考规则,方能重筑“人才”二字的重量。

需要记住的是,当年轻人发现“拼爹”比“拼搏”更有效,当“专业能力“败给“关系硬度”,这种示范效应将扭曲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