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持久战解放战争速胜战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是主角。谁能?谁无能?只要是人都能辨别。没有争议。拿“争议“来说事的,不是蒋介石国民党的儿子,就是蒋介石国民党的孙子。还有就是走资派的儿子,又或是走资派的孙子。
A,《抗日战争》,当时日本侵略军侵占了华北、华中等地,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相继沦陷,淞沪会战失败,徐州失守,武汉危急,国内战局一度走向混沌迷离。深受侵略之苦的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民族觉醒在当时达到了全新的高度。而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几百万国军去哪儿了?
而在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内的“亡国论”,“速胜论”甚嚣尘上。在当时国际国内大形势下,战争进程会如何发展?中国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一时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3种看法:
一是消极悲观的“亡国论”,认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再战必亡”,主张妥协投降。例如在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内的大佬汪精伪投降日本,另立伪中华民国政府是事实。蒋介石从南京败退到重庆,这又是铁证。如有些《反共华人》例举了国军死了多少的将士,能说明战胜日本军队了吗?几百万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内的国军,在被日本侵略军侵占了华北、华中等地,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相继沦陷,淞沪会战失败,徐州失守,武汉危急,国内战局一度走向混沌迷离。蒋总司令和各地方的军阀司令们都在哪儿?抓壮丁凑合的国军都干什么?不排除中间的有良知的中国将士真心想抗日的,但上头不下命令怎能去抗日?即使遇上了也打了败仗,死了这么多人。将军张学良黄虎诚只是劝说蒋介石参加抗日,结果如何?
二是盲目乐观的“速胜论”,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外国援助上,认为可以依赖外援迅速结束战争,日本马上会败。
三是部分人认为会是一场持久战,但在为何是持久战,如何开展持久战等问题上仍停留在模糊认识阶段。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认为在当时统一思想认识势在必行。针对上述3种看法,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对坚持长期抗战是不利的。
为此,毛泽东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思考,并对抗战进行了系统总结,于1938年5月30日,在《解放》周刊第40期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此后,他用8天9夜撰写了《论持久战》演讲稿,有力批驳了关于抗日战争的错误论调,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
《论持久战》写了21个问题,可分成两个部分。前9个问题为第一部分,重点论述为何要打持久战,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并对战争阶段、战争形态等问题进行了阐释;后12个问题为第二部分,分析怎样打持久战,着重阐释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总体上看,其理论观点如下:
抗日战争是持久的但必然胜利。毛泽东从战略高度,系统论述了中日双方存在着相互矛盾的4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基于对这些特点的分析,毛泽东认为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他说,“只有战略的持久战才是争取最后胜利的唯一途径”“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亡国论”和“速胜论”都是错误的。毛泽东认为,“亡国论”错在其思想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只提军事强弱对比这一点,而忽略其他矛盾;并把这一片面矛盾扩大成全体矛盾,犯了主观主义错误。日方军力虽强,但劣势明显,如其侵华战争本质是退步野蛮的,物力人力不足,失道寡助,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军力虽弱,但战略优势有很多,如抗日战争本质是进步和正义的,以及中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加上国际多助,能够支持长期战争。只要军民团结、广泛动员,敌强我弱的趋势就将逆转,胜利必在中国。对于“速胜论”,毛泽东也批评地指出,没有一定的条件,速胜只存在于头脑之中,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只是幻想和假道理。
抗日战争须经过三个阶段。通过对敌我力量变化和战争形势之分析,毛泽东合理推演了战争发展过程:第一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第三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这个过程是中国从处于劣势到保持平衡再到占据优势的过程,也是日本由占据优势到渐趋平衡再到转向劣势的过程。由此可见,日军虽强,但不可持久,只要我们坚持抗战,运用正确的军事和政治策略,不犯原则性错误,我们就会越打越强,敌人就会越打越弱,我们就一定能战胜敌人。此后战事的发展,也证实了毛泽东的判断。
持久战要讲究方式方法。毛泽东不只在战略上指出了持久战的方针政策,还从战役战术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一是进行普遍深入的政治动员。二是实行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三是灵活用好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四是打好消耗战、歼灭战。五是抓住敌方的错误和漏洞进行攻击。六是不进行没有把握的决战。
强调人民军队的重要性。毛泽东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特别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认为人民军队是抗日战争的重要力量。他还指出,“唯武器论”是主观地和片面地看问题。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军队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中成为自己的军队,就会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就会弥补武器的不足等缺陷,构建出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B,《解放战争》中 蒋介石扬言“能速战速决”。结果是毛泽东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速战速胜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形式发布《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热烈欢庆下山来摘抗战胜利的果实了。由于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大部分败退在中国的西南、西北,抗日胜利了蒋介石要将其国军运往内战前线完成内战部署需要时间。这时的蒋介石在积极准备内战的同时,又于8月下旬向延安接连发出三次电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共商国是。
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亲赴重庆,这是一件轰动国内外的大事,使许多人进一步认清中国共产党谋求和平的真诚愿望。
但蒋介石却玩弄着“假和平、真内战”的政治伎俩。在《双十协定》公开发表的第二天,他就发布了一条“剿共”密令,要求对共产党“速予剿除”。
解放战争时,国民党为何最终失败?是没军事人才吗?该说出真相了
1946年,国民党单方面撕毁和平协议,悍然发动内战,调集重兵围攻解放区,三年解放战争也由此开始。
经过三年鏖战,国民党军在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中相继失败,总损兵百万以上,而渡江战役的胜利,便彻底宣告了南京国民党统治集团的覆灭。
那么,有着飞机、坦克、重炮、军舰等先进武器装备,背后还有美国财力支持的国民党军队,为何最终败给了小米加步枪的解放军?难道说国府没有可堪大用的军事人才吗?
其实,从本质上来说,南京国府就是一个依附在国内地主和国外列强上的军政府。既然是军政府,军事人才自然是不缺的,而且还都是些骁勇善战的将军。
就拿蒋介石的高级智囊杨永泰来说,他虽然是一介文官,但是行事方法却丝毫不逊色武官,甚至连很多国民党武官都比不上他。
他的战略眼光极具恐怖,兵事策略非常狠毒。北伐时期,他就帮助蒋氏完成北伐,整合各方军阀,吞并地方势力,扩大政权领土。
后来,他给蒋介石献计策,用经济手段瓦解了冯玉祥的军队;用军事手段对抗李宗仁、白崇禧;用政治手段将阎锡山收服;再用外交手段促成东北易帜,收服了张学良。
同时,红军在苏区和长征时期,遭遇的长期经济危机和军事围剿,也多是出自杨永泰的手笔。
杨永泰清楚地认识到,之所以前四次军事围剿失败,就是因为蒋氏对红军有错误的认知,并不清楚为何红军能够得到老百姓的支持。
其实,红军和其他军队不同的地方,便在于红军经历过三湾改编,军民上下一心,同仇敌忾,作战时往往会拥有极大的战斗力!说得直接点就是:全民皆兵,兵民一家,人民战争。蒋介石国民党就做不到。所以,不管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蒋介石国民党的军队能打胜付吗?蒋介石国民党的孙子们别忽悠误导后人了。
后来,蒋介石的军师杨永泰为了应对红军,便提出了“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方针。当时,他命令加强对于地方民众的日常管理,澄清吏治(也就是喊喊口号而已,大地主的利益根本不敢动)。
其实,杨永泰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要离间百姓和红军的关系。他认为没有百姓支持的红军,后续发展势必遭遇严重危机,比如在兵源、粮食、药品等方面都会出现问题。
正是杨永泰的经济和军事围剿政策实施,导致中央苏区根据地发展十分艰难,以至于红军,最终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惨败。
其实,关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除开李德等人的错误军事指挥,还有一个根本问题就是经济。
当时,中央苏区根据地太穷了,经济处于崩溃边缘,而蒋介石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的外部经济和军事围剿太厉害,导致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只能被迫转移。
不过,因为杨永泰谋略太深,导致他在国民党统治区进行改革时,触碰了大地主阶级的利益,最终难逃被暗杀的命运。
其实,国民党国军,之所以在解放战争中失败,并不是因为军事人才少,反而是因为军事人才太多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习惯用军事手段,以此来解决政治问题,像蒋氏既没有政治眼光,也没有能力用政治手段来解决问题。
就以1945年,国共两党的《双十协定》来说。
当时,毛泽东真的是带着诚意去和谈的,连教员都亲自飞往重庆,可以说是孤身犯险境,可想而知中国共产党对于和谈的重视,但是蒋介石国民党却在军队和解放区政权问题上摇摆不定。
同时,《双十协定》不过是蒋氏打着“和平建国”的幌子,用来给国民党国军进攻解放区争取时间罢了,后来国民党国军进攻中原解放区后,蒋介石的国民党的军事“毛病”又出来了。
当时,在和谈一边进行的时候,另一边的国民党军队,在美军飞机、轮船的运输下,从南方大规模地向东北地区集结,准备抢夺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所取得的胜利果实。
当然,在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和日军打了几十次的正面会战,在打败仗之后的同时,也确实培养了一些国军的军事人才,各级的校官也是储备充足,不过,在解放战争中都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队骨干了,就说黄埔军校培养的将军们,有多少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将军。就是有少数的以至于国民党军残部去了东南亚几个小国之后,还能横扫一片这些小国的正规军。事后成了金三角的毒司令。有的回了台湾,有的客死金三角。
不过,蒋介石国民党国军的军事人才质量,完全赶不上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骨干。这里说的质量,不是指个人的文化教育水平,而是抬在艰苦环境下应对恶劣战争中的作战战术上的主动和灵活性。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便在华北战场的日占区活跃,有着丰富的对日实际斗争经验,培养了许多具备优秀战斗素养的军官,而这一点就让国民党军无法跟上脚步。
其实,国民党军队的最大问题,就是抗日战争中的整体战略思想缺失,也就造成国民党军事人才的能力,也会受限于整体战略思想的拖累。
就好比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便正式宣布对日宣战,国民党军高层便觉得战争肯定是赢定了,所以就进入消极的防御状态,不仅没怎么作战,而且还时常和共军制造麻烦。
1944年腾冲战役爆发,在得到美军的装备支援后,远征军第20集团军以美空中力量的掩护,对腾冲展开反击作战,这也是国民党军精锐反攻城市的第一战。
但是,腾冲战役历时127天,蒋介石国民党的国军在兵力、火力、后勤等都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以消灭日军6000余人的情况下,居然还付出了损失官兵18000人以上的代价。这就是这些将军和拉来的壮丁死了这么多的原因。还有打了败仗时死更多。
其实,从腾冲战役就暴露了蒋介石国民党军官在战术作战时的急于求成,导致军队的雇佣士兵作战主动性和组织能力弱的现实局面,这也是蒋介石国民党军队系统的一个通病。死多少人不代表打胜仗了。
还有,就是蒋介石国民党军内部派系林立,军官们作战不会是一条心的,军官们作战都是为了自保和自己的升官发财,这也就很难有军事才能突出的将领出现。
比如杜聿明,在国民党军里算是智勇双全,但是作战经常被蒋氏越级指挥基层,最终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手下败将。
在三年的解放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国民党的那些高级军事将领们,基本上都成为了北京最有名的监牢“功德林”里的好友,其中就有忌恨黄维一辈子的杨伯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