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抵挡箭矢,如今抵挡遗忘 (多图)

地主杂谈


做一个眉宇间写满风调雨顺的人,安静于暖,安然于心,不急不燥,清淡欢颜。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去年在北京的时候,有天清晨,天还没亮透,我就出门散步了。沿着永定河引水渠一路往东走,不知不觉就到了南护城河边。那会儿晨雾真像一层半透明的纱,轻轻裹着柳枝,也温柔地罩着河水,整个城市都还在睡梦里似的,安静得让人有点不习惯。

雾渐渐散了,我从河边上到公路,朝永定门外走去,想去看看那段明城墙。

明北京城城墙遗址公园,就在永定门以东,是北京内城仅存的一段明代城墙遗迹。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它曾是古城的防线,如今只剩这一段,静静伫立在高楼之间,像一枚从旧时光里翻出来的印章。

清晨的公园,没什么游人,这种寂静使人很是放松。城墙在灰蓝色的天光里,就那么沉默地矗立着,说实话,看着还真有些孤独又肃穆。有几段墙砖颜色特别新亮,像是刚被“整过容”,虽然齐整,却总觉得少了沧桑感。可唯独有那么一段,砖面黑得斑驳,被玻璃护栏小心翼翼地围着,它就像个有脾气的老人,倔强地不肯与那些新砖为伍,仿佛在无声地抵抗着时间的粉饰。

我忽然想起小时候听过的传说:当年修这段墙时,怎么垒都塌。监工急了,请来风水先生。先生掐指一算,说:“这底下有东西不服,得镇。”

没人说怎么“镇”的,但第二天,墙就垒成了。不过奇怪的事发生了,自此每逢大风夜,墙根下总传出低低的哭声。有人说,不是怨鬼,是魂魄未散。

小时候听着只觉吓人,如今站在墙下,这传说却像一缕无形的风,低语着某种久远的忠告:别让贪念与不敬,轻易靠近这些沉默的砖缝。

有些老北京人认为这墙不是死物,砖缝里,是活的。活着的,不只是冤魂,也可能是些连风都绕着走的念头。六百多年了,它见过太多:嘉靖二十九年,蒙古铁骑的箭镞曾钉进这段城墙;崇祯十七年,闯王大军破城前夜,守将在这里自焚,青砖上至今留着几道焦痕。贪官的血、逃荒者的泪、仗势者的跌落,都渗进了砖缝。传说中那块"镇京金砖",镇的不是风水,而是因果。

风大的时候,老辈人常念叨:夜路走多了,别碰见砖缝里那口风。风里有时还带点铁锈味儿 —— 是嘉靖年打下的箭?还是崇祯年流下的血?我伸手摸了摸城墙,冰凉粗粝,像直接摸到了明朝。

真正的坚固,从来不是封得死死的那种。有些墙虽然齐整无缺,却早已失了温度;而这段老墙,哪怕残破,却还装得下人声、笑声,甚至偶尔的哭声,还留着一口活着的呼吸。

我站在城墙上,看着远处楼群,又低头看着晨跑的人们。城墙不高,视野有限,但我却觉得,心一下子敞亮了不少。

人们总说,胸怀这东西,是用来容纳风雨的,不是把自己死死困住的。那些怕受伤的人,往往把自己圈得太紧,到头来,反而把自己困在了亲手筑的墙里。想想看,如果连一点点不顺眼的人或事都容不下,那所谓的心胸,到底还能装得下什么呢?

我再次伸手摸了摸那块砖,冰冷而沉静。就在那一刻,我心里仿佛明白了些什么:也许,真正替我们记住历史的,从来不是这面墙,是我们自己 —— 只是我们太容易,在日复一日的奔忙中,忘了因果的分量。

 

明北京城城墙遗址

 

从这里上城墙

 

在城墙上

 

城墙远景

 

城墙下的花

 

全部照片均为原创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麦琪儿' 的评论 : 谢谢鼓励!
麦琪儿 发表评论于
好文!给个赞!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晓青' 的评论 : 谢谢鼓励!
晓青 发表评论于
特别喜欢你介绍北京,和这些照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