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先来解剖这套说辞的第一层谬误:把“老百姓能吃苦”,当成国家对外斗争的护身符。中国人民的确吃过苦、也能吃苦。三年自然灾害时啃树皮、下放知青时住牛棚、计划经济下排队抢粮票,这些历史的残酷印记,是民族意志的表现,不假。但那是历史,是老百姓在无可奈何中挣扎求生,不是政策该反复炫耀的“资源”。
将吃苦当作国策逻辑,就是把人民当作工具。这种论调的潜台词无非是:“你已经穷惯了,所以这次我再让你吃点亏,你也不会吭声。”说白了,就是一种统治集团的傲慢与冷漠。这不是坚韧,而是被动忍耐;不是光荣,而是被反复利用的牺牲。

再问一句:假如“能吃苦”真的这么好,为什么高官子女都在美国读书、定居、移民?为什么他们一个个出入奔驰宝马,喝着星巴克,住着带地暖的大平层?他们怎么没说“我也要自力更生,去摆个摊卖个货”?
接下来说这句话中的第二层逻辑——“中国不怕老百姓闹,因为可以封口、删帖、抓人;美国不行,所以他们更怕人民不满”。乍一听,这是种政治现实主义;再一想,这是赤裸裸的道德败坏。
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难道是靠封住人民的嘴?靠删帖删到服务器起火?靠把批评政府的人冠以“汉奸”“走狗”“境外势力”的名头关进监狱?这不是强大,这是胆小鬼装腔作势,这是君王在深宫里颤抖地贴禁令。
美国之所以要顾及民意,不是软弱,而是制度使然。他们的政府不是“高高在上、人民是草芥”的父母官,而是“受命于选票、服务于大众”的仆人。商品涨价了,老百姓有怨言,骂总统、讽刺国会,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民主权利。美国政府怕民众反弹,不是怕“闹事”,而是因为他们知道——人民才是老板。
中国这边却刚好相反。一旦贸易战引起经济下行、就业困难、物价飞涨,政府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不是让人民参与讨论、寻求共识,而是删帖、控评、设立话术模板,连“阳光底下多晒晒真话”都成了“寻衅滋事”。这不是不怕,而是怕到极致。
最滑稽的,是这种论调最终都会导向一个逻辑怪圈:不管现实如何,只要嘴硬,中国就是赢家。就像那句讽刺的话:“我们输得起,因为我们根本不承认自己输。”
贸易战开打后,中国的出口受限、关税增加、外资撤离,本该是深刻反思的时机。但我们看到的却是一幕幕尴尬的精神胜利法表演:从“我们不怕”到“我们能忍”,再到“我们忍着其实是战略布局”,一轮轮文字游戏玩得飞起。最终居然变成了“正是因为我们能吃苦,所以我们赢了”。
这种自欺欺人的逻辑,哪里像一个现代国家的外交态度?倒像是小学生在操场打输了架,回家硬要说“我是故意让他的”。我们看到什么?制造业外迁、外资收紧、技术封锁、芯片断供、消费萎靡、就业困难……这些真切影响着每一个普通人生活的现实,被一句“我们能吃苦”统统打包带过,仿佛人民只是用来当“代价”的工具。试问,有哪一个国家把人民当作外交政策的挡箭牌,还是以“他们不反抗”为荣的?
归根结底,这种“我们老百姓吃得了苦,美国人吃不了苦,所以我们更占优势”的逻辑,本质是一种精神人质式叙事。当统治阶层不能为民谋利的时候,他们就反过来要求民众为国受苦,并以此塑造一种“你能苦,你就光荣”的幻觉。你穷不是因为体制腐败、政策错误,而是因为你伟大;你忍不是因为没有选择,而是因为你坚韧。于是,“能吃苦”成了一种国家级的政治标签,成为替政府开脱的道德绷带。这种逻辑的背后,是权力对人民苦难的冷血利用,是对反思责任的彻底放弃。
政府存在的目的,不是让人民吃更多的苦,而是让人民少吃一点苦。经济政策、外交谈判、制度设计,其核心目标应该是“让日子更好”,而不是“让你习惯日子不好”。美国人为什么不能忍?因为他们觉得自己配拥有好生活。中国人为什么总是在忍?因为我们被告知“有国家在,就不错了”。
真正的国家,不是靠强迫人民受难来彰显“团结”的;不是靠牺牲幸福生活来营造“集体主义光环”的;不是靠一种“你可以忍受,所以我可以继续压榨”的逻辑来运行的。人民不是苦役犯,国家也不该是一个“苦行工厂”。政策不是拿来考验人民的忍耐极限,而是要在尊重人民的幸福感之下去灵活制定的。当一个国家的骄傲,来自于“我们人民能吃苦”,那不是坚强,而是倒退。“你可以吃苦,所以你该继续吃苦”,那是对人民的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