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读安妮·勃朗特的小说《女房客》,感觉不值一读,其才华远逊于大姐夏绿蒂·勃朗特(《简·爱》的作者)。
《女房客》中,只有一个情节烙在我心里,那就是男主人公之死(彼时不到三十岁)——原型是作者英年早逝的哥哥。
那是一位轻浮风流、贪图享乐的帅哥,给他的妻儿带来莫大的痛苦!他的死自然不会让我唏嘘叹惋——这样的渣儿,死就死呗,活着也是玷污大地。
可是,这个人物临终前的极度恐惧和愤怒把我震惊了——我目睹了一个鲜活的生命在死神面前无理撒泼,哭闹着嚎叫着挣扎着不肯就范!
那场面竟让我想到了农村杀猪的场景——那可怜的牲口在临终前嘶吼得那么凄厉!
难道将死之际,人和动物一样,只留下最本能的恐惧和绝望?
后来,读屠格涅夫的小说《父与子》,牢牢记住了年轻的巴扎罗夫。
我在生活中从未见过思想和言辞如此锋利之人,而他又是位极为理性的实干家,注定是要干一番大事业的,他的父亲和他的粉丝都把他视为改天换日的时代巨人。
然而,突如其来的伤寒症剥夺了他所有的梦想和努力。
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他躺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心爱的女人(那位态度勉强的贵妇人远远坐在一把椅子上),说:
“你看这糟透了的景象:一条蛆虫,被踩得半死了,可是还在蠕动,我也曾想着去破坏一切,我不会死,死轮不到我,我还有很多事情没做,我这样一个巨人,现在想着的却是如何死得体面些,虽然谁也不来注意……”
我很失望!他是我心目中的革命党人,这些质地不俗的先进人类辞别世界的时候必然光彩照人——我就不必费力举例了——生,未必伟大,死,绝对光荣。这是他们吸引我的重要元素。
可是,这位巴扎罗夫怎么关键时候掉链子了呢?
即便到了生命的终点,也不该发这种令人气馁的牢骚怪话,他应该阐发一些积极的、有价值、照亮人心的见解,让心爱的人看到,他是如何视死如归!
辞,在当时的我看来,如同一个优雅而庄严的仪式。 辞别之际,逝者的每句话都将被视为珍宝,留给生者慢慢揣摩和怀念。不是吗?
那年暑假,在医院的肿瘤病区陪伴肺癌晚期的父亲,几乎每天都能听到楼下的鞭炮声,通知大家又一个病友刚刚辞别。
隔壁床上躺着一位老人,七十出头,咽喉癌。住院三个月,老人滴水不沾,靠营养液维持生命。
老人眼神清亮,靠在床头,身后垫了一个枕头,一动不动,安静得如同一株植物。右手手背因为吊水过多肿得如同拳击手套,搭在床边也从不动弹。
连死神也似乎被这种安详所感染,悄无声息地停在了他的床边。
老人的儿子每天下班过来陪护老人,默默地擦洗、按摩、扇扇子,轻声询问父亲是否难受。
有位小护士常过来陪老太太聊天。老太太说,“我家老头子人好啊,没有不夸的。我一个家庭妇女,就靠他一个人赚钱养家,我家老头子烟酒不沾,脾气也好,不知道怎么会得这个病!你看,他身上不疼,什么都知道。”
小护士频频点头,一边轻柔地按摩老人肿胀的手背,仿佛是他的亲孙女儿。
有一次,我们在旁边吃烧饼,老人的眼神飘过来,下意识地盯着我们。
老太太难过地问:“老头子,你想吃是不是?可是你不能吃啊。”老人收回目光,静静地望着前方。
第二天,护士给他扎针,他摇手坚定地拒绝了。老太太哭哭啼啼地找医生停了他的营养液。
老人一动不动地躺了三天,在一个清晨静悄悄地辞别了这个世界。
空了的床位,又住进一位老人。
老人双腿双脚肿得吓人,随着病危通知的下达,晚辈们闹腾腾地赶来了——原来老人曾阔过,结过两次婚,前任和现任把儿孙们都叫来了,大家叽叽喳喳地守了一夜。
第二天,老人的脚肿有所缓解,各项指标趋于正常。儿孙们七嘴八舌地商量了半天,陆续散了,满满当当的病房安静了下来。
一周后,老人自知不行了,让老伴赶紧把儿孙们全都叫来。
大家慌慌张张地陆续赶到,老人将他们一个个叫到面前,气息奄奄地挨个叮嘱。病房里哭声一片,辞行的悲伤场面从傍晚持续到深夜。
第二天早上,老人靠在床头,眼睛里又有了光彩,各项指标又趋于正常了。
他的一个外孙(前妻那边的),把母亲拉到走廊,压低嗓门说,“下次别再打我电话了!真没了再通知我吧!丧假我都请两回了,单位里还不知道怎么笑话我呢!”
儿孙们又苦着脸陆续散去。
老人的病床前出现了一个中年妇女,是新雇的护工,值白班,喜八卦,老人的身世已被她摸排得一清二楚,老人因此在病区成了名人。
老人走得很快,辞别的时候,床边站着他的老伴和这位尽责的护工——与前两次的大场面相比,着实显得冷冷清清凄凄戚戚。
父亲辞别后,有时会想,我将以何种面目、何种姿态辞别这个世界?
我研究濒死体验,就是为了那个特殊的日子,能够怀着幸福和释然,微笑着告别让我百味具全、难割难舍的世间。
将“死”消解为“辞”,将“句号”改为“逗号”,欣然地意识到: 此时此刻,我存在着,多么幸福和美好——所见一切,都有了光芒。
辞
阿芒晒太阳 (2025-10-23 21:23:09) 评论 (1) 年轻时读安妮·勃朗特的小说《女房客》,感觉不值一读,其才华远逊于大姐夏绿蒂·勃朗特(《简·爱》的作者)。
《女房客》中,只有一个情节烙在我心里,那就是男主人公之死(彼时不到三十岁)——原型是作者英年早逝的哥哥。
那是一位轻浮风流、贪图享乐的帅哥,给他的妻儿带来莫大的痛苦!他的死自然不会让我唏嘘叹惋——这样的渣儿,死就死呗,活着也是玷污大地。
可是,这个人物临终前的极度恐惧和愤怒把我震惊了——我目睹了一个鲜活的生命在死神面前无理撒泼,哭闹着嚎叫着挣扎着不肯就范!
那场面竟让我想到了农村杀猪的场景——那可怜的牲口在临终前嘶吼得那么凄厉!
难道将死之际,人和动物一样,只留下最本能的恐惧和绝望?
后来,读屠格涅夫的小说《父与子》,牢牢记住了年轻的巴扎罗夫。
我在生活中从未见过思想和言辞如此锋利之人,而他又是位极为理性的实干家,注定是要干一番大事业的,他的父亲和他的粉丝都把他视为改天换日的时代巨人。
然而,突如其来的伤寒症剥夺了他所有的梦想和努力。
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他躺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心爱的女人(那位态度勉强的贵妇人远远坐在一把椅子上),说:
“你看这糟透了的景象:一条蛆虫,被踩得半死了,可是还在蠕动,我也曾想着去破坏一切,我不会死,死轮不到我,我还有很多事情没做,我这样一个巨人,现在想着的却是如何死得体面些,虽然谁也不来注意……”
我很失望!他是我心目中的革命党人,这些质地不俗的先进人类辞别世界的时候必然光彩照人——我就不必费力举例了——生,未必伟大,死,绝对光荣。这是他们吸引我的重要元素。
可是,这位巴扎罗夫怎么关键时候掉链子了呢?
即便到了生命的终点,也不该发这种令人气馁的牢骚怪话,他应该阐发一些积极的、有价值、照亮人心的见解,让心爱的人看到,他是如何视死如归!
辞,在当时的我看来,如同一个优雅而庄严的仪式。 辞别之际,逝者的每句话都将被视为珍宝,留给生者慢慢揣摩和怀念。不是吗?
那年暑假,在医院的肿瘤病区陪伴肺癌晚期的父亲,几乎每天都能听到楼下的鞭炮声,通知大家又一个病友刚刚辞别。
隔壁床上躺着一位老人,七十出头,咽喉癌。住院三个月,老人滴水不沾,靠营养液维持生命。
老人眼神清亮,靠在床头,身后垫了一个枕头,一动不动,安静得如同一株植物。右手手背因为吊水过多肿得如同拳击手套,搭在床边也从不动弹。
连死神也似乎被这种安详所感染,悄无声息地停在了他的床边。
老人的儿子每天下班过来陪护老人,默默地擦洗、按摩、扇扇子,轻声询问父亲是否难受。
有位小护士常过来陪老太太聊天。老太太说,“我家老头子人好啊,没有不夸的。我一个家庭妇女,就靠他一个人赚钱养家,我家老头子烟酒不沾,脾气也好,不知道怎么会得这个病!你看,他身上不疼,什么都知道。”
小护士频频点头,一边轻柔地按摩老人肿胀的手背,仿佛是他的亲孙女儿。
有一次,我们在旁边吃烧饼,老人的眼神飘过来,下意识地盯着我们。
老太太难过地问:“老头子,你想吃是不是?可是你不能吃啊。”老人收回目光,静静地望着前方。
第二天,护士给他扎针,他摇手坚定地拒绝了。老太太哭哭啼啼地找医生停了他的营养液。
老人一动不动地躺了三天,在一个清晨静悄悄地辞别了这个世界。
空了的床位,又住进一位老人。
老人双腿双脚肿得吓人,随着病危通知的下达,晚辈们闹腾腾地赶来了——原来老人曾阔过,结过两次婚,前任和现任把儿孙们都叫来了,大家叽叽喳喳地守了一夜。
第二天,老人的脚肿有所缓解,各项指标趋于正常。儿孙们七嘴八舌地商量了半天,陆续散了,满满当当的病房安静了下来。
一周后,老人自知不行了,让老伴赶紧把儿孙们全都叫来。
大家慌慌张张地陆续赶到,老人将他们一个个叫到面前,气息奄奄地挨个叮嘱。病房里哭声一片,辞行的悲伤场面从傍晚持续到深夜。
第二天早上,老人靠在床头,眼睛里又有了光彩,各项指标又趋于正常了。
他的一个外孙(前妻那边的),把母亲拉到走廊,压低嗓门说,“下次别再打我电话了!真没了再通知我吧!丧假我都请两回了,单位里还不知道怎么笑话我呢!”
儿孙们又苦着脸陆续散去。
老人的病床前出现了一个中年妇女,是新雇的护工,值白班,喜八卦,老人的身世已被她摸排得一清二楚,老人因此在病区成了名人。
老人走得很快,辞别的时候,床边站着他的老伴和这位尽责的护工——与前两次的大场面相比,着实显得冷冷清清凄凄戚戚。
父亲辞别后,有时会想,我将以何种面目、何种姿态辞别这个世界?
我研究濒死体验,就是为了那个特殊的日子,能够怀着幸福和释然,微笑着告别让我百味具全、难割难舍的世间。
将“死”消解为“辞”,将“句号”改为“逗号”,欣然地意识到: 此时此刻,我存在着,多么幸福和美好——所见一切,都有了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