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jingGirl1

BeijingGirl1 名博

星光不问归途: 他继续闪耀

BeijingGirl1 (2025-10-19 08:34:23) 评论 (35)
1980年代的一个夏天,北大校园。我的亲戚参加了一场考试。考生们主要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物理系学生,在校成绩优异,有志赴美攻读博士学位。 考试有数学、物理和英语。 考卷基本是英文。 亲戚后来对我说,考场内的空气几乎凝固 — 每个人都知道,那不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一场命运的敲门。

CUSPEA【1】, 中美联合招收物理研究生考试。1979-1988年共举行了十次,主要在在北大、清华、中科大、复旦、南开、兰大等高校设立, 其他大学可以向举办考试的大学推荐学生参加。 我的亲戚考取来了美国。 后来我曾经问过都考了什么题目。 亲戚说到有一道数学题是求四维球的体积。

我至今都不知道这道题应该怎么解。四维球是个什么怪物?还有半径的概念吗?三维空间+时间轴? 心中从此认定亲戚这样学物理的名校留美博士都是天人。 CUSPEA是物理泰斗杨振宁先生一手创立的, 昨天,他驾鹤西去,享年103岁。



1979年中国的大学刚恢复招生两年。 没有学位制,科研设备简陋,英语教材还有手抄本, 有的经济学教授从没见过信用卡。 可杨先生敏锐地看见:中国最不缺的是聪明的头脑,最需要的是通向世界的门。于是,他设计了一条路 - CUSPEA。

他亲自起草方案,奔走于中美两国的大学和政府之间,搭建起那座通往未来的桥。十年间,915 名年轻人通过这场考试,飞越太平洋,从北京、上海、兰州、长沙,走向普林斯顿、哈佛、耶鲁、斯坦福。

CUSPEA 的成功也体现了杨振宁的远见:他既看到了人才外流的风险,也看重人才流动的长期收益 — 事实证明,很多 CUSPEA 学者后来又回中国建设科研体系,成为中国科研复兴的中坚力量。有人后来成为世界知名的物理学家,有人回国建设大学和实验室,也有人默默留在讲台上教下一代。?

他们的生命轨迹不同,却都延续着那份“向光而行”的精神。有人说,CUSPEA 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但更深的意义在于,它让一个民族重新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科学可以通向尊严。

杨振宁的人生,可以用“跨度”来形容。跨越世纪、跨越中西、跨越战争与和平、跨越青年与垂暮。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的“弱宇称不守恒”【2】,在宇称守恒理论中发现了更深层的粒子物性, 因此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与米尔斯建立的“杨—米尔斯理论”(规范场论)【3】,加固了现代物理的根基。他以自己对物理的深刻理解和对世界科学趋势的远见,尽力阻止了中国建高能加速器的想法。

杨振宁不仅是科学家。他的人生轨迹也映照着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求学、漂泊、功成、思归。他晚年放弃美国国籍,重归中国公民身份,选择在清华任教。他说:“我血液里流着父亲的血,也流着中国文化的血。”, 那是一种生根的自觉,也是一种回归的温柔。

9月30号我写博文《花入金盆叶作尘》还想到他和翁帆。 翁帆还是姑娘时, 做过杨杜夫妇的陪同和导游,之后一直和杨夫妇通信。她大学毕业后曾经和一位年岁相当的香港人结婚。2003年杨夫人杜致礼去世, 翁已离婚并写信给杨表达了爱慕之情。杨翁2004年结婚时男82 女28,让多少人唏嘘。 杨比翁父大21岁!







杨翁的婚姻曾引起社会广泛议论。质疑,讽刺,羡慕嫉妒恨。但时间是最公正的评判者 — 二十一年过去,杨翁的生活平静而坚定。也许,人生到最后,真正重要的,不是外界如何看待,而是两个人在漫长岁月中是否彼此相守和安然。

2016年我在北京,参加了一个微软亚洲北京研究中心的学术饭局和座谈会。杨翁是重要是被邀请人也在座。94岁的杨先生思维仍然十分敏捷清晰,格局和想法都不拘一格、高于常人,俨然时代发展的弄潮儿。 他称呼翁“帆帆”,既有丈夫的宠爱,也有长辈的慈祥。

他们的婚姻让人们看到,爱情不只是青春的炽烈,也可以是晚年的理解、陪伴与安慰。当一位科学家走过漫长人生,经历辉煌与孤独,也许最珍贵的,是在余生中仍有人陪他吃饭喝茶、行走中和他牵手撑伞、闲暇里与他共享春花夕阳。





杨振宁的一生,证明了人可以伟大,也可以温柔;可以探索宇宙的规律,也可以珍惜人间的情感。如今他走了,不仅意味着一个科学时代的落幕,更提醒我们:真正的“科学精神”,不仅在实验室里,也在如何面对生命、面对选择的方式中。

杨先生用理性揭开了自然的秘密,用一生诠释了人的复杂与温度。 这样的生命本身就很高,何需拔高。愿他安息。 愿那颗曾为世界发光的心,如今在星空中继续闪耀。

  • 【1】CUSPEA: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 【2】Weak parity vio­la­tion。
  • 【3】Yang–Mills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