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开战之前再聊聊,李鸿章为什么不敢跟日本打?

sandstone2 (2025-10-24 05:24:58) 评论 (1)

01

1894年6月22日,李鸿章接到了两个让他闹心的通知。

一个来自日本外相陆奥宗光,他发出了所谓的第一次“绝交书”,拒绝从朝鲜撤军。

另一个来自内部,都察院江西道监察御史褚成博上奏弹劾李鸿章。

褚成博痛斥李鸿章没有增兵朝鲜,对日软弱。

普遍认为,褚成博的奏折拉开了晚清清流言官监督、参与甲午战争决策的大门。

7月4日,褚成博继续上奏,猛烈抨击了李鸿章通过外交手段和平解决中日争端的想法,要求帝国对日本采取更为强硬的激进态度。

不仅如此,褚成博还算了笔账。

“我中华讲求海防已三十年,创设海军亦七八年,北洋的海军和海防陆军技艺纯熟,行阵齐整,各海口炮台、船坞等工,亦一律坚固,武备修举,足以永靖海氛。”

反观日本,“岛夷小丑,外强中干,久为寰海所共知。”

这两段文言文不需要翻译成白话文,相信大家应该也能看懂。

简单来说,帝国军力十分强大,日本就是个小丑,分分钟弄死他们。

在奏折最后,褚成博慷慨激昂的指责李鸿章太软弱,请求光绪皇帝给他上上强度。

其实光绪皇帝的施压早就开始了,在褚成博第一次上奏3天后的6月25日,光绪密谕李鸿章,要他做好军事准备。

“据现在情形看去,口舌争辩,已属无济于事。现倭已多兵赴汉,势甚急迫。设胁议已成,权归于彼,再图挽救,更落后着。此时事机吃紧,应如何及时措置,李鸿章身膺重任,熟悉倭韩情势,著即妥筹办法,迅速具奏。”

这段话的意思也非常好理解,日本发出第一次“绝交书”后,帝国最高层已经明白,谈判恐怕已不可能谈出结果。

而日本军队已经进入朝鲜国都汉城,形势急迫,你李鸿章该想想办法了。

老李收到密旨后,一个头两个大。

他何尝不想一拳干飞日本人,奈何实力不允许。

6月30日,李鸿章复奏光绪。

正是这次复奏,引发了帝国中枢高层们的一片哗然。

李鸿章坦陈,北洋舰队随时能拉出去作战的军舰只有8艘;陆军随时能出动的兵力仅2万人。

如果要准备与日本的全面战争,至少要先下拨200-300万两白银用作军饷。

“就陆路而论,沿海各军将领均久经战阵,器械精利、操演纯熟,合计亦仅二万人。”

我们今天看那段历史,对大清帝国在甲午战争前的印象是拥有亚洲最强海军,陆军兵力百万,绝对的亚洲第一军事强国。

事实上,不是我们看那段历史是这样认为的。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清朝上下很多人都是这一观点。

大家自我感觉相当良好,看着本国军舰如林,列队百万,膨胀到不行。

光绪皇帝本人也相当自信,所以接到李鸿章的复奏后,懵了。

他于7月2日再下密旨,要求李鸿章详细解释到底怎么回事。

密旨连夜送到天津,当晚就交给了李鸿章,可见光绪皇帝非常焦虑。

“惟该督练办海军有年,前据陈奏校阅操演情形,俱臻精密,自已足备缓急。兹据奏称,北洋铁快各舰堪备海战者只有八艘。究竟海军所练之兵有若干?此外北洋分扎沿海防军若干?及直隶绿营兵丁可备战守者若干?著即逐一详细覆奏。”

这段话翻译成大白话其实就一句话:你练兵练到现在,就练成这个样子,你赶紧说清楚什么情况。

7月4日,褚成博第二次弹劾李鸿章的同一天,老李的二次复奏也抵达了紫禁城。

在这次复奏里,李鸿章没有进行任何遮掩,他将北洋陆海军现状汇报给了光绪皇帝。

据后世史学家的考证,李鸿章的这次报告是清帝国在甲午战争前,最详细的军事实力分析。

“伏查战舰以铁甲为最,快船次之。北洋现有定远、镇远铁甲二艘,济远、致远、靖远、轻(经)远、来远快船五艘,均系购自外洋,平远快船一艘,造自闽厂。前奏所云战舰,即指此八艘而言。此外,超勇、扬威二船,均系旧式;四镇蚊炮船,仅备守口;威远、康济、敏捷三船,专备教练学生;利运一船,专备转运粮械。历考西洋海军规制,但以船之新旧、炮之大小迟速分强弱,不以人数多寡为较量。自光绪十四年(1888年)后,并未添购一船,操演虽勤,战舰过少。臣前奏定海军章程及两次校阅疏内,迭经陈明在案。”

李鸿章又是解释,又是抱怨,将北洋舰队的现状完整告知了朝廷。

经李鸿章这么一解析,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裸泳了,并没有那么强。

虽然在1888年成军时,依靠“定远”号、“镇远”号两艘7000吨级排水量铁甲舰,北洋舰队确实有资格称为亚洲第一。

可那是1888年的事情了,现在是1894年。

李鸿章为什么如此惧怕日本,因为他知道日本在进步,而且速度很快。

1891年,日本邀请北洋舰队出访日本,北洋舰队提督(相当于现在的海军司令)丁汝昌震惊的发现,日本海军发展速度非常可怕。

北洋舰队不是第一次访问日本,1886年,“定远”号和“镇远”号共同访问日本,还搞出了大清水兵怒砸日本长崎的风波。

彼时的北洋舰队实力明显超越日本,可短短5年,丁汝昌就感受到了危机。

回国后,丁汝昌建议李鸿章尽快购买快船、速射炮等武器。

丁汝昌这个人早年参加太平军,后来投诚被李鸿章收编。

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在海军摸爬滚打几年后,对近代海军知识也算了解一二,他深知船速和火炮射速在海战中的重要性。

1892年,北洋舰队再次访问日本。

回国后,不仅是丁汝昌着急。

“定远”号管带(舰长)刘步蟾也急了,他请求李鸿章赶紧购置新武器。

李鸿章如何不知时不我待的道理,可他也没办法,只好用拖字诀。

拖到1894年时,中日海军实力差距大到令人无法接受的地步。

日本海军拥有排水量1000吨以上的战舰31艘,其中28艘可随时出战,总排水量高达7.2万吨,同期北洋舰队仅3.4万吨,不足日本的一半。

而且不少日本军舰都是1890年之后服役的新战舰,反观北洋舰队的战舰,全都上了年纪。

至于速射炮,开战时,日本海军装备了上百门,北洋舰队则少得可怜。

所以站在李鸿章的视角,他是绝望的。

在1894年7月初,丁汝昌曾请示李鸿章,他想带领舰队主力深入到汉江巡视。

当时日军舰队已经进入了汉江,北洋舰队再去,难免发生摩擦。

李鸿章直接拒绝:“此不过摆架子耳……人皆谓我海军弱,汝自问不弱否?”

老李自己揭掉了遮羞布,去了能干什么?还不是做做样子。

别人贬低我们海军弱,人家说得没错,你自己问问自己,我们不弱吗?

关于这些,朝廷中枢之前了解不多。

所以他们不理解,为什么李鸿章特别坚持和平解决争端。

因为一旦打起来,真的占不到便宜。

02

李鸿章7月4日的二次复奏里也提到了陆军。

“沿海陆军,除胶州台工经始未成外,山东威海卫则绥巩军八营、护军两营;奉天大连湾则铭军十营;旅顺口则四川提臣宋庆毅军八营,又亲庆军六营;山东烟台则嵩武军四营;直隶北塘口仁字两营;大沽口炮队六百七十名:臣前折所谓分布直、东、奉三省海口把守炮台合计二万人者指此。其分驻天津青县之盛军马步十六营,军粮城之铭军马队两营,芦台之武毅两营,皆填扎后路,以备畿辅游击策应之师。至绿营兵丁,疲弱已久,自前督臣曾国藩及臣创办练军渐收实用。无如直隶地面辽阔,与东、奉、晋、豫接壤,北界多伦、围场,皆盗贼出没之区,经年扼要巡防,备多力分,断难抽调远役。”

这段话看似是在报流水账,把目前北洋陆军的部署大致说了一遍。

可中心思想却是陆军能战斗的部队,非常有限。

甲午战争前,八旗兵有25万人,其中14.8万人部署在北京和直隶。

绿营兵44万人,直隶地区部署了4.1万人,剩余部署在全国。

八旗+绿营,总计69万人的现役陆军部队。

不过李鸿章的二次复奏里没有过多提及八旗和绿营,只是简单提及绿营疲弱,抽调不了。至于同样腐朽的八旗,老李压根没提,算是给皇帝留点面子。

因为李鸿章的身份摆在那里,他能叫动淮军,以及以淮军为班底的北洋陆军,其他人他叫不动。

更重要的原因,八旗和绿营的战斗力早已丧失。

还有点战斗力的只剩以淮军为班底的北洋陆军,以及曾国藩留下来的湘军。

这些部队属于勇营(团勇),通常不在帝国正规军事编制里。

换言之,在当时的清帝国,只有八旗和绿营是正规军,其他军队都不带编。

但是非常滑稽,这些淮军和湘军因为超出正规军的战斗力,居然成了清帝国晚期最重要的国防力量。

收复新疆的是湘军,主打中法战争的是淮军,八旗+绿营算是彻底废了。

然而清廷每年还要为这支废物军队花费2000万两白银,白白浪费了巨量资源。

经过统计,不属于正规军的勇营,加上一些由绿营模仿勇营改造而来的练军,大概有46万人。

八旗+绿营+勇营+练军,超过115万人。

所以清朝在甲午战争前,确实拥有百万大军,规模十分庞大。

这么庞大的部队中,有多少能战之兵呢?

李鸿章说是2万人,但那2万人是特指在直隶、东北、山东的北洋部队。

日本在战前曾做过情报收集,不妨借鉴一下。

经过分析,日本情报机关认为,部署在旅顺、大连湾、天津、威海卫等地的淮军勇营部队,合计3.9万人,拥有不错的战斗力。

练军当中,以部署在奉天(沈阳)、石家庄、古北口的1.5万人为上佳。

也就是说,以日本人的标准,115万大清陆军中,仅有5.4万人的精锐部队可用。

比较致命的是,这些有限的精锐战力中还有不少肩负着守卫炮台、海军基地的重要任务。

能够抽调的机动兵力只有部署在天津的1.14万人,部署在直隶的练军1.04万人,以及部署在沈阳一带的奉天练军6000人左右,合计2.8万人不到。

李鸿章一直消极避战,但他不怂,一个证据能证明。

在甲午战争初期,他麾下能调动的机动兵力全部出动。

战局不利后,他甚至孤注一掷,把驻守炮台的部队也派了出去。

这就表明,老李战前避战。

真开打了,人家也没有藏着掖着。

不过结果大家看到了,不管是几万清军精锐,还是朝廷从各地调来的援军,在日军面前均不堪一击。

那一时期的日本陆军,仅从战斗力论,已经位居亚洲第一。

日本建立了7个近代化师团,7万现役陆军,23万预备役人员。

除此之外,日本也有屯田兵团、本土后备队、要塞炮兵队等非机动部队。

满打满算,如果不动用23万预备役人员,日本倾国之兵能拉出来12.3万人,看起来跟大清帝国的百万大军相去甚远。

可日本陆军已经完成了近代化,从最基础的军校教育,到部队的训练,军队管理制度,几乎完成了全盘革新。

除了保留一些日本特有的武士道精神外,能西化的全部西化。

结果就是,近代化之后的日本陆军对清朝陆军拥有降维打击优势,几乎是一路摁在地上打。

正是因为对清朝陆海军,以及日本陆海军的情况比较了解,所以李鸿章自日本介入朝鲜开始,就竭力避免军事冲突。

又是跟伊藤博文谈判,又是请西方列强调停,但都没用。

当然没用,李鸿章对两国军力了如指掌,日本人不知道?

日本对清朝的情报收集力度,比清朝对日本情报收集力度还要强。

对清朝陆海军的虚实,日本人早已洞悉。

这就是为什么,日本敢在6月22日、7月14日两次发出“绝交书”,态度极为强硬。

03

清朝中枢知道北洋陆海军现状后,清流言官们改变了策略。

原本他们还围绕陆海战术侃侃而谈,现在他们不谈了,而是将矛头对准李鸿章本人。

指责他用人不当,外交手段不行等等。

李鸿章自然有李鸿章的问题,不能否认。

可清流们除了喷,任何忙都没帮上。

不仅没帮忙,他们甚至心怀鬼胎。

与李鸿章不和,曾在1890年上书请奏不再为北洋舰队采购武器的帝师翁同龢在背后统一调度。

所有弹劾李鸿章的奏折,都经过了翁的审核。

翁同龢的学生王伯恭有一次听到张謇在翁同龢面前大谈日本蕞尔小国,何足对抗天兵等等。

等张謇走后,王伯恭告诉翁同龢,帝国军力其实不足以击败日本,能不打最好。

“器械阵法,百不如人,似未宜率尔从事。”

这句话非常好理解,什么都不如人,能打吗?不能。

翁同龢回答:“今北洋海陆军,如火如荼,岂不堪一战耶?”

意思也很好理解,北洋陆海军都发展成那样了,怎么可能不如人?

王伯恭反驳:“知己知彼,乃可望百战百胜,今确知己不如彼,安可望胜?”

大白话的解释,已经知道自己不如对手,怎么可能打赢。

而且这段话说的很有意思,王伯恭听到翁同龢说北洋陆海军厉害后,并没有举出一些案例反驳。

而是直接说:今确知己不如彼……。

通过这句话可以推断,翁同龢虽然嘴上说北洋厉害,但他早就知道北洋陆海军不是日本人的对手。

换言之,他之前撺掇弟子门生上奏弹劾李鸿章,全是基于私怨,而不是为了国家着想。

果然!翁同龢无话可说,对王伯恭憋出一句:“吾正欲试其良楛,以为整顿地也。”

什么意思?

我正要利用这一良机,好找理由整治他们。

外敌威胁临近,而帝国重臣们却彼此倾轧,将外部威胁视为扳倒政治对手的契机。

这样的政权,没救了。

作者: 淮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