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的沉默,是对坏人最好的嘉奖。
这是毋庸置疑的真理,也是过去很多人鼓励发声的一种动力。但国人始终信奉沉默是金,除非刀落脖子上,否则是很难理解什么叫发声。
当然,写了这么多年文章之后,我倒也越来越能理解沉默或许也是一种哀莫大于心死。
不过有趣的是,现在倒是坏人开始不适应这种沉默,出来嫌弃这沉默的氛围了。
胡锡进,中国“叼盘家”掌门,兼创始人。从成分上看,欺下媚上,算坏人。前段时间突然发了一段小感概,说据他观察现在各个领域的人都变得不爱说话了,舆论市场就像秋收后的田野一样干干净净,不像一个开放社会该有的样子。
他的意思是,社会是开放的,只是大家的嘴巴太封闭。当然,他可能也没放开了说,对于一个从亩产十万斤田野走出来的人来说,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也实属不易。
我觉得吧,中国的基本盘其实是没多大变化的,他们从来没有发声的需求。现在是原先爱讨论的那批人,出现退化,回归到沉默的大多数里头。
原因应该也不复杂,首先是有价值的内容消失了,信息审核和阉割机制的作用下,进入公共领域的内容基本都已经很健康,根本很难引起人们讨论的兴致。比如当你看到的都是四海升平,国泰民安的资讯时,那么你自然而然连吐槽的念头都没有。
然后还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因素,就是很多人开始对井内的老乡失去兴致,转而关注井外的动态。现在时事圈讨论的重点是全球化的左右之争,当舆论主力开始讨论井外秩序的时候,井内的那一部分人根本连话都插不进。
按金融话术来说,就是没有对手盘了。以胡锡进的社交圈来看,他所接触的人90%以上都是既利者。过去他们是永远叫不醒的装睡者,当人们向井里传话,描述外面的天空有多大时。他们早已经在加利福尼亚安家了,却依然懒洋洋说井口的天空才是最佳比例。
现在没多少人朝井内喊话了,他们也落得耳根清净。如果哪天对手盘开始活跃起来,他们又会自发地捍卫利益,表演装睡绝活。
既然有装睡,肯定也有装醒。这个比较复杂,因为装醒至少表面是醒的,相处也是舒适的,揭穿了反而大家都尴尬。他们也不沉默,所以没什么可讲的。
从舆论声音的式微来看,我觉得过去的发声重点应该是以中产为主力,包括中上。然后中国近几年进入通缩周期后,出现了一种金融稳地的财富友好期,让他们产生了短暂的美好幻象。
通俗地讲,就是通缩虽然钱难赚,但对于那些已经积累殷实财富的人来说,他们的钱反而耐花了。钱难赚只是穷人的烦恼,有钱人更希望钱保值。所以哈耶克当年也认为通缩无需干预,他代表的就是当时的保守势力。有钱自然偏向于保守,你得多高尚的情操,有花不完的钱还追求社会进步?
美国从1921年开始通缩,前后大概持续了十几年,中间还经历了一场股市大狂欢……直到30年代才转向通胀,这个时候财富的缩水效应,才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良意识。
所以,我认为财富的保值麻醉了一部分先觉者,让他们加入了沉默的行列。而穷人,大多不了解发声的意义,他们只会用崩盘的结婚率和生育率来说话。
当然,不能光说别人,也得说说我自己。相比从前,我也沉默了很多,除非遇到特别开胃的话题,不然真的没有提笔的兴致。我觉得最可能的因素,就是以前的那种“救世”情结没有了。
比如前阵子茅台镇“开门招商,关门打狗”的事件,我就一点发声的欲望都没有。我觉得那个企业家跟现在执意要去缅甸的年轻人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如果在十年前,资讯不太发达的时候,你被收割了是值得同情的。但如今互联网进入中国都三十多年了,加上这一把的年纪,难道一点社会阅历都没有?
“开门招商,关门打狗”自己都喊得这么溜,说明对某些事物是存在预见性的。就像那些决定去缅甸的年轻人,是本着淘金的美丽愿景去的。他们并不是不知道缅甸的诈骗和水牢有多黑暗,而是认为自己能成为那里的业绩冠军。
在这种朴素邪恶的环境中,我认为救世情结是幼稚的。相信很多人也是持有这种看法,逐渐对发声失去热情。
不过,我也并不认为这样就是对的,如果我看到有人依然充满赤子之心,在发声呐喊,还是会由衷地欣赏。借用一下罗曼罗兰那句俗套的名言,看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才是这世界上唯一的英雄主义。
当然,以上所有加起来,都不足以某些能量对人们表达欲的伤害。比如吐槽一下校服质量问题,就蹲一周;三个人在微信群聊八卦,结果给拘了。朋友圈吐槽了下某菊长,也要去蹲一蹲。这样的言论环境,试问还有几个勇士敢说心里话?
搞笑的是,现在居然被胡锡进给嫌弃了,说你们这么沉默,怎么配得上这个开放的社会呢!?
你们的沉默,连坏人都开始嫌弃了
露洲 (2025-10-24 01:21:53) 评论 (0)
好人的沉默,是对坏人最好的嘉奖。
这是毋庸置疑的真理,也是过去很多人鼓励发声的一种动力。但国人始终信奉沉默是金,除非刀落脖子上,否则是很难理解什么叫发声。
当然,写了这么多年文章之后,我倒也越来越能理解沉默或许也是一种哀莫大于心死。
不过有趣的是,现在倒是坏人开始不适应这种沉默,出来嫌弃这沉默的氛围了。
胡锡进,中国“叼盘家”掌门,兼创始人。从成分上看,欺下媚上,算坏人。前段时间突然发了一段小感概,说据他观察现在各个领域的人都变得不爱说话了,舆论市场就像秋收后的田野一样干干净净,不像一个开放社会该有的样子。
他的意思是,社会是开放的,只是大家的嘴巴太封闭。当然,他可能也没放开了说,对于一个从亩产十万斤田野走出来的人来说,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也实属不易。
我觉得吧,中国的基本盘其实是没多大变化的,他们从来没有发声的需求。现在是原先爱讨论的那批人,出现退化,回归到沉默的大多数里头。
原因应该也不复杂,首先是有价值的内容消失了,信息审核和阉割机制的作用下,进入公共领域的内容基本都已经很健康,根本很难引起人们讨论的兴致。比如当你看到的都是四海升平,国泰民安的资讯时,那么你自然而然连吐槽的念头都没有。
然后还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因素,就是很多人开始对井内的老乡失去兴致,转而关注井外的动态。现在时事圈讨论的重点是全球化的左右之争,当舆论主力开始讨论井外秩序的时候,井内的那一部分人根本连话都插不进。
按金融话术来说,就是没有对手盘了。以胡锡进的社交圈来看,他所接触的人90%以上都是既利者。过去他们是永远叫不醒的装睡者,当人们向井里传话,描述外面的天空有多大时。他们早已经在加利福尼亚安家了,却依然懒洋洋说井口的天空才是最佳比例。
现在没多少人朝井内喊话了,他们也落得耳根清净。如果哪天对手盘开始活跃起来,他们又会自发地捍卫利益,表演装睡绝活。
既然有装睡,肯定也有装醒。这个比较复杂,因为装醒至少表面是醒的,相处也是舒适的,揭穿了反而大家都尴尬。他们也不沉默,所以没什么可讲的。
从舆论声音的式微来看,我觉得过去的发声重点应该是以中产为主力,包括中上。然后中国近几年进入通缩周期后,出现了一种金融稳地的财富友好期,让他们产生了短暂的美好幻象。
通俗地讲,就是通缩虽然钱难赚,但对于那些已经积累殷实财富的人来说,他们的钱反而耐花了。钱难赚只是穷人的烦恼,有钱人更希望钱保值。所以哈耶克当年也认为通缩无需干预,他代表的就是当时的保守势力。有钱自然偏向于保守,你得多高尚的情操,有花不完的钱还追求社会进步?
美国从1921年开始通缩,前后大概持续了十几年,中间还经历了一场股市大狂欢……直到30年代才转向通胀,这个时候财富的缩水效应,才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良意识。
所以,我认为财富的保值麻醉了一部分先觉者,让他们加入了沉默的行列。而穷人,大多不了解发声的意义,他们只会用崩盘的结婚率和生育率来说话。
当然,不能光说别人,也得说说我自己。相比从前,我也沉默了很多,除非遇到特别开胃的话题,不然真的没有提笔的兴致。我觉得最可能的因素,就是以前的那种“救世”情结没有了。
比如前阵子茅台镇“开门招商,关门打狗”的事件,我就一点发声的欲望都没有。我觉得那个企业家跟现在执意要去缅甸的年轻人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如果在十年前,资讯不太发达的时候,你被收割了是值得同情的。但如今互联网进入中国都三十多年了,加上这一把的年纪,难道一点社会阅历都没有?
“开门招商,关门打狗”自己都喊得这么溜,说明对某些事物是存在预见性的。就像那些决定去缅甸的年轻人,是本着淘金的美丽愿景去的。他们并不是不知道缅甸的诈骗和水牢有多黑暗,而是认为自己能成为那里的业绩冠军。
在这种朴素邪恶的环境中,我认为救世情结是幼稚的。相信很多人也是持有这种看法,逐渐对发声失去热情。
不过,我也并不认为这样就是对的,如果我看到有人依然充满赤子之心,在发声呐喊,还是会由衷地欣赏。借用一下罗曼罗兰那句俗套的名言,看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才是这世界上唯一的英雄主义。
当然,以上所有加起来,都不足以某些能量对人们表达欲的伤害。比如吐槽一下校服质量问题,就蹲一周;三个人在微信群聊八卦,结果给拘了。朋友圈吐槽了下某菊长,也要去蹲一蹲。这样的言论环境,试问还有几个勇士敢说心里话?
搞笑的是,现在居然被胡锡进给嫌弃了,说你们这么沉默,怎么配得上这个开放的社会呢!?
这是毋庸置疑的真理,也是过去很多人鼓励发声的一种动力。但国人始终信奉沉默是金,除非刀落脖子上,否则是很难理解什么叫发声。
当然,写了这么多年文章之后,我倒也越来越能理解沉默或许也是一种哀莫大于心死。
不过有趣的是,现在倒是坏人开始不适应这种沉默,出来嫌弃这沉默的氛围了。
胡锡进,中国“叼盘家”掌门,兼创始人。从成分上看,欺下媚上,算坏人。前段时间突然发了一段小感概,说据他观察现在各个领域的人都变得不爱说话了,舆论市场就像秋收后的田野一样干干净净,不像一个开放社会该有的样子。
他的意思是,社会是开放的,只是大家的嘴巴太封闭。当然,他可能也没放开了说,对于一个从亩产十万斤田野走出来的人来说,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也实属不易。
我觉得吧,中国的基本盘其实是没多大变化的,他们从来没有发声的需求。现在是原先爱讨论的那批人,出现退化,回归到沉默的大多数里头。
原因应该也不复杂,首先是有价值的内容消失了,信息审核和阉割机制的作用下,进入公共领域的内容基本都已经很健康,根本很难引起人们讨论的兴致。比如当你看到的都是四海升平,国泰民安的资讯时,那么你自然而然连吐槽的念头都没有。
然后还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因素,就是很多人开始对井内的老乡失去兴致,转而关注井外的动态。现在时事圈讨论的重点是全球化的左右之争,当舆论主力开始讨论井外秩序的时候,井内的那一部分人根本连话都插不进。
按金融话术来说,就是没有对手盘了。以胡锡进的社交圈来看,他所接触的人90%以上都是既利者。过去他们是永远叫不醒的装睡者,当人们向井里传话,描述外面的天空有多大时。他们早已经在加利福尼亚安家了,却依然懒洋洋说井口的天空才是最佳比例。
现在没多少人朝井内喊话了,他们也落得耳根清净。如果哪天对手盘开始活跃起来,他们又会自发地捍卫利益,表演装睡绝活。
既然有装睡,肯定也有装醒。这个比较复杂,因为装醒至少表面是醒的,相处也是舒适的,揭穿了反而大家都尴尬。他们也不沉默,所以没什么可讲的。
从舆论声音的式微来看,我觉得过去的发声重点应该是以中产为主力,包括中上。然后中国近几年进入通缩周期后,出现了一种金融稳地的财富友好期,让他们产生了短暂的美好幻象。
通俗地讲,就是通缩虽然钱难赚,但对于那些已经积累殷实财富的人来说,他们的钱反而耐花了。钱难赚只是穷人的烦恼,有钱人更希望钱保值。所以哈耶克当年也认为通缩无需干预,他代表的就是当时的保守势力。有钱自然偏向于保守,你得多高尚的情操,有花不完的钱还追求社会进步?
美国从1921年开始通缩,前后大概持续了十几年,中间还经历了一场股市大狂欢……直到30年代才转向通胀,这个时候财富的缩水效应,才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良意识。
所以,我认为财富的保值麻醉了一部分先觉者,让他们加入了沉默的行列。而穷人,大多不了解发声的意义,他们只会用崩盘的结婚率和生育率来说话。
当然,不能光说别人,也得说说我自己。相比从前,我也沉默了很多,除非遇到特别开胃的话题,不然真的没有提笔的兴致。我觉得最可能的因素,就是以前的那种“救世”情结没有了。
比如前阵子茅台镇“开门招商,关门打狗”的事件,我就一点发声的欲望都没有。我觉得那个企业家跟现在执意要去缅甸的年轻人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如果在十年前,资讯不太发达的时候,你被收割了是值得同情的。但如今互联网进入中国都三十多年了,加上这一把的年纪,难道一点社会阅历都没有?
“开门招商,关门打狗”自己都喊得这么溜,说明对某些事物是存在预见性的。就像那些决定去缅甸的年轻人,是本着淘金的美丽愿景去的。他们并不是不知道缅甸的诈骗和水牢有多黑暗,而是认为自己能成为那里的业绩冠军。
在这种朴素邪恶的环境中,我认为救世情结是幼稚的。相信很多人也是持有这种看法,逐渐对发声失去热情。
不过,我也并不认为这样就是对的,如果我看到有人依然充满赤子之心,在发声呐喊,还是会由衷地欣赏。借用一下罗曼罗兰那句俗套的名言,看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才是这世界上唯一的英雄主义。
当然,以上所有加起来,都不足以某些能量对人们表达欲的伤害。比如吐槽一下校服质量问题,就蹲一周;三个人在微信群聊八卦,结果给拘了。朋友圈吐槽了下某菊长,也要去蹲一蹲。这样的言论环境,试问还有几个勇士敢说心里话?
搞笑的是,现在居然被胡锡进给嫌弃了,说你们这么沉默,怎么配得上这个开放的社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