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奸“成了”模范“:胡友平事件的民意回响与官方修正
借用了小西的视频截图。
昨夜,第十五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名单连夜公布。8名个人与2个群体被授予“全国见义勇为英雄”称号,其中一个名字,胡友平,终于出现在这个榜单上。
让我们再次缅怀一下胡友平的壮举:2024年6月24日,苏州高新区塔园路公交站台,一名持刀凶徒袭击一对日本母子。胡友平不顾自身安危,英勇冲上前挡住凶手,先是拉住凶嫌,又从背后抱住他,使受害者得以逃生,却被歹徒连刺数刀。后虽经抢救,但由于伤势过重,两天后去世,年仅55岁。
让我们再回想一下这个事情发生后的舆论反应。胡友平牺牲后,正常人都哀悼胡友平的去世,但也有人居然称杀人嫌犯为民族英雄,理由竟然是他“杀了日本人”。一时间,社交媒体上弥漫着仇外、反智、非理性的狂欢,胡友平的英勇之举反倒被边缘化,甚至遭到冷嘲热讽。更令人痛心的是,在事件早期,官方一反常态,部分地方媒体、相关机构在面对社会争议时选择沉默乃至默认,凶手的民族主义包装一度高调扩散,英雄胡友平却被冷处理。直到全国性媒体持续调查、公众持续追问,案件真相逐步被还原,法院最终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凶手死刑,舆论才逐渐回归常识与正义。
胡友平,是一个本应盖棺定论的英雄,在她牺牲的那一刻,她就自然成了英雄。在任何正常环境,面对持刀歹徒挺身而出,施救异国母子,因此身负重伤、不治身亡。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不是英雄,是什么!这次修正,可以看作是一场官方形象的自救,但很有可能,来得晚了一些。
不管怎样,现在胡友平终于被追认为“全国见义勇为英雄”了,那些恨日本的爱国青年记得要改口了,别再傻傻拎不清市面,恨日本和爱国,都是有市场行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