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人头分住房

本只想写写自家的故事,没想到土匪竟然不允许!如今决定先致力剿匪,待自由民主之花在大陆盛开时,再来完成自家的故事好了。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二 青春的印迹-----大串联见证文革

1968年初,普安中学操场旁边一幢建了两年、墙脚已长满青苔的平房终于在我们天天注目下完工了。这是普安中学的第四栋教工宿舍。这栋教工宿舍是一幢四面是砖墙的长方形建筑,近三米高,前面是普安中学的大操场,背后是县公安局的菜地和大片农田。与同样是平房的教室相比,宿舍只有教室的四分之三高,教室外是粗糙的砖墙本色,教室内的墙因敷上水泥,涂上石灰浆,感觉洁白平滑很多,教室的天花板是先钉上细密的木条,然后再敷上水泥涂抹石灰浆,感觉很结实也很平滑,而宿舍内外的墙敷的都是泥沙,干了之后用石灰浆刷成白色,不仅粗糙且容易剥落。天花板是竹篱笆,用两寸宽的薄木条钉在横梁上,什么都没敷,每间宿舍中间最后用木板和竹篱笆钉了隔墙,房间的前后两个门都开在左边,房间中间的隔墙有个木门框,这个门框开在右边,这道隔墙使这栋平房变成了两室,尽管这栋宿舍甚是简陋粗糙,分到房子的六位教职工还是怀着乔迁的愉悦安居了。May be an image of floor plan, map, blueprint and text



                         1966年普安中学的教室外观一角

那时学校的住房不用交付任何费用,分房一向由掌管各种票证发放、了解各家人口状况的总务处负责,分房标准很简单,基本上是以家庭常住人口数量和孩子年龄大小为准进行分配。小妹1966年9月就到我们家住下,成了我们的家庭成员之一。1967年9月大弟弟到普安后,我们变成了六口之家,为此,1968年初这栋宿舍完工后,我们分到了其中的一间。

分到平房后,妈妈从办公室拿回来不少旧报纸,让小妹煮了一大锅稀面糊,我们帮助爸爸把旧报纸贴到竹篱笆天花板和房间隔墙上,帖上报纸的竹篱笆干透之后,平房里感觉亮了不少。

爸爸妈妈和小弟弟搬到平房住,竹篱笆后面是爸爸妈妈的房间兼饭厅,前面是小弟弟的卧室兼厨房。妈妈放衣物的箱子和缝纫机都留在楼上的房间里,大弟弟搬到爸爸妈妈房间,火炉和厨房用具都搬到平房去后,我和小妹的房间显得宽敞了不少。

平房前的空地与学校操场之间,有一大片泥地,泥地与操场相接处,有一条近两尺宽的露天污水道,污水道与厨房相连接,排放的是厨房的污水。污水道在新宿舍前的空地上经夏妈妈家右边的空地,顺着教学区坡脚流入比操场低近一米的农田里。

平房前面的门窗对着普中的两个篮球场和围着球场的一大圈空地,正面能看到住校生和部分单身老师的宿舍楼,还能看到通往县城大街的泥路,左边能看到中学的食堂,右边能看到教室,视野很是开阔。学校在平房外的空地上用废弃的砖筑了2尺高的六个长方形煤坑,煤坑之间栽了几根柱子,各家在自己门前的柱子上牵上绳子,用来晾晒衣服、被子。平房后门和窗户对着南山坡,后门打开就是公安局的菜地,平房地基高出菜地近2尺,公安局的解放军在这块地里应季耕种,平房落成时接近春天,地里暂时什么都没有......

我们分到的平房左边的邻居是娄伯伯一家三口。娄伯伯是一位年近半百的普安中学食堂的老工人,他老伴娄妈妈在学校食堂负责养猪,老两口领养了一个比我小弟弟大一两岁的女孩,他们给女孩取名娄安春;右边的邻居是杨道楠夫妇,杨道楠在普安中学教英语,他是五十年代初从美国回来建设新中国的归国华侨,回国后曾在北京外交部做翻译。他夫人杨静在普安县文化馆工作,曾在北京光明日报社做编辑。他们夫妇都是从北京发配到贵州的右派分子;靠近教学区的第一间住房里,住着负责学校杂务的夏姓工友一家7口,我们都叫他夏伯伯,他太太是农民,我们叫她夏妈妈。他们的住房右边有一大片空地,他们自己靠着住房墙盖了间油毛毡顶的木板房做他们的快成人的大儿子的房间,还用建宿舍剩下的废砖瓦盖了个猪圈,买了只瘦骨嶙峋的大母猪开始养起猪来。夏妈妈很勤劳,她还在空地上种上了葱蒜瓜豆等,他们这栋平房里最有生机的家庭,夏妈妈呼叫孩子们回家吃饭或睡觉时,全中学都能听到。夏伯伯的紧邻是教体育的付国成老师一家四口,他们是盘县人,付老师的太太姓谢,是普安中学的会计,他们有两个孩子,大女儿付明明10岁,儿子付佳龙7岁;平房靠近木楼的第一间住房里,住着一位刚从贵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普安中学的年轻人,他叫欧阳挚,他后来是大弟弟他们班的中文老师。

平房后面是公安局的菜地,开春后军人们在地里种了些瓜菜豆角,住平房的人们没地方倒污水,大家都把污水往菜地里倒,相当部分菜地变成了污水塘。年底,学校与公安局商议,公安局同意普安中学把污水塘填平,用那片地为教职工盖封闭厨房并修建污水道,很快,学校总务处请来工人,在平房后用废砖和沙土填平了污水塘,修了条污水道,污水直接排放到与农田相连接的小河里去了。工人们钉了木桩,用竹篱笆做墙油毛毡做顶靠着平房盖了间近3米宽的简易房,用竹篱笆做隔墙分隔成6间,没间直接与各家后门连接,每家的简易房里都有倾倒污水的槽口,槽口直接与污水道连接,这一来,公安局的地再也不会被污水侵蚀,居住在平房里的教职工每家都多了半间屋,大家感觉好多了。

妈妈把这半间屋做厨房兼储藏室用,她请人在厨房下水槽旁边砌了个煤灶,我们终于有了单独的厨房,从此居住条件从此有了大改观,尽管楼下的两个房间与楼上的两个房间相隔近百米,一家六口楼上楼下共享四室,感觉已是今非昔比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