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情绪”?做父母的都有体会,当婴儿刚从母体来到人世间时的第一反应是大哭。这是一种由于环境的突然改变,婴儿对陌生环境不适的本能反应。情绪是人对事件或周围环境产生的反应。一个人所经历的情绪类型取决于触发该情绪的事件,或环境。例如,当一个人收到好消息时,他会感到高兴;而当一个人受到威胁时,他会感到恐惧。
“情绪价值” 就在于揭示情绪触发的原因,寻找对策,促使人采取行动来回应情绪。正如,由于环境的改变 - > 造成新生儿生理上的不适,不舒服,难受 (情绪) - > 大哭 (采取的行动以回应不适,不舒服,难受 的情绪)来告诉周围的人(我不舒服,我需要你们的注意,我需要安抚)。
“情绪价值”在生物存活,进化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当你在丛林中寻食时,突然发现一条蛇正盘踞在你的眼前,你的心跳会不由自主地加快,身体里的血液会涌向肌肉,这就是人的潜意识大脑对蛇产生的害怕,恐惧情绪的生理反应,让你意识到危险的存在,从而寻找对策:跑,攻击或原地不动。即使随后发现盘踞在你眼前的并不是蛇,而是对生命没有任何威胁的看着像蛇的树枝柳条。这也是人在面对负面情绪时常常会不断重复上演的过度反应 - 自保,当生命受到威胁时,那怕几率很低,很低,也要采取自我保护的措施,以防万一。这种自我保护式的生存模式镶嵌在生物的DNA里,帮助生物得以避险,存活,人也不例外。
也可以说:“情绪价值”就是大脑潜意识通过对事件或环境解读,产生的生理不平衡(情绪 )- 从而让人意识到,进而寻找有效对策来应对此生理不平衡,达到再次生理平衡 (情绪价值)。
情绪是短暂的,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我们会根据自己的情绪——快乐、愤怒、悲伤、无聊或沮丧——做出决定。当感到快乐时,我们会希望获得更多,当面对悲伤、无聊或沮丧时,我们会想办法回避,而当感到威胁,愤怒时,我们会有攻击(贬低、警告、威胁、恐吓、伤害)的冲动来快速地释放生理的不平衡。犹如生理产生的大,小便的急迫感会给人造成苦恼和不适的情绪,让人尽快解决问题,排除苦恼和不适的情绪。
人优于其它生物,让人类立于生物链顶端的能力是人的认知能力(学习、记忆、交流能力)。借助此能力,人可以更好的理解事件的本质,也可以更好的与他人沟通,交流以达到共识。为了创造和维持共有的良好生活环境,只有人类发明了厕所来避免人随地大,下便。小孩子从1岁半到3岁期间,就开始接受训练,学会控制由于生理产生的大,小便的急迫感给自己造成的苦恼和不适的情绪,找到合适的地方,方法释放,解除苦恼和不适。
在现代社会,人受到死亡直接威胁的几率很小,很小。但由于社会资源的限制,每个人都还需要通过自己的能力获得有限的社会资源。自我价值的认定会影响对获取社会资源能力的认定,从而 影响生存。由此可见,当人感受到自我价值被贬时,不论是被环境,被他人,还是被自己,都会产生一种无力的恐惧,同时伴有对他人,或对自己的愤怒情绪。向他人或自己发泄这种负面情绪既有积极的价值 - 可以带来暂时的解脱感(就象随地大,小便一样快速释放自己的不适和苦恼),但也有消极的价值 - 可能加剧无助的压力,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并强化情绪化的思维模式让自己陷入由情绪牵着鼻子走的循环往复中。
犹如小孩成长过程中学会控制大,小便的急迫感给自己造成的苦恼和不适的情绪,试着接受,并理解我们情绪产生的根源。增加我们对情绪的掌控能力,让我们自身的长期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