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国耻,参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地一游龙江(4)

游走世界,开阔眼界,一直走到世界的尽头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前几天正值七七事变八十八周年纪念日,不由地让我想起曾参观过的中俄边境的虎头要塞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园(以下简称二战终结地纪念园)。广东的虎门要塞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它曾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主战场。而黑龙江的虎头要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起到了标志性的作用,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次战役的纪念地。

      二战终结地纪念园建在当年日军虎头要塞的指挥部所在地虎头镇的猛虎山,这个地方也是苏联红军攻克虎头要塞战役中,战斗最惨烈,牺牲人员和歼灭日军最多的地方。

      我走进二战终结地纪念园,缓慢地向猛虎山顶的纪念碑方向走去,我左右两侧都是石刻与雕塑。我看到第一块石头上用中英文刻着大战的酝酿与爆发,然后就看到9.18事变和七. 七事变的石刻和雕像,这是第一部分的石刻与雕塑。第二部分是大战的全面展开,第三部分是大战的相持与转折,第四部分为大战的最后较量与结局。每一部分都有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事件,比如标志二战开始的德国对波兰的入侵,标志二战转折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标志二战最后一枪的虎头要塞之战。这些石刻与雕塑犹如一部二战的简史,不仅能让游客全面了解二战的历史进程,更能让游客容易记住二战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

       1933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中苏边境中国一侧广袤的土地,从吉林省的珲春经黑龙江省再到内蒙古的海拉尔1200公里的战线上,修建了17处秘密要塞建筑群,而虎头要塞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日军认为虎头要塞工事坚固程度,兵力的配备超过了法德边境的马奇诺要塞,所以被称之为"东方的马奇诺防线"。

      这个所谓坚不可摧的虎头要塞全部是用中国人的生命建成的,从1934年到1939年的六年里,日本侵略军强迫数十万劳工和战俘在五座标高100米的群山中,修建了正面宽12公里,纵深30公里的虎头要塞。地下建成弹药库,指挥所,医务所,发电所,上下水道等军用设施和生活设施。在修建过程中无数劳工病死累死,工程完工后日军把活着的劳工全部杀害,日军这种惨无人道的暴行真让我无法理解,无法接受。 我听到解说员说到这段历史时,真差一点就喊出打倒日本军国主义。

     1945年8月8日苏联到日宣战,8月9日苏军跨过乌苏里江向虎门要塞突袭。日军约有1400人加上开拓民约2000人,苏军出兵1.5万人,配备了飞机,坦克,火箭炮等。日军凭借坚固的要塞顽强抵抗。8月12日苏军敢死队炸毁了发电所,使日军地下指挥所和隧道断电,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而虎头要塞的日本守军没有收到上级的电报,日军听到日本投降的广播,以为是苏军的计谋。

     1945年8月26日虎头要塞战役结束,比日本宣布投降晚了11天,因此虎头要塞被认定为第二次大战的终结地。

     在虎头要塞战役中,日军阵亡和自杀身亡1387人,被俘53人。苏军阵亡1200人以上,在虎头苏军烈士墓埋葬了1200名阵亡士兵,苏军负伤2000多人。200名中国抗联战士参加了战斗,全部英勇牺牲。

      我走进了现存的虎头要塞地下坑道,坑道的水泥墙壁上布满了弹痕,可想而知当时的战斗激烈到何等程度。

      不要战争,要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这场战争中的最后一战可以充分说明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但是,要赢得战争的胜利人民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园第一块石刻918事变石刻与雕塑第二部分二战的全面展开德国入侵波兰

珍珠港事件

大战的最后较量虎头要塞,二战的最后一仗。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碑 虎头要塞坑道入口坑道里面的弹药库

花似鹿葱 发表评论于
离虎林不远的东宁也争过这个终结地,也建立了纪念碑和园地,不知官司最后怎样了。
sce 发表评论于
这最后一战是邪恶战胜了邪恶。苏军88旅据说才1500人,里面还不全是中国人,如果在虎头就死了200人,老毛子该不会是让这些人打头阵当替死鬼趟地雷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