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我的大学 (十六)

沉涌科学路 (2025-07-13 22:32:29) 评论 (1)

刘教授正感叹自己没时间,一名看起来年资较高的护士走了进来,刘教授灵机一动,请这位护士去问一下下午的会是否可以取消或推迟。不一会护士就回来说下午的会取消了,刘教授马上告诉我们,门诊结束就可以出发。患者的长子就在门口侧着耳朵听,一听说可以了,非常高兴地跟我们说:“太好了!人家是大主任,啥都懂!”

当天下午病房里挤满了人,科主任副主任、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实习的、进修的,都要见识一下省里来的大医生是怎么看病的。刘主任一口浓重的四川口音,但他不是我印象中的四川小个,他身材高大,不知从谁手里接过一件白大衣,还算合身,但没有系扣,敞着怀,非常潇洒地走进病房,我注意到他手上有几处色素缺失,可能是白癜风。病房里的人群给他闪出一条到患者病床的道,科主任俯下身,高声道:“老人家,省里的刘主任来给你看病来了。”老人精神状态很好,是坐在病床上而不是躺着,冲着刘主任咧嘴笑了笑,老人牙齿很白很整齐,与青紫的嘴唇形成明显的反差。

刘主任拍了下患者的肩膀:“老人家高寿?”“73了。”刘主任附和了一句“可以呀!”,边和患者唠家常,边随手搂起来老人的上衣,在后背非常熟练简单快速地做了几下叩诊,然后轻声说道:“我要给你抽一下胸腔积液,没事的。” 我感叹刘主任的业务熟练程度,前后还不到一分钟,就已经确定胸腔有积液,而且还确定了胸腔积液相当于哪根肋骨的高度。我们这些不熟练的实习生往往是低头侧耳贴着胸壁敲上小半天才能确定是哪一根肋骨的高度。本家的科主任给打下手,递过来一个手术包裹,打开,刘主任从包裹里抽出一副手套,戴在手上,再拿起来一个粗大的玻璃注射器,将注射器的玻璃芯插入,再拿起一把镊子,夹住一颗粗大的针头,安装到大注射器上。然后拿起一颗棉签,顶在穿刺部位,边压迫着,边和老人聊天,趁老人分心之际,他突然扔下棉签,将注射器针头直直地刺入,老人因疼痛发出一声短暂的“嗨”,刘主任马上说:“没关系,马上就没事了!”老人也平静下来了。抽出一些积液以后,就送到检验科化验。

在等待化验结果时,刘教授解释用棉签压迫麻醉效果也很好,如果打麻药患者还得多挨一针,然后就闲聊起来。科主任指着我们说,这都是咱们山西医学院的实习学生。刘教授侧着脸看向我们这些实习生,微微地点了点头,撇着嘴角说:“现在的学生很不刻苦啊,到头来什么也学不到!”我把他的四川口音里的“刻苦”听成了“开阔”。我还重复了一遍:“不开阔?”他还继续点头。不过后来我弄明白他的意思后,我就更频繁地晚上到急诊科跟着看病人了。等实习结束返校学习卫生系专业课时我更努力了,成绩一下子窜上来了。

积液分两种:漏出液和渗出液。渗出液常与炎症相关,又叫“炎性渗出”,内含血细胞和蛋白,显得较为浑浊,也常见于肿瘤。漏出液是由于静脉压力升高造成的血液的液体成分从血管内漏出,没有血细胞和高分子蛋白这些固形成分,积液看起来比较清亮透明,最最常见的两种情况是心脏衰竭和肝硬化。化验结果出来是漏出液,大概率是心衰造成的。老人的口唇青紫(医学上叫紫绀)是因为缺氧,胸腔积液可以挤压肺脏的空间而造成肺功能衰竭。但该患者的紫绀也有可能是因为心功能衰竭而不是肺功能衰竭,也就是说正常的肺脏照样把吸入肺的氧气交换到肺脏的血液里,但衰竭的心脏不能提供足够动力将含氧的血液从肺脏运到全身,所以病人仍然缺氧而造成紫绀。治疗方案就是抽出胸腔积液,并强心利尿治疗。利尿的目的是降低循环血量,也就是通过利尿的方式排出去,以减轻心脏负担,防止胸腔积液复发。下完医嘱刘主任就回太原了。

感觉这个病例不复杂,主治大夫也能处理,只不过家属想找更高一级的专家来看一看,这是中国患者家属的一个通病,也是造成医疗资源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不过这次情况不同了,按医嘱治疗两天效果并不明显,无奈又去请刘主任。这次我没时间去,周同学自己去的,第二次会诊我也没抽开身去参观。后来周同学跟我介绍说患者除了胸腔积液,还有心包积液。心包是包裹在心脏外面的一层薄膜,心包和心脏壁的中间有少量浆液,能润滑心肌,使心脏活动时不跟胸腔摩擦而受伤。现在心包和心脏壁的中间积有大量液体,压缩了心脏的跳动空间而致使心脏功能衰竭。当年学解剖课时根本就不把心包当回事儿,认为不重要,不会考。看来知识点不重要并不等于临床上不重要,这也许就是高分者并不一定高能的一种注解。

第二个专家会诊是阿里的病人,就是学潮时第一次和我一起进京、还把他的盒式录音机交给我现场录音的阿里。这是一个昏迷的病人,有糖尿病史,因昏迷入院。家属执意要请省城专家会诊,主治医生就打发阿里去,阿里就拽上我一起回太原。因为是糖尿病,所以就非常明确直奔附属一院内分泌科请第一专家何国芬教授。何教授没有给我们上过课,但我和她有过接触。当年我宿舍老六“山西大侠”是学生会干部,带着我去邀请何教授给做一场报告。当时“山西大侠”和我找到了何教授的家,只有她老伴儿在家,老头非常热情也非常健谈。印象深刻的是他赞叹日本发达,彩电冰箱质量高,世界前十大银行日本就占了八家,随后大骂日本人,说小日本真坏,剩下那两家他们还有给买过来,你说小日本多坏?一会儿何教授回来了,因为她刚随团访问日本回来,就跟我们感叹日本太发达了,纳闷一个战败了的国家怎们那么快就变得如此发达?我们真应该好好思考。当时何教授报告的听众是全校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和要求进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学生积极分子,我属于三无人员,没有资格听。事后“山西大侠”学着何教授的腔调在宿舍里模仿:“同-学-们,我羡慕你们啊!”

患者的儿子是个转业军人,在当地税务局工作,这次跟着我和阿里直奔内分泌科病房,在病房大楼里绕来绕去,最后在医生办公室找到了何教授,我和阿里直呼顺利。患者的儿子绕的有点发懵,后脑勺靠在墙上,仰着脖子说,要是我一个人可真找不到这儿来。这次跟着何教授一起看病人,感叹的是她的仔细认真。患者是昏迷的,时不时地需要翻动病人,这些力气活有我们来帮忙,何教授仔仔细细地从头顶检查到脚底,检查过程中患者从口角流出巧克力色液体,这有可能是胃内出血造成的,主治医生说这不是第一次了。何教授说这不是好兆头,用拇指和食指在患者的手背上揪起一小块皮肤,松开后皮肤并没有立即弹回原状,而是慢慢地坍塌下去再逐渐恢复原样,这表示脱水,但还不能确定脱水的原因是否是因为胃出血。

糖尿病昏迷主要原因是酮症酸中毒和非酮症高渗性昏迷。所谓的酮症酸中毒就是肝脏合成并释放过量的显酸性的酮体,改变了正常的血液酸碱度。高渗性昏迷则是因为血糖过高致使血液渗透压上升所致。血液渗透压上升也会造成皮肤脱水,所以该患者有可能是高渗性昏迷,但这些都需要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作为主要参考而确诊。很遗憾根据何教授的治疗方案也没有挽回患者的生命,自入院以来患者就没有醒过。事后跟主治医生聊起这个病例,认为检验报告不准是一主要原因,患者的血样报告结果每次一个结果,没有一致的。当时医院的检验科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化,各医院的结果没有可比性,主治医生建议我们将来去一个新医院首先一定要熟悉检验科的检测方法和正常值范围,学会判断结果的可靠性。

在医院实习是我们把课本与实践结合起来的一次实战演习,当我们的课本知识能指导活我们的实践时,我们都非常激动。阿里在眼科实习时,检查患者眼底需要散瞳,他猜测散瞳试剂是阿托品,得到老师的肯定回答时,阿里高兴得直跺脚。我自己在急诊科也遇到一个脊柱摔伤的患者,首先要判断是否脊髓折断,如果没有就要防止脊髓折断,不然回下肢瘫痪。该患者被弟弟背进急诊室,其实应该是用木板太患者以防脊髓这段。患者下肢不能动,要看是否是因为脊髓折断,我猜应该看患者是否有直觉,结果接诊医生果真去挠患者脚心看有无知觉,尽管我没有亲自检查,但我因为想的对路子,心里也非常高兴。这位医生是个骨科副主任医师,很多同学不喜欢他,认为他不搭理学生,其实是学生势利眼,都围着科主任的屁股转,他也就不去上杆子教学生。而我在急诊室的时候,非常认真地跟着他看病人,不时问一些问题,他当然不吝赐教,看完病人还非常高兴地跟我分享他的心得,他以前看过的病例也与我分享,建议我做一总结,说这就是一次很好的实习。

我最后的一个实习是在儿科,在病房里看那么多哭闹的孩子真是头大,但作为儿科医生成就感也大。孩子都不会装病,一看孩子的精神状态就知道治疗效果了。带我的田大夫是我的校友,长得瘦瘦小小的,似乎与科里的其他医生不太合群,我就亲眼见一个高年资的副主任医师当着大家的面质问训斥她。但她对我和她带着的另一个进修医生都非常认真负责。最后一天,她让我对一个患儿进行问诊,当然回答问题的都是患儿的妈妈,我很紧张,但头脑思路没有乱,我自我感觉还好。田医生对我没有更多的锻炼机会了感到可惜,但向我强调问诊的重要性,她认为从问诊就可以看出医生的水平高低,因为问诊是一个缩小范围的过程,有外向内,由浅入深,逐渐缩小包围圈,最后锁定所患疾病。

我们卫生系只有一年的临床课,一个学期课堂上课,一个学期的医院轮转实习。实习结束返校后我们就进入了卫生系专业课的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