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都波尔多:有趣的广场论史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离开图尔,搭乘2个小时火车,我们来到340公里外的波尔多(Bordeaux)。抵达波尔多是在一个温暖的傍晚,火车缓缓驶入Saint-Jean车站,窗外是一片柔和的阳光洒在老旧的建筑上,那种温润的色调一下就安抚了旅途的疲惫。步出车站,扑面而来的不是喧闹的都市节奏,而是一种让人放松的静谧感。街道两旁是典雅的18世纪建筑,灰白色石墙在灯光下泛出淡金色光泽,行人不多,但个个神情悠然。我们拖着自己的小行李箱,沿着加龙河边的小路走向旅馆。沿途有街头艺人正在演奏手风琴,老人在树荫下聊天,小酒馆里传来笑声和碰杯声。一切都显得那么轻松自然,让人不由得慢下脚步。

波尔多位于法国西南部,靠近大西洋,地处加龙隆河(Garonne)畔。18世纪初期以来,城市规划和建筑群体现了创造性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趋势,展示了城市与建筑的完美结合与统一。除巴黎外,这里是法国受保护建筑最多的城市。波尔多的城市布局是人文主义的胜利,历史和现实,美观和实用得到有机的统一。这座城市以非凡的城市建筑群之名,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目录。

波尔多市建于公元前3世纪,最初为法国北部塞尔特族用于进行锡铁贸易;公元前56年,波尔多的早期移居者被恺撒的克拉苏将军镇压,此后城市定名为Burdigala,此后罗马人开始在加伦河岸植入葡萄园,当地葡萄酒因此闻名,波尔多也因壮丽的宫殿和庙宇成为罗马帝国展示财富的橱窗之一;罗马帝国衰败后,波尔多也因此沉寂,并因276年的日耳曼人入侵一度成为废墟;此后经过重建的波尔多,令西哥德人、古阿拉伯人、诺曼人接踵而来;12世纪的波尔多成为英国金雀花王朝的海外领土,此后的300年间(1154~1453),波尔多依靠港口贸易与红葡萄酒收益赚取了无数财富,城市也因为逐渐增多的人口几度扩张;金雀花王朝结束不久以后,波尔多即回归法国领地,并在18世纪顺利转换成一个现代化港口。

波尔多处于典型的地中海型气候区,当地的碧水蓝天得天独厚,自然环境在法国首屈一指,常年阳光的眷顾,让波尔多形成了大片的葡萄庄园,葡萄酒更是享誉全世界。特别为中国人推崇的拉菲红酒,就是出自波尔多。而繁忙的港口贸易,又使得城市多了很多和外界交流的商机,市政发展繁荣无比。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曾经这样评价波尔多:“这是一所奇特的城市,原始的,也许还是独特的,把凡尔赛和安特卫普两个城市融合在一起,您就得到了波尔多。”







第二天吃完早饭,我们兴致勃勃地走上波尔多街头。这是一个乌云低沉的阴天,偶有雨丝飘落。走出旅馆没有多远,看见前方街道上有些热闹,原来我们正好赶上周日古董集市。摊位沿着街道缓缓展开,像一场时光的盛宴。摊主们神情从容,摆弄着各式各样的宝贝 - 各色瓷器、雕花银器、泛黄明信片、古董怀表、褪色的油画,还有那些不知名年代的玻璃器皿和老唱片。穿梭其间,仿佛能听见物品在低声讲述自己的故事。几个汉子围着一个老物件在低声争论着什么;一位老太太细细摩挲着一枚旧戒指,仿佛回到了少女时代;一位年轻游客则为一只做工精致的铜制小钟流连忘返。集市不仅是寻宝的天堂,更是一场与时间对话的旅程,波尔多的浪漫,就藏在这些被岁月打磨过的细节里。我们不懂古物,自然不敢轻举妄动,但是在一旁走走看看,似乎也能感染到一丝法兰西文明的气息。



波尔多的市中心不大,却充满了故事。离开古董集市,我们来到著名的历史地标波尔多大钟门。这座中世纪的建筑不仅是一座城门楼,也是一座钟楼,体现了哥特式塔楼与中世纪城防风格完美结合,具有丰富的历史和象征意义。大钟门最初是波尔多市防御工事的一部分,是旧市政厅(Hôtel de Ville)的一部分,建于13世纪。这座中世纪的建筑不仅是一座城门楼,也是一座钟楼,具有丰富的历史和象征意义。现在的大钟铸于1775年,重约7.8吨,它是法国为数不多的仍在运作的大型古钟之一,平时并不频繁敲响,只在特殊节日如法国国庆(7月14日)、欧洲遗产日或市政庆典中才会鸣响。







波尔多主教堂最初建立于3世纪,重建于11世纪,历经时代的风风雨雨,现已成为天主教波尔多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并自1998年起名列世界遗产目录。这座教堂曾举办过“太阳王”路易十四其父母的王室婚礼 - 路易十三及西班牙安妮的婚礼。我们到达时,星期天的早礼拜刚刚结束。作为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偌大的主座教堂只有区区3-40个人来做礼拜。看着教堂门口几个穿着黑色长衫的教士,颇有些影只形单的萧瑟感。现在的法国人崇拜主厨,让原来一言九鼎的主教变得可有可无。和德国一样,法国的大教堂需要国家拨款才能得以维持。















我们来到波尔多大剧院(Grand Théâtre de Bordeaux)。这座建于1770年的新古典主义建筑拥有巨大的柱廊和雕像装饰,是城市最华丽的象征之一。站在门前仰望那些高耸的石柱,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继续往前,是著名的商业街圣凯瑟琳街(Rue Saint-Catherine)。这条长达1.2公里的步行街两侧布满了商店、咖啡馆和书店,人流不算多,却充满活力。街道终止于维克多·雨果广场,建于18世纪末的阿基坦门(Porte d'Aquitaine )巍然矗立,如时光遗落的巨石守望者,静静守护着波尔多的喧嚣与宁静。这座新古典主义的拱门,仿佛以沉默诉说着数百年城市的荣光与沧桑。金黄色石材中泛着柔和的光晕,犹如一卷泛黄的古籍,记录着无声的历史。









第二天上午参观了古典和现代艺术馆,陶醉在欧洲艺术的海洋之中。下午来到交易所广场(Place de la Bourse),这座由路易十五时期的建筑师昂热-雅克·加布里埃尔设计的建筑群,是波尔多的象征。广场中央的"水镜"(Miroir d'eau)在晴天时形成薄薄的水层,倒映着巴洛克式的雕塑与拱门,这是全球最大的反射水池。孩子们赤脚奔跑,溅起的水花打碎了建筑的倒影,又很快恢复如初,空气中弥漫着欢笑和水的清凉。我们在旁边的一条长凳上坐定,看着这一幕反复上演,忽然明白波尔多为何被称为"小巴黎" - 它拥有巴黎的优雅,却没有巴黎的匆忙。  





“你们是日本人吗?”随着一句法国腔的英语,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先生来到我们身旁,打断了我们无所事事的恬静。聊起来知道,这位老先生每天下午在水池周围散步,他说所有的游客都是像开足了发条的机器人,他们总是急匆匆地找角度拍照,然后就消失的影踪全无。像我们这样定定心心坐着不动的亚洲人,他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激起了他的好奇心。当他听说我已经走过140多个国家,这更激起了他的好胜心,因为走过120多个国家的他平时很少遇到对手。

老先生索性在我旁边坐下,我们天南地北地聊了起来。这位老先生退休前在法国外交部工作,加上自己喜欢旅行,见识的确比常人高出一筹。我们由衷的赏识之情更是打开了他滔滔不绝的话匣子,老先生侃侃而谈的一套大历史观令我们耳目一新。他觉得熟悉历史非常重要,If you know the history, the future is not a mystery. (如果你知道历史,将来就不再神秘。)他这样总结5百年的现代文明史:作为现代文明的开启者,葡萄牙和西班牙人打着上帝的旗号,在世界范围杀戮、征服、掠夺和种族灭绝。如果身处那个时代,应该看不出丝毫文明的模样。法国人英国人紧随其后,作为殖民者和剥削者,他们不再烧毁整个村庄,也不施行种族灭绝般的杀戮,他们通过劳役当地人,榨取被控制地区的价值。虽然今天没有人会选择英国殖民地的形式生活,但在当时英国人无疑比西班牙人进步的太多。在英国人之后登场的美国人彻底摒弃了殖民地,他们推崇美式规则下的自由贸易,同时随时准备颠覆不配合美式贸易规则的国家政府。贸易、利润和颠覆是美国时代的特色。日渐富裕的美国人不愿干活弄脏自己的双手,于是勤劳的中国人登场了,没有使用暴力征服,也没有策动政变,他们在世界各地兴建港口、铁路、网络和工厂,用经济利益来深度绑定和控制,确保自己从中谋利。虽然所有人的目的是一样的,他们都是为了利益而来,但是你不得不承认中国人的模式是5百年来最好的。这就是历史前进的车轮,车轮一旦启动,那最多可以被拖延,但是绝不可能被逆转。

老先生还说今天的国际局势,英国地缘政治大师麦金德在20世纪初已经有所预言,而愚蠢的美国人利欲熏心,到21世纪还看不清这一点。近年他们如梦初醒,但是已经无力回天。想不到在大多数人眼中扑朔迷离的世界风云变幻,能够被这位老先生如此清晰地加以论述。我没有像这位老先生那样笃定,认为中国已经可以取代美国。但是和这样妙语连珠的智者聊天,实为人生难得的乐趣。“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不知不觉之间,我们聊了3个多小时。如果不是老先生有一个早就预定的饭局,我们大概率会找一家饭馆继续边吃边聊。

周游世界这么多年,常常在火车、轮船、旅馆、民宿、饭店等许多场合与人聊天,这还是第一次在广场上和陌生人聊天。广场在西方社会和历史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是民众表达意愿、凝聚共识的重要空间,还是历史转折和社会变革的关键舞台,更是西方智慧的摇篮。西方哲学以理性、怀疑、自我反思和逻辑推演著称。这种智慧不是由权威灌输,而是从对话、批判与思辨中生长出来的。其鼻祖苏格拉底不是在学院里讲课,而是在雅典的广场上与人对话 - 鞋匠、商人、年轻人、政治家 …… 不论对方身份高低,他都用“苏格拉底式问答法”去发问、追问、拆解概念,挖掘隐藏在日常语言背后的逻辑和道德基础。而同时期的中国诸子百家基本通过内在思考和师徒传承的方式来体悟真理,这两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 一个鼓励人人质疑圣贤,一个强调代代传承圣贤之道。广场重“质疑和创新”而孔孟重“继承和秩序”。





波尔多是法国葡萄酒的圣地,美国总统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同时也是《美国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及美国开国元勋中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在他担任法国大使时曾评论道:“我在法国最爱的地方之一便是波尔多,那里的葡萄酒足以胜过一切宫廷的奢华。”我们仅逢场作戏时喝少量的酒,对葡萄酒也没有太多的研究。倒是在交易所广场上和老先生的聊天,他那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语言,给人带来满满的陶醉感,正应验了“酒不醉人人自醉”这句老话。这大概就是波尔多真正的魅力之所在,她的美不仅在于宏伟的建筑和广场,还藏在街头巷尾的细节中,在普通市民的所思所想里。如果没有醉倒在葡萄酒庄园里,也得让你迷醉在法兰西深邃的思想和语言中。

琪子 发表评论于
你的游记真好看,照片、地理、历史、现实的人文故事非常吸引人。
我喜欢法国的浪漫不羁,喜欢雨果的直言以对。
谢谢你的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