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这是我此前推演的第二个“100天”窗口期的“开窗日”,如愿推演,乌克兰似乎等来了战略转机。
上周,在特朗普含蓄发出美国将支持乌克兰收复领土、援乌更强大武器等等“夸口”之后,截止2日,欧美多家军事情报智库密切关注美方动态,诸多最新战况分析与评估的推文,主流观点都是认为美国官员近期频繁放风,称美方将援助乌克兰更强大武器及允许“打击俄境深处能源基础设施”,或者将在近期,变为事实。
其中,尤以美国副总统万斯放风通过欧洲承担费用和运输,向乌克兰转让战斧导弹问题;特朗普的乌克兰问题特使凯洛格放风,美国将授予乌克兰更大的越境打击权限问题,更是前所未有,似乎可以确认为美国升级援乌的重要信号。
当然,特朗普主要以要求欧洲“代购美国武器”进行曲线援乌,毫不掩饰从中赚钱,予人一贯的市侩外相,也就对他的口惠不实的援乌战略表示极大疑惑和担忧。
这样,我们就需要重点观察特朗普“第二次变脸”及援乌战略、援乌“战斧”导弹等重磅武器的三个问题。
一、特朗普援乌战略是否具有诚意、美国是否确保“软武器”援乌问题。
如是认真评估,即可发现,现在乌克兰为“欧洲之盾”,背靠日渐“苏醒”的富裕的欧洲,完全可以得到足够资金和武器援助,确保战争消耗和继续战争。
此外,欧洲还在就冻结莫斯科海外资金,以“俄人骨头熬汤”援乌抗战,更是跨进一步。
9月30日,随着特朗普“第二次战略变脸”,欧盟顺势宣布使用冷冻俄海外资产衍生资金47亿美元的援乌计划,冯德莱恩明确指出要以20亿欧元专项支援乌克兰无人机生产。
10月1日,欧盟宣布援乌援乌总额约209亿美元。
如此再加上北约、英、法、德、日本等拉姆施泰因援乌国家的援助,即便美国一毛不拔,也基本可以保障乌克兰后续抗战军费。
就此可见,无论欧洲或者乌克兰,他们迫切需要美援,并非需要美国“出资金出武器”,而是迫切需要得到美国的“天基ISR体系、星链和情报资源”等等“软武器”。
此前,我在《俄乌战争观察:特朗普“战略变脸”详解,乌克兰高科技作战蓄势待发》专门介绍,美国援助乌克兰武器主要包括两个单元:
一是武器。
二是以天基ISR体系、星链和情报资源为核心的“软武器”。
其中,美国的“天基ISR体系、星链和情报资源”等等“软武器”,就是整合和“几何倍增”北约综合战力的“灵魂资源”。
这也是欧洲军事强国能够研发各种先进新型战机、火炮、坦克、导弹等,却又很难独立对抗莫斯科的“核心资源”的主要原因。
特朗普上台以后,欧美撕裂,欧洲急于构建自己独立的安防体系及“天基ISR体系、星链和情报资源”体系,评估建设期限为5-12年。
10月1日,法国军队拦截悬挂贝宁国旗的俄国“影子油轮”长滩岛号,以斯沃尔瓦尔机场附近无人机飞行和电子骚扰事件,拘留该船长和大副。此举为法国对俄“影子油轮”正面冲突。
故而,在这个目标实现之前,特朗普无论媾和莫斯科、压缩援乌战略和暂停援乌,欧洲和乌克兰都是又哄又拉,各种忍气吞声。
如此回望拜登时代,美国援助武器数百亿美元武器,援乌武器排位第一名,非常得力。
然而,拜登政府在三年“宽松时间”期间,老练有余,作为平庸,尤其没有足够胆魄拍板决策确保“天基ISR体系、星链和情报资源”等等配套援助到位,没有放开乌克兰以援乌武器打击俄境目标权限等等,实际上对乌克兰战力形成很大限制和深远的负面影响。
回望俄乌战争过往,无论2022年秋冬的哈尔科夫-利曼反击战,2023年乌克兰夏季大反攻,2024年夏秋乌克兰对俄境实施“深度打击”等等,乌克兰都是在欧美援助下取得较大战场收益,刚刚看到胜利曙光,却又为白宫诸多顾虑,以美援“软武器”及限制“战略权限”等等羁绊手脚,屡次予敌喘息机会而功亏一篑。
现代武器军援,不是传统武器军援,仅是援助枪炮和弹药,受援方即可稍微学习,可以自行使用;而是需要配套“天基ISR体系、星链和情报资源”,才能够真正发挥威力。
其中,2022年秋冬,乌克兰发起哈尔科夫-利曼反击战,没有得到欧美足够援助,难以继续攻势和扩大战果,俄军得以顺势完成赫尔松战略撤退及重点部署顿巴斯战场攻势,使得乌克兰的胜利变成了一锅“夹生饭”。
乌克兰因此在顿巴斯战场遭到极大战略被动。
2023年春夏,乌克兰发起大反攻,开辟“罗布坦尼凸出部”,完全可以凭借欧美援助远程武器及“软武器”发起“深度作战”,截断俄军亚速海沿岸走廊,撕裂顿巴斯战场与扎波罗热战场。
然而,同样因为没有得到美方“软武器”支持,乌克兰难以远程打击反制俄军,只能以地面突击等落后战法进行地面反攻。
最终,乌克兰伤亡惨重,反攻失败。
2024年夏秋,乌克兰抗战进入低潮。
就此,拜登政府加码援乌重磅武器,支持乌克兰对俄境实施“深度打击”。
这一轮援助确实鼓舞人心,乌克兰得到欧美援助F-16战机、ATACMS导弹、暴风阴影导弹等武器,偶有几次重大战绩。
然而,乌克兰堪堪“战略翻身”,却又遭遇拜登政府各种严格限制“跨境打击”,战局如此震荡绵延至特朗普上台了,乌克兰抗战也就只能较长时间在“低潮区间”徘徊。
综上所述,清晰可见,拜登团队的援乌战略始终存在犹豫不绝、过度谨慎等“漏点”,为乌克兰抗战形成重大负面影响。
无疑,如今的特朗普如是真敢签字,支持和放开乌克兰越境打击俄境目标、通过第三方转让战斧导弹直接威胁莫斯科、支持乌克兰转入战略反攻,那么,他在援乌抗俄的战略面上的成就,当然也就可能远超拜登。
飞行中的战斧导弹。
对比文前图,“战斧导弹”与Eram导弹、ATACMS导弹、暴风阴影导弹的比较图。
二,了解以上情况,再说“战斧”导弹问题。
“战斧”导弹为美军现役通用多用途全天候亚音速巡航导弹,可从飞机、潜艇、军舰、陆基发射,运载450公斤弹头,射程为2500公里,以低空+机载传感器+时速880公里等规避空防和打击目标。
与此前暴风阴影导弹及头皮导弹、ATACMS导弹、ERAM导弹等不同,“战斧”导弹射程远、精确高、威力大,可谓欧美现役导弹“大哥大”。
参考文前地图,美援“战斧”导弹和“软武器”等等如是到位,投入实战,俄境发达地区之90%的国土,都将暴露在乌克兰“重拳”之下。
如此,乌克兰理论上即可直接攻击俄军远置罗斯托夫、别尔哥乐德等俄境纵深的战略级别的指挥中心、弹药库、制造导弹和无人机的军事生产基、炼油厂及相关设施,从而打破俄军目前的战略结构、军事布局及战争节奏。
甚至,如泽连斯基所言,乌克兰一旦以“战斧”导弹攻击莫斯科,莫斯科高层都将“不知道他们最近的防空洞在哪里”。
如此重大战略威胁,莫斯科在宣传“战斧”导弹无关大局同时,更是高声尖叫“战争升级”,威胁美国此举为“越过红线及对乌克兰战争的直接干涉”。
莫斯科如此“尖叫”,其实在此前欧美援乌Himars火箭发射器、主战坦克、暴风阴影及头皮导弹、ATACMS导弹等重磅武器之时,都有发生。
事实上,“战斧”导弹进入乌克兰,从导弹本身操控及极端苛刻的“天基ISR体系、星链和情报资源”等保障条件而言,乌军绝无可能独立操控导弹,必须要高度依赖美国专业人员完成发射。
简而言之,“战斧”导弹确实能够重大威胁莫斯科。
同时,美国“战斧”导弹每年生产50-70枚,产量有限,还要分散用于东亚、东南亚、中东、欧洲等,故而援乌数量更加有限,很难对莫斯科形成“导弹优势”;如此,再加上美国高度掌控“战斧”导弹的操控及战略威胁,乌克兰几无独立操控投入实战可能。
故而,与很多挺乌公号比较乐观的“战斧解放乌克兰”的观点不同。
我个人认为,美援乌克兰“战斧”导弹更多处于政治考量,而非真要投入实战,寻求快速结束战争;而是更像特朗普为了斡旋和敷衍欧洲及乌克兰、继续骑墙取巧,继而压迫莫斯科进入谈判轨道的重磅“筹码”。
这是特朗普精明之处。
三、俄乌战争陷入僵局,特朗普“第二次战略变脸”存在极大变数。
俄乌战争延续到了2025年秋冬季,继续形成以俄军为攻势作战的乌东战场;以乌克兰“深度战争”及远程精确打击为主的非对称攻势等两个单元。
目前,受国际政治动荡、乌克兰气候及自然条件影响,俄乌双方攻击和机动势能不足,战争整体陷入僵局。
但是,从两个战场单元去看,却又出现两个较大异动。
一是10月1日,俄军最新战报称,用于恰西夫亚尔战场的精锐第98空突师正在调往赫尔松后方,担任协防和就地休整、补充。
在2023年-2025年,俄军第98空突师在突击巴赫摩特-恰西夫亚尔战场的作战中,一直为俄军主要保障兵员及物资补充、担负主要方向攻击的精锐部队。
如今,这支俄军主力居然调离战场,可以简明理解俄军在斯拉维扬斯克城市群-波克罗夫斯克战场至关重要的衔接部,疲于作战,缺乏足够的保障兵员及物资补充能力。
继而推测,俄军或迫于自然条件及战争耗损,放缓攻势,至少延续至2026春季战争期间,俄军常规攻势不可能对乌克兰之波克罗夫斯克城防、斯拉维扬斯克城市群防线等形成直接威胁。
俄军小部队训练骑兵突击,这是我一直感到不可理喻和不采信的资讯,然而,这在很多俄乌及欧洲媒体报道,居然是事实。
当然,俄军在战场出现骑兵,并非鸡血文章描绘那种俄军落后,发起“骑兵连冲锋”,而是俄军“无人机部队”以此为载具,在前线机动进行“无人机作战”。
二是8月至今,截止10月2日,乌克兰针对俄油气企业及基础设施的“深度打击”非常活跃,有效破坏了莫斯科“战时堡垒经济”运营。
远程无人机轰炸,这是乌克兰反制俄军攻势的主要战略手段。
截至9月28日,由于乌克兰无人机活跃出击及有效的、针对性打击,俄全国炼油产能频繁受创,如今每天减产超过34万吨,总产量非正常地降低了38%。
(不完全统计,俄国2025年炼油总产能将减产达1.269亿吨,为预计全年总产能的3.169亿吨的40.5%。)
其中,俄西部地区的9月汽油产量更是达到了历史新低。如此窘境,使得诸多相近战场的克里米亚、罗斯托夫、别尔哥乐德等地区,已经出现民用油荒及配额供油情况。
就此,莫斯科现在只能以放弃石油出口赚取军费为代价,每月从西伯利亚炼油企业抽调超过15万吨汽油,以缓解西部地区用油危机及保障战争油料消耗。
综上所述,在我的此前推演框架,特朗普“第二次战略变脸”应该在10-11月完成。这样,无论“战斧”导弹是否部署到位,无论是否象征性投入实战,以及无论美国是否授予乌克兰更大越境打击权限,都不会深层影响特朗普“第二次战略变脸”走向,也绝无可能在2026年春夏以前为战争划上句号。
最终,我们还是需要重点关注两点。
乌克兰以机动防御弹性维持的乌东战线及波克罗夫斯克防线、斯拉维扬斯克城市群,是否还在乌军手里。
乌克兰能否维持高频率高精度的远程无人机打击,持续重创俄国油气企业及基础设施,使得俄全国年炼油总产能减产达1.6亿吨,减产超过50%,这样,莫斯科背负战争用油、生产和生活用油、维持“战时堡垒经济”出口赚取军费用油等等负担,有如矬子“新婚”,满怀希望地扛住哑铃,举重跳炕……
一二三,嘿。
一二三,嘿。
嘿到最后,矬子纵然雄心万丈,上不了炕,只能妥协现实。
作者: 流浪的橡树
援乌“战斧”导弹的影响,俄乌冬季斗法和“矬子跳床”
sandstone2 (2025-10-16 05:01:22) 评论 (0)10月2日,这是我此前推演的第二个“100天”窗口期的“开窗日”,如愿推演,乌克兰似乎等来了战略转机。
上周,在特朗普含蓄发出美国将支持乌克兰收复领土、援乌更强大武器等等“夸口”之后,截止2日,欧美多家军事情报智库密切关注美方动态,诸多最新战况分析与评估的推文,主流观点都是认为美国官员近期频繁放风,称美方将援助乌克兰更强大武器及允许“打击俄境深处能源基础设施”,或者将在近期,变为事实。
其中,尤以美国副总统万斯放风通过欧洲承担费用和运输,向乌克兰转让战斧导弹问题;特朗普的乌克兰问题特使凯洛格放风,美国将授予乌克兰更大的越境打击权限问题,更是前所未有,似乎可以确认为美国升级援乌的重要信号。
当然,特朗普主要以要求欧洲“代购美国武器”进行曲线援乌,毫不掩饰从中赚钱,予人一贯的市侩外相,也就对他的口惠不实的援乌战略表示极大疑惑和担忧。
这样,我们就需要重点观察特朗普“第二次变脸”及援乌战略、援乌“战斧”导弹等重磅武器的三个问题。
一、特朗普援乌战略是否具有诚意、美国是否确保“软武器”援乌问题。
如是认真评估,即可发现,现在乌克兰为“欧洲之盾”,背靠日渐“苏醒”的富裕的欧洲,完全可以得到足够资金和武器援助,确保战争消耗和继续战争。
此外,欧洲还在就冻结莫斯科海外资金,以“俄人骨头熬汤”援乌抗战,更是跨进一步。
9月30日,随着特朗普“第二次战略变脸”,欧盟顺势宣布使用冷冻俄海外资产衍生资金47亿美元的援乌计划,冯德莱恩明确指出要以20亿欧元专项支援乌克兰无人机生产。
10月1日,欧盟宣布援乌援乌总额约209亿美元。
如此再加上北约、英、法、德、日本等拉姆施泰因援乌国家的援助,即便美国一毛不拔,也基本可以保障乌克兰后续抗战军费。
就此可见,无论欧洲或者乌克兰,他们迫切需要美援,并非需要美国“出资金出武器”,而是迫切需要得到美国的“天基ISR体系、星链和情报资源”等等“软武器”。
此前,我在《俄乌战争观察:特朗普“战略变脸”详解,乌克兰高科技作战蓄势待发》专门介绍,美国援助乌克兰武器主要包括两个单元:
一是武器。
二是以天基ISR体系、星链和情报资源为核心的“软武器”。
其中,美国的“天基ISR体系、星链和情报资源”等等“软武器”,就是整合和“几何倍增”北约综合战力的“灵魂资源”。
这也是欧洲军事强国能够研发各种先进新型战机、火炮、坦克、导弹等,却又很难独立对抗莫斯科的“核心资源”的主要原因。
特朗普上台以后,欧美撕裂,欧洲急于构建自己独立的安防体系及“天基ISR体系、星链和情报资源”体系,评估建设期限为5-12年。
10月1日,法国军队拦截悬挂贝宁国旗的俄国“影子油轮”长滩岛号,以斯沃尔瓦尔机场附近无人机飞行和电子骚扰事件,拘留该船长和大副。此举为法国对俄“影子油轮”正面冲突。
故而,在这个目标实现之前,特朗普无论媾和莫斯科、压缩援乌战略和暂停援乌,欧洲和乌克兰都是又哄又拉,各种忍气吞声。
如此回望拜登时代,美国援助武器数百亿美元武器,援乌武器排位第一名,非常得力。
然而,拜登政府在三年“宽松时间”期间,老练有余,作为平庸,尤其没有足够胆魄拍板决策确保“天基ISR体系、星链和情报资源”等等配套援助到位,没有放开乌克兰以援乌武器打击俄境目标权限等等,实际上对乌克兰战力形成很大限制和深远的负面影响。
回望俄乌战争过往,无论2022年秋冬的哈尔科夫-利曼反击战,2023年乌克兰夏季大反攻,2024年夏秋乌克兰对俄境实施“深度打击”等等,乌克兰都是在欧美援助下取得较大战场收益,刚刚看到胜利曙光,却又为白宫诸多顾虑,以美援“软武器”及限制“战略权限”等等羁绊手脚,屡次予敌喘息机会而功亏一篑。
现代武器军援,不是传统武器军援,仅是援助枪炮和弹药,受援方即可稍微学习,可以自行使用;而是需要配套“天基ISR体系、星链和情报资源”,才能够真正发挥威力。
其中,2022年秋冬,乌克兰发起哈尔科夫-利曼反击战,没有得到欧美足够援助,难以继续攻势和扩大战果,俄军得以顺势完成赫尔松战略撤退及重点部署顿巴斯战场攻势,使得乌克兰的胜利变成了一锅“夹生饭”。
乌克兰因此在顿巴斯战场遭到极大战略被动。
2023年春夏,乌克兰发起大反攻,开辟“罗布坦尼凸出部”,完全可以凭借欧美援助远程武器及“软武器”发起“深度作战”,截断俄军亚速海沿岸走廊,撕裂顿巴斯战场与扎波罗热战场。
然而,同样因为没有得到美方“软武器”支持,乌克兰难以远程打击反制俄军,只能以地面突击等落后战法进行地面反攻。
最终,乌克兰伤亡惨重,反攻失败。
2024年夏秋,乌克兰抗战进入低潮。
就此,拜登政府加码援乌重磅武器,支持乌克兰对俄境实施“深度打击”。
这一轮援助确实鼓舞人心,乌克兰得到欧美援助F-16战机、ATACMS导弹、暴风阴影导弹等武器,偶有几次重大战绩。
然而,乌克兰堪堪“战略翻身”,却又遭遇拜登政府各种严格限制“跨境打击”,战局如此震荡绵延至特朗普上台了,乌克兰抗战也就只能较长时间在“低潮区间”徘徊。
综上所述,清晰可见,拜登团队的援乌战略始终存在犹豫不绝、过度谨慎等“漏点”,为乌克兰抗战形成重大负面影响。
无疑,如今的特朗普如是真敢签字,支持和放开乌克兰越境打击俄境目标、通过第三方转让战斧导弹直接威胁莫斯科、支持乌克兰转入战略反攻,那么,他在援乌抗俄的战略面上的成就,当然也就可能远超拜登。
飞行中的战斧导弹。
对比文前图,“战斧导弹”与Eram导弹、ATACMS导弹、暴风阴影导弹的比较图。
二,了解以上情况,再说“战斧”导弹问题。
“战斧”导弹为美军现役通用多用途全天候亚音速巡航导弹,可从飞机、潜艇、军舰、陆基发射,运载450公斤弹头,射程为2500公里,以低空+机载传感器+时速880公里等规避空防和打击目标。
与此前暴风阴影导弹及头皮导弹、ATACMS导弹、ERAM导弹等不同,“战斧”导弹射程远、精确高、威力大,可谓欧美现役导弹“大哥大”。
参考文前地图,美援“战斧”导弹和“软武器”等等如是到位,投入实战,俄境发达地区之90%的国土,都将暴露在乌克兰“重拳”之下。
如此,乌克兰理论上即可直接攻击俄军远置罗斯托夫、别尔哥乐德等俄境纵深的战略级别的指挥中心、弹药库、制造导弹和无人机的军事生产基、炼油厂及相关设施,从而打破俄军目前的战略结构、军事布局及战争节奏。
甚至,如泽连斯基所言,乌克兰一旦以“战斧”导弹攻击莫斯科,莫斯科高层都将“不知道他们最近的防空洞在哪里”。
如此重大战略威胁,莫斯科在宣传“战斧”导弹无关大局同时,更是高声尖叫“战争升级”,威胁美国此举为“越过红线及对乌克兰战争的直接干涉”。
莫斯科如此“尖叫”,其实在此前欧美援乌Himars火箭发射器、主战坦克、暴风阴影及头皮导弹、ATACMS导弹等重磅武器之时,都有发生。
事实上,“战斧”导弹进入乌克兰,从导弹本身操控及极端苛刻的“天基ISR体系、星链和情报资源”等保障条件而言,乌军绝无可能独立操控导弹,必须要高度依赖美国专业人员完成发射。
简而言之,“战斧”导弹确实能够重大威胁莫斯科。
同时,美国“战斧”导弹每年生产50-70枚,产量有限,还要分散用于东亚、东南亚、中东、欧洲等,故而援乌数量更加有限,很难对莫斯科形成“导弹优势”;如此,再加上美国高度掌控“战斧”导弹的操控及战略威胁,乌克兰几无独立操控投入实战可能。
故而,与很多挺乌公号比较乐观的“战斧解放乌克兰”的观点不同。
我个人认为,美援乌克兰“战斧”导弹更多处于政治考量,而非真要投入实战,寻求快速结束战争;而是更像特朗普为了斡旋和敷衍欧洲及乌克兰、继续骑墙取巧,继而压迫莫斯科进入谈判轨道的重磅“筹码”。
这是特朗普精明之处。
三、俄乌战争陷入僵局,特朗普“第二次战略变脸”存在极大变数。
俄乌战争延续到了2025年秋冬季,继续形成以俄军为攻势作战的乌东战场;以乌克兰“深度战争”及远程精确打击为主的非对称攻势等两个单元。
目前,受国际政治动荡、乌克兰气候及自然条件影响,俄乌双方攻击和机动势能不足,战争整体陷入僵局。
但是,从两个战场单元去看,却又出现两个较大异动。
一是10月1日,俄军最新战报称,用于恰西夫亚尔战场的精锐第98空突师正在调往赫尔松后方,担任协防和就地休整、补充。
在2023年-2025年,俄军第98空突师在突击巴赫摩特-恰西夫亚尔战场的作战中,一直为俄军主要保障兵员及物资补充、担负主要方向攻击的精锐部队。
如今,这支俄军主力居然调离战场,可以简明理解俄军在斯拉维扬斯克城市群-波克罗夫斯克战场至关重要的衔接部,疲于作战,缺乏足够的保障兵员及物资补充能力。
继而推测,俄军或迫于自然条件及战争耗损,放缓攻势,至少延续至2026春季战争期间,俄军常规攻势不可能对乌克兰之波克罗夫斯克城防、斯拉维扬斯克城市群防线等形成直接威胁。
俄军小部队训练骑兵突击,这是我一直感到不可理喻和不采信的资讯,然而,这在很多俄乌及欧洲媒体报道,居然是事实。
当然,俄军在战场出现骑兵,并非鸡血文章描绘那种俄军落后,发起“骑兵连冲锋”,而是俄军“无人机部队”以此为载具,在前线机动进行“无人机作战”。
二是8月至今,截止10月2日,乌克兰针对俄油气企业及基础设施的“深度打击”非常活跃,有效破坏了莫斯科“战时堡垒经济”运营。
远程无人机轰炸,这是乌克兰反制俄军攻势的主要战略手段。
截至9月28日,由于乌克兰无人机活跃出击及有效的、针对性打击,俄全国炼油产能频繁受创,如今每天减产超过34万吨,总产量非正常地降低了38%。
(不完全统计,俄国2025年炼油总产能将减产达1.269亿吨,为预计全年总产能的3.169亿吨的40.5%。)
其中,俄西部地区的9月汽油产量更是达到了历史新低。如此窘境,使得诸多相近战场的克里米亚、罗斯托夫、别尔哥乐德等地区,已经出现民用油荒及配额供油情况。
就此,莫斯科现在只能以放弃石油出口赚取军费为代价,每月从西伯利亚炼油企业抽调超过15万吨汽油,以缓解西部地区用油危机及保障战争油料消耗。
综上所述,在我的此前推演框架,特朗普“第二次战略变脸”应该在10-11月完成。这样,无论“战斧”导弹是否部署到位,无论是否象征性投入实战,以及无论美国是否授予乌克兰更大越境打击权限,都不会深层影响特朗普“第二次战略变脸”走向,也绝无可能在2026年春夏以前为战争划上句号。
最终,我们还是需要重点关注两点。
乌克兰以机动防御弹性维持的乌东战线及波克罗夫斯克防线、斯拉维扬斯克城市群,是否还在乌军手里。
乌克兰能否维持高频率高精度的远程无人机打击,持续重创俄国油气企业及基础设施,使得俄全国年炼油总产能减产达1.6亿吨,减产超过50%,这样,莫斯科背负战争用油、生产和生活用油、维持“战时堡垒经济”出口赚取军费用油等等负担,有如矬子“新婚”,满怀希望地扛住哑铃,举重跳炕……
一二三,嘿。
一二三,嘿。
嘿到最后,矬子纵然雄心万丈,上不了炕,只能妥协现实。
作者: 流浪的橡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