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因为要经常回国照顾父母,我在纽约呆的时间不多,但每次回纽约我都会跟Dr. G 约在曼哈顿见面,他的私人心理诊所在曼哈顿中城。新冠病毒疫情以来,我在台湾呆了一年多,本来以为这次我回纽约我们能见到面,结果又来一波Delta疫情,他还没有恢复回曼哈顿的诊所里上班,一直在纽约上州的家里网络看病人。昨天,我和Dr. G也只能在微信里交谈了一会儿,互相问候中秋节快乐。美国人一般不用微信,尤其是老一辈学者更不用这些社交平台,他为了方便跟我联系特别建立了一个微信账号,刚开始他的微信没有头像,他不会,我上次跟他见面时(2019年)才帮他放了一张他拍的风景照片作为头像,否则没有头像看着不舒服。
有一天,我读到美丽的博主人参花的博文《一次失败的口译却温暖我多年》,她在文中讲述了她二十几年前在国内工作时,一次给一位美国教授当口译翻译并在国内接待了教授夫妇,在这之后,她与教授夫妇建立了友谊至今。人参花的博文让我感同身受,我也有一次口译的经历,也是那次口译之后,我跟Dr. G 一直保持着联系,我们成为了好朋友。
演讲结束后是一个简单的party,大家喝喝咖啡、饮料,吃着点心,随便聊聊,相互认识。我和一位要好的同学Angel 一起走到Dr. G的面前,我们一起向他提了一个刚刚听他演讲时不明白的问题,他很温和认真的回答了我们,然后给我们俩一张他的名片,他是我们学院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从1985年开始自己在曼哈顿就有了私人心理咨询诊所。Dr. G 个头不高,说话带英国腔,一听就知道以前是英国人,他当时穿着整洁正式的西装套装,说话节奏、表情和肢体动作都很有绅士风度,当时他看上去有60岁左右,反正头发都白了。
人与人之间的某些缘分就是那么的奇妙,在那次学校聚会后,我和Dr. G 没有任何联系,仅仅是在聚会上认识过而已。就在这时,我偶然间跟位于重庆的西南大学心理学学院的院长有联系,他们正想请美国有关精神分析专家到该校讲学,这下我就想到了Dr. G,并向院长推荐了他。院长同意之后,我拨打了Dr. G 给我名片上的电话,大概给他讲了打这通电话的缘由,他立刻回应我他有兴趣去重庆西南大学心理学院演讲,他还告诉我说,他去年(2004年)也去过北京工商学院讲学,他认为中国的心理学界非常需要多跟西方心理学界交流。
于是,我们俩约好时间在曼哈顿见一次面,商谈具体事宜。那是我跟他第二次见面。后面的事情就是我跟西南大学方多次商议联系,最后敲定了同年(2005年)的11月份Dr.G 去西南大学心理学院进行一次一天的演讲,题目是《梦的临床使用》,我担任Dr. G 的现场口译翻译。
Dr. G 是一个非常严谨和心细的学者,他在准备演讲稿时,我们进行了多次的讨论,为了把真正有价值的心理学理论和经验介绍给中国,他做了非常认真的准备。他还跟我了解了一下中国人对梦的一些观念和解释,比如,我告诉他,中国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之说,我也简单给他解释了《周公解梦》一书的主要内容等等。为了我能把一些专有名词准确的翻译出来,让国内听者能懂得真正的含义,他事先把演讲时会涉及到的所有专有名词列出来给我,然后用通俗的话一个一个解释给我听,直到我完全明白为止。所以,我在那天他演讲的时候,顺利完成了口译任务。
Dr. G那天的演讲非常成功。对于精神分析在心理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尤其是梦的临床应用国内做得很少,Dr. G当天着重介绍了病人的梦在精神分析和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疗中的临床使用,这在当年国内知道的人不多,应用的人更少。在演讲的最后,Dr. G将一些病人的梦举例出来分析,非常有趣,我在翻译的同时也在想,我也是一个爱做梦的人,不知道正常人的梦可不可以用精神分析那样的方法进行解释,后来Dr. G回答我,可以。
这些年来,因为要经常回国照顾父母,我在纽约呆的时间不多,但每次回纽约我都会跟Dr. G 约在曼哈顿见面,他的私人心理诊所在曼哈顿中城。新冠病毒疫情以来,我在台湾呆了一年多,本来以为这次我回纽约我们能见到面,结果又来一波Delta疫情,他还没有恢复回曼哈顿的诊所里上班,一直在纽约上州的家里网络看病人。昨天,我和Dr. G也只能在微信里交谈了一会儿,互相问候中秋节快乐。美国人一般不用微信,尤其是老一辈学者更不用这些社交平台,他为了方便跟我联系特别建立了一个微信账号,刚开始他的微信没有头像,他不会,我上次跟他见面时(2019年)才帮他放了一张他拍的风景照片作为头像,否则没有头像看着不舒服。
有一天,我读到美丽的博主人参花的博文《一次失败的口译却温暖我多年》,她在文中讲述了她二十几年前在国内工作时,一次给一位美国教授当口译翻译并在国内接待了教授夫妇,在这之后,她与教授夫妇建立了友谊至今。人参花的博文让我感同身受,我也有一次口译的经历,也是那次口译之后,我跟Dr. G 一直保持着联系,我们成为了好朋友。
演讲结束后是一个简单的party,大家喝喝咖啡、饮料,吃着点心,随便聊聊,相互认识。我和一位要好的同学Angel 一起走到Dr. G的面前,我们一起向他提了一个刚刚听他演讲时不明白的问题,他很温和认真的回答了我们,然后给我们俩一张他的名片,他是我们学院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从1985年开始自己在曼哈顿就有了私人心理咨询诊所。Dr. G 个头不高,说话带英国腔,一听就知道以前是英国人,他当时穿着整洁正式的西装套装,说话节奏、表情和肢体动作都很有绅士风度,当时他看上去有60岁左右,反正头发都白了。
人与人之间的某些缘分就是那么的奇妙,在那次学校聚会后,我和Dr. G 没有任何联系,仅仅是在聚会上认识过而已。就在这时,我偶然间跟位于重庆的西南大学心理学学院的院长有联系,他们正想请美国有关精神分析专家到该校讲学,这下我就想到了Dr. G,并向院长推荐了他。院长同意之后,我拨打了Dr. G 给我名片上的电话,大概给他讲了打这通电话的缘由,他立刻回应我他有兴趣去重庆西南大学心理学院演讲,他还告诉我说,他去年(2004年)也去过北京工商学院讲学,他认为中国的心理学界非常需要多跟西方心理学界交流。
于是,我们俩约好时间在曼哈顿见一次面,商谈具体事宜。那是我跟他第二次见面。后面的事情就是我跟西南大学方多次商议联系,最后敲定了同年(2005年)的11月份Dr.G 去西南大学心理学院进行一次一天的演讲,题目是《梦的临床使用》,我担任Dr. G 的现场口译翻译。
Dr. G 是一个非常严谨和心细的学者,他在准备演讲稿时,我们进行了多次的讨论,为了把真正有价值的心理学理论和经验介绍给中国,他做了非常认真的准备。他还跟我了解了一下中国人对梦的一些观念和解释,比如,我告诉他,中国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之说,我也简单给他解释了《周公解梦》一书的主要内容等等。为了我能把一些专有名词准确的翻译出来,让国内听者能懂得真正的含义,他事先把演讲时会涉及到的所有专有名词列出来给我,然后用通俗的话一个一个解释给我听,直到我完全明白为止。所以,我在那天他演讲的时候,顺利完成了口译任务。
Dr. G那天的演讲非常成功。对于精神分析在心理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尤其是梦的临床应用国内做得很少,Dr. G当天着重介绍了病人的梦在精神分析和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疗中的临床使用,这在当年国内知道的人不多,应用的人更少。在演讲的最后,Dr. G将一些病人的梦举例出来分析,非常有趣,我在翻译的同时也在想,我也是一个爱做梦的人,不知道正常人的梦可不可以用精神分析那样的方法进行解释,后来Dr. G回答我,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