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印有“抵制中国”口号的T恤和帽子近日从中国浙江的一家服装厂发往美国,订单总量超过10万件。
这批特殊订单的美国客户不仅自愿承担相应关税,还要求在T恤袖口缝上“Made in USA”标签,并对领标处的“中国制造”标识做了特殊处理。
一
在这起事件中,美国客户对中国制造商提出了三个关键要求:在服装上印刷“抵制中国”字样、在袖口缝上“美国制造”标签、对领标处的“中国制造”标识做特殊处理。
这些要求集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全球化时代的讽刺画。
然而,中国工厂对此却表现得出奇的冷静与务实。
工厂老板简单明了地表达了他们的立场:“钱给足,按合同办事就成。”
美国客户一边喊着“抵制中国”,一边却要不远万里从中国订购这批商品。
答案就在事件本身中:这批货要的时间太紧了,全球范围内只有中国工厂能同时满足“时间紧、要求高、价格合理”的条件。
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实力为此提供了有力的背景支撑。
二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接近30%,连续15年稳居全球最大制造基地。
中国制造体系能够提供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完整产业链,这种集群优势是其他国家和地区难以匹敌的。这并非首次出现类似案例。
2025年4月,央视记者在纽约特朗普大厦的纪念品商店发现,那些印着“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经典红帽,实际来自杭州的代工厂。
这些MAGA帽子的成本只要3美元,可一旦贴上“美国制造”的标签,立刻身价暴涨到39美元,利润率达1000%。
更令人深思的是,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仅杭州一家服装厂就给特朗普商店发了50万顶帽子,订单量每年还涨30%。
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重复出现的模式:口头上的保护主义与商业上的现实主义并行不悖。
三
对中国工厂来说,接单生产“抵制中国”产品并非立场问题,而是经济考量。
商业利益是最直接的驱动力。
工厂老板明确表示“钱给足”是关键,只要客户按合同办事付款,工厂便按照要求生产。
从宏观角度看,这种务实态度也体现在中国外贸企业的整体策略上。
当2025年5月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发布,宣布大幅降低双边关税后,浙江外贸企业立刻进入“赶货模式”,全力抓住机会重启美国市场。
例如,义乌丹娜丝运动服饰总经理温从见表示,声明刚发布,停滞的订单就开始动起来了。
四
事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标签处理。
美国客户要求在产品上缝制“Made in USA”标签,同时弱化“中国制造”标识,这种行为实际上违反了多数国家包括美国本身的标签法规。
根据中国GB/T 5296.4-2012《消费品使用说明第4部分:纺织品和服装》标准,纺织产品需明确标识真实产地信息。
而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对“美国制造”标签也有严格规定,要求产品必须“全部或几乎全部”在美国制造。
双重标准于此清晰可见:美国客户在意识形态上消费“抵制中国”的口号,在商业上消费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在情感上消费“美国制造”的虚假标签。
五
这起事件预示着全球产业链的深度相互依存性,并非政治口号所能轻易改变。
现实情况是,2024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达约3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8万亿,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30%。
中国制造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美国市场21.2%的电子产品由中国组装,30%-40%的家居用品、90%的服装依赖中国进口。
正如前美国财长保尔森所言:“和中国经济脱钩?就像让地球停止转动一样荒唐!”
六
特朗普大厦纪念品商店里,那些被遮盖的“中国制造”标签,浙江工厂里正在生产的“抵制中国”T恤——它们共同讲述着一个事实:全球供应链无法轻易割裂。
当中国工厂老板说“钱给足,按合同办事就成”时,他不仅在说一单生意,更在揭示全球化时代的基本逻辑:经济理性终会穿越政治噪音,相互利益终会找到实现途径。
那些即将运往美国的“抵制中国”T恤,最终将成为全球经济互联互通的又一证明。
中国工厂制造“抵制中国”T恤,全球化下的荒谬剧
齐风猎 (2025-10-24 16:26:00) 评论 (2)
一批印有“抵制中国”口号的T恤和帽子近日从中国浙江的一家服装厂发往美国,订单总量超过10万件。
这批特殊订单的美国客户不仅自愿承担相应关税,还要求在T恤袖口缝上“Made in USA”标签,并对领标处的“中国制造”标识做了特殊处理。
一
在这起事件中,美国客户对中国制造商提出了三个关键要求:在服装上印刷“抵制中国”字样、在袖口缝上“美国制造”标签、对领标处的“中国制造”标识做特殊处理。
这些要求集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全球化时代的讽刺画。
然而,中国工厂对此却表现得出奇的冷静与务实。
工厂老板简单明了地表达了他们的立场:“钱给足,按合同办事就成。”
美国客户一边喊着“抵制中国”,一边却要不远万里从中国订购这批商品。
答案就在事件本身中:这批货要的时间太紧了,全球范围内只有中国工厂能同时满足“时间紧、要求高、价格合理”的条件。
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实力为此提供了有力的背景支撑。
二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接近30%,连续15年稳居全球最大制造基地。
中国制造体系能够提供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完整产业链,这种集群优势是其他国家和地区难以匹敌的。这并非首次出现类似案例。
2025年4月,央视记者在纽约特朗普大厦的纪念品商店发现,那些印着“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经典红帽,实际来自杭州的代工厂。
这些MAGA帽子的成本只要3美元,可一旦贴上“美国制造”的标签,立刻身价暴涨到39美元,利润率达1000%。
更令人深思的是,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仅杭州一家服装厂就给特朗普商店发了50万顶帽子,订单量每年还涨30%。
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重复出现的模式:口头上的保护主义与商业上的现实主义并行不悖。
三
对中国工厂来说,接单生产“抵制中国”产品并非立场问题,而是经济考量。
商业利益是最直接的驱动力。
工厂老板明确表示“钱给足”是关键,只要客户按合同办事付款,工厂便按照要求生产。
从宏观角度看,这种务实态度也体现在中国外贸企业的整体策略上。
当2025年5月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发布,宣布大幅降低双边关税后,浙江外贸企业立刻进入“赶货模式”,全力抓住机会重启美国市场。
例如,义乌丹娜丝运动服饰总经理温从见表示,声明刚发布,停滞的订单就开始动起来了。
四
事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标签处理。
美国客户要求在产品上缝制“Made in USA”标签,同时弱化“中国制造”标识,这种行为实际上违反了多数国家包括美国本身的标签法规。
根据中国GB/T 5296.4-2012《消费品使用说明第4部分:纺织品和服装》标准,纺织产品需明确标识真实产地信息。
而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对“美国制造”标签也有严格规定,要求产品必须“全部或几乎全部”在美国制造。
双重标准于此清晰可见:美国客户在意识形态上消费“抵制中国”的口号,在商业上消费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在情感上消费“美国制造”的虚假标签。
五
这起事件预示着全球产业链的深度相互依存性,并非政治口号所能轻易改变。
现实情况是,2024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达约3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8万亿,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30%。
中国制造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美国市场21.2%的电子产品由中国组装,30%-40%的家居用品、90%的服装依赖中国进口。
正如前美国财长保尔森所言:“和中国经济脱钩?就像让地球停止转动一样荒唐!”
六
特朗普大厦纪念品商店里,那些被遮盖的“中国制造”标签,浙江工厂里正在生产的“抵制中国”T恤——它们共同讲述着一个事实:全球供应链无法轻易割裂。
当中国工厂老板说“钱给足,按合同办事就成”时,他不仅在说一单生意,更在揭示全球化时代的基本逻辑:经济理性终会穿越政治噪音,相互利益终会找到实现途径。
那些即将运往美国的“抵制中国”T恤,最终将成为全球经济互联互通的又一证明。
这批特殊订单的美国客户不仅自愿承担相应关税,还要求在T恤袖口缝上“Made in USA”标签,并对领标处的“中国制造”标识做了特殊处理。
一
在这起事件中,美国客户对中国制造商提出了三个关键要求:在服装上印刷“抵制中国”字样、在袖口缝上“美国制造”标签、对领标处的“中国制造”标识做特殊处理。
这些要求集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全球化时代的讽刺画。
然而,中国工厂对此却表现得出奇的冷静与务实。
工厂老板简单明了地表达了他们的立场:“钱给足,按合同办事就成。”
美国客户一边喊着“抵制中国”,一边却要不远万里从中国订购这批商品。
答案就在事件本身中:这批货要的时间太紧了,全球范围内只有中国工厂能同时满足“时间紧、要求高、价格合理”的条件。
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实力为此提供了有力的背景支撑。
二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接近30%,连续15年稳居全球最大制造基地。
中国制造体系能够提供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完整产业链,这种集群优势是其他国家和地区难以匹敌的。这并非首次出现类似案例。
2025年4月,央视记者在纽约特朗普大厦的纪念品商店发现,那些印着“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经典红帽,实际来自杭州的代工厂。
这些MAGA帽子的成本只要3美元,可一旦贴上“美国制造”的标签,立刻身价暴涨到39美元,利润率达1000%。
更令人深思的是,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仅杭州一家服装厂就给特朗普商店发了50万顶帽子,订单量每年还涨30%。
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重复出现的模式:口头上的保护主义与商业上的现实主义并行不悖。
三
对中国工厂来说,接单生产“抵制中国”产品并非立场问题,而是经济考量。
商业利益是最直接的驱动力。
工厂老板明确表示“钱给足”是关键,只要客户按合同办事付款,工厂便按照要求生产。
从宏观角度看,这种务实态度也体现在中国外贸企业的整体策略上。
当2025年5月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发布,宣布大幅降低双边关税后,浙江外贸企业立刻进入“赶货模式”,全力抓住机会重启美国市场。
例如,义乌丹娜丝运动服饰总经理温从见表示,声明刚发布,停滞的订单就开始动起来了。
四
事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标签处理。
美国客户要求在产品上缝制“Made in USA”标签,同时弱化“中国制造”标识,这种行为实际上违反了多数国家包括美国本身的标签法规。
根据中国GB/T 5296.4-2012《消费品使用说明第4部分:纺织品和服装》标准,纺织产品需明确标识真实产地信息。
而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对“美国制造”标签也有严格规定,要求产品必须“全部或几乎全部”在美国制造。
双重标准于此清晰可见:美国客户在意识形态上消费“抵制中国”的口号,在商业上消费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在情感上消费“美国制造”的虚假标签。
五
这起事件预示着全球产业链的深度相互依存性,并非政治口号所能轻易改变。
现实情况是,2024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达约3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8万亿,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30%。
中国制造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美国市场21.2%的电子产品由中国组装,30%-40%的家居用品、90%的服装依赖中国进口。
正如前美国财长保尔森所言:“和中国经济脱钩?就像让地球停止转动一样荒唐!”
六
特朗普大厦纪念品商店里,那些被遮盖的“中国制造”标签,浙江工厂里正在生产的“抵制中国”T恤——它们共同讲述着一个事实:全球供应链无法轻易割裂。
当中国工厂老板说“钱给足,按合同办事就成”时,他不仅在说一单生意,更在揭示全球化时代的基本逻辑:经济理性终会穿越政治噪音,相互利益终会找到实现途径。
那些即将运往美国的“抵制中国”T恤,最终将成为全球经济互联互通的又一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