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有朋友道:哎呀,现在中国很好哟,东升西降,赶紧回来吧,别在国外受罪了!
我心想,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他们都没有对比,一切想象,均源自微信上的段子。
没错,欧洲、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等,都面临自己的问题,主要是兴风作浪的白左政客,作秀、拉选票,推波助澜、愈演愈烈,导致一发不可收拾。原来初衷是好的,比如推进公平正义、人人平等,捍卫少数族裔权益等等。但是随着左翼思潮越来越荒诞,原来都支持他们的选民一个个开始倒戈。
即便这样,中国也不是天堂。
看看我数十年日记本,过去的每一天历历在目。
上面是我出国前的日记本。
这上图里是我出国后至今的日记本。
总体感觉:精彩人生,从出国那天才开始。
国内的日记,记载的无非都是:
尔虞我诈;
勾心斗角;
见风使舵;
随波追流;
趋炎附势;
拍马逢迎;
财迷心窍;
利欲熏心;
猜疑妒忌;
虚荣攀比;
恨人有,笑人无。
曾经工作过中直机关事业单位、外企、民企......,呵呵,和老同事一起回忆过去,怎么数来数去,感觉几乎没什么好人!没什么正直的人、纯粹的人、有原则的人。
能冠以“坏人”头衔的,都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人不算坏、还算老实的,也见风使舵、随波逐流。
多数人,财迷心窍、利欲熏心。
小人比较多,则以恨人有、笑人无为代表。
笔者曾经工作过的一个只抓革命,不促生产的民企,因为没什么好人(除了我们70后、80后的以外),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外号:老爷子、老狐狸、小狐狸、酸梨、哈巴、垃圾、老乌龟、小矮子、告密......。唯独一个50后(刘建明)是个正直的人,外号叫“哥们儿”,哈哈。那个外号叫“老爷子”的,60好几岁被返聘来的,原以为学富五车、德高望重,哪知世界如此之小,竟然被我们碰见他和他20岁小三儿在看电影。二人被我们撞见,尴尬无比、满脸通红,恨不得有个地洞钻进去。
“老爷子”已经作古。我们看到讣告,没想起别的,一下子想起的是他和他小三儿看电影的那场景。
他们都说,这没什么稀奇的,从中央到地方,全国都那样。落网的国家级高干,从周永康到薄熙来,不都有生活作风问题?
出国以后,虽然人性都一样,哪里都有污点,但是总体上还是令人愉悦的。说是人生有酸甜苦辣,但还从来没有体会到什么是苦。有酸有辣,但以甜居多,原因如下——
第一,欧美富裕已一两百年,而且财富相对平均,没有了攀比,也就少了戾气和装X。而在中国,一向有看你开什么车、住什么小区,来决定是否把你当回事的现象。还记得20多年前有一同事因为开夏利,居然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料;甚至没车的也跟着一起取乐。还记得同样住朝阳区,CBD、朝阳公园等区域,高过亚运村、望京一等;后者又高过管庄、双桥一等。那天通苑和通州,则简直成了苦大仇深的贫下中农的聚居地。
在这里,你住泳池豪宅,也没有人羡慕你;你住地下室,也没有人小瞧你。大企业CEO开丰田毫不稀奇;而印度网约车司机也不乏开奔驰、宝马、特斯拉Model Y的。市长和工人家里,打开冰箱,里面都是一样的食品;去医院做手术,市长和无业游民,一样的医护待遇。
第二,欧洲和加拿大都更偏向社会主义,因此更关注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所以没有中国那么卷。商店、公司,到点关门,一分钟都不多干;挣够了当天的银子,就去海滩晒太阳、看书、弹吉他、远足、野营。
初来乍到的中国人总抱怨人家打烊早,可是你要你的方便,人家也要享受人家的生活乐趣。凭什么蓝领就要牺牲自己的生活,去伺候高薪的白领、金领?诚然,肯定也有个别通宵营业的商店,但是假如家家都彻夜营业,那就又陷入了内卷的恶性循环。
第三,人都有七情六欲,但是整个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极大限度遏制了无止境的物欲。比如说,你收入多了,那就拿出一半多来交税(如牙医)。夫妻中,如果丈夫(如外科医生)收入偏高,妻子(公司职员)的收入则几乎都要拿出来交税,这就潜移默化地让妻子在家相夫教子,把她的工作机会让给另外的人。
疫情期间,我在三所大学教网课,原以为趁在家上网课便利可以多挣些钱,结果第二年税务局通知我补交9000加元的个人收入所得税,等于我有一门课白教了!早知如此,还不如多出去游山玩水呢!
所以说,想贪也贪不到什么,想攀比也没有什么好比的,更没有攀比的对象。当然杠精会说:多少也有。是的,有人的地方就肯定有,但是决不会像中国那样蔚然成风。一个“特不靠谱”总统,一言一行还有那么多媒体、民众、反对党盯着,甚至弹劾。他再出格,也总要收敛一些,不是吗?
出国前后的日记对比:精彩回忆从出国那天开始
SUDreamers (2025-10-15 13:38:48) 评论 (7)国内有朋友道:哎呀,现在中国很好哟,东升西降,赶紧回来吧,别在国外受罪了!
我心想,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他们都没有对比,一切想象,均源自微信上的段子。
没错,欧洲、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等,都面临自己的问题,主要是兴风作浪的白左政客,作秀、拉选票,推波助澜、愈演愈烈,导致一发不可收拾。原来初衷是好的,比如推进公平正义、人人平等,捍卫少数族裔权益等等。但是随着左翼思潮越来越荒诞,原来都支持他们的选民一个个开始倒戈。
即便这样,中国也不是天堂。
看看我数十年日记本,过去的每一天历历在目。
上面是我出国前的日记本。
这上图里是我出国后至今的日记本。
总体感觉:精彩人生,从出国那天才开始。
国内的日记,记载的无非都是:
尔虞我诈;
勾心斗角;
见风使舵;
随波追流;
趋炎附势;
拍马逢迎;
财迷心窍;
利欲熏心;
猜疑妒忌;
虚荣攀比;
恨人有,笑人无。
曾经工作过中直机关事业单位、外企、民企......,呵呵,和老同事一起回忆过去,怎么数来数去,感觉几乎没什么好人!没什么正直的人、纯粹的人、有原则的人。
能冠以“坏人”头衔的,都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人不算坏、还算老实的,也见风使舵、随波逐流。
多数人,财迷心窍、利欲熏心。
小人比较多,则以恨人有、笑人无为代表。
笔者曾经工作过的一个只抓革命,不促生产的民企,因为没什么好人(除了我们70后、80后的以外),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外号:老爷子、老狐狸、小狐狸、酸梨、哈巴、垃圾、老乌龟、小矮子、告密......。唯独一个50后(刘建明)是个正直的人,外号叫“哥们儿”,哈哈。那个外号叫“老爷子”的,60好几岁被返聘来的,原以为学富五车、德高望重,哪知世界如此之小,竟然被我们碰见他和他20岁小三儿在看电影。二人被我们撞见,尴尬无比、满脸通红,恨不得有个地洞钻进去。
“老爷子”已经作古。我们看到讣告,没想起别的,一下子想起的是他和他小三儿看电影的那场景。
他们都说,这没什么稀奇的,从中央到地方,全国都那样。落网的国家级高干,从周永康到薄熙来,不都有生活作风问题?
出国以后,虽然人性都一样,哪里都有污点,但是总体上还是令人愉悦的。说是人生有酸甜苦辣,但还从来没有体会到什么是苦。有酸有辣,但以甜居多,原因如下——
第一,欧美富裕已一两百年,而且财富相对平均,没有了攀比,也就少了戾气和装X。而在中国,一向有看你开什么车、住什么小区,来决定是否把你当回事的现象。还记得20多年前有一同事因为开夏利,居然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料;甚至没车的也跟着一起取乐。还记得同样住朝阳区,CBD、朝阳公园等区域,高过亚运村、望京一等;后者又高过管庄、双桥一等。那天通苑和通州,则简直成了苦大仇深的贫下中农的聚居地。
在这里,你住泳池豪宅,也没有人羡慕你;你住地下室,也没有人小瞧你。大企业CEO开丰田毫不稀奇;而印度网约车司机也不乏开奔驰、宝马、特斯拉Model Y的。市长和工人家里,打开冰箱,里面都是一样的食品;去医院做手术,市长和无业游民,一样的医护待遇。
第二,欧洲和加拿大都更偏向社会主义,因此更关注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所以没有中国那么卷。商店、公司,到点关门,一分钟都不多干;挣够了当天的银子,就去海滩晒太阳、看书、弹吉他、远足、野营。
初来乍到的中国人总抱怨人家打烊早,可是你要你的方便,人家也要享受人家的生活乐趣。凭什么蓝领就要牺牲自己的生活,去伺候高薪的白领、金领?诚然,肯定也有个别通宵营业的商店,但是假如家家都彻夜营业,那就又陷入了内卷的恶性循环。
第三,人都有七情六欲,但是整个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极大限度遏制了无止境的物欲。比如说,你收入多了,那就拿出一半多来交税(如牙医)。夫妻中,如果丈夫(如外科医生)收入偏高,妻子(公司职员)的收入则几乎都要拿出来交税,这就潜移默化地让妻子在家相夫教子,把她的工作机会让给另外的人。
疫情期间,我在三所大学教网课,原以为趁在家上网课便利可以多挣些钱,结果第二年税务局通知我补交9000加元的个人收入所得税,等于我有一门课白教了!早知如此,还不如多出去游山玩水呢!
所以说,想贪也贪不到什么,想攀比也没有什么好比的,更没有攀比的对象。当然杠精会说:多少也有。是的,有人的地方就肯定有,但是决不会像中国那样蔚然成风。一个“特不靠谱”总统,一言一行还有那么多媒体、民众、反对党盯着,甚至弹劾。他再出格,也总要收敛一些,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