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群体中的有趣现象

calm01 (2025-09-24 08:57:41) 评论 (1)

喜欢观察人的个体和群体行为,以及其行为背后的动力。刚来美时,主要的观察对象是美国群体。川普第一次竞选,华人的高调助选和对川普的高支持率让我开始关注文学城的华人群体。

来文学城的华人,大部分应归属为一代移民。不管我们有没有意识到,我们和我们离开的地方仍然有着紧密的关联,因为,我们在那经历了从幼年,童年,少年到成年的成长过程。在这个成长过程中,累计了太多的原始记忆,常识以及习惯。这些常识以及习惯储存于我们的潜意识里,会继续影响着我们每天的决策和行为。作为一代移民,又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群体在海外中文网站讨论中国的人和事是即正常,又合理。那么,又会有哪些有趣的行为现象呢?

“中黑”,“粉红”现象就是其中之一

所谓“中黑”是指那些看中国那那都不好的人(或总看中国负面的人)。过去几十年,中国政府致力发展基建,修建高铁,让中国人的出行,运输更快捷,更方便。这部分人会指出,中国政府这是好大喜功,劳民伤财。中国政府的改开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脱离了贫困。这部分人会指出,中国的贫困标准和美国差远了。中国政府致力于改善无家可归的问题,让城市里无家可归者越来越少。这部分人又指出,中国人这是好面子,把无家可归者都藏了起来或赶到乡下去了,等等等等。每当中国或中国人曝出这样,那样的负面新闻时,这些人会表现的格外的关注和愤愤不平。“伦敦钢琴事件”的反应就是一典型例子 【看海外华人对伦敦钢琴事件的反应有感】。

每次看到这些都会让我联想到某类中国家长对待其子女的行为模式。因为希望他/她们的子女能避免犯错,变得“更好”,这类家长的眼睛会总盯着子女不足的地方,这不够好,哪不够好,有时还带着羞辱的指责。即使考试考了95分,也告诉子女,95分算什么,某某考了98分。当子女为自己好的成绩表现出一丝自豪时,这类家长会立刻指出“和某某比,你还差的太远了”。当子女对这类家长的行为表达出不满时,这类家长还美其名曰是“为了你能变得更好”。部分总看中国负面的人 (或“中黑”)也正好用了同样义正言辞的语调,指出他/她指出中国的负面是希望中国能变的更好

当然,当“中黑”不停的批评,指正,甚至羞辱和中国有关的事或人时,就会有一群人站出来辩驳,自动形成了辩论的另一方,那就是“粉红”。所以,在城里,论坛里就常常有“中黑”和“粉红”两群人关于中国的人,中国的事之争。

不论是以“中黑”“为中国好”的注重避免犯错而关注负面的方式,还是“粉红”注重关注中国进步的方式,都揭示了我们这一代人由于其特有的纽带形成的对中国的特殊感情,就类似于原生家庭对我们成长过程的影响。

我相信,当初我们这群人,千里迢迢,背井离乡离开中国都是抱着让自己能过上更好生活的愿望,尽管每个人定义的何为更好的生活也许不一样。当初的美国,物质上,和世界接轨上都比中国有着极大的优势。在经历了几十年的体验和沉淀以后,大部分人开始慢慢了解真实的美国。发现,原来美国也存在不少和中国相同的问题,还有一些其特殊还无解的问题。尤其是在“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在中东和中亚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军事干预,这一系列举动加剧了美国国内政治和社会冲突,也加剧了党派在外交政策上的分歧,增加了社会经济负担,并削弱了人们对政府和媒体的信任。过去的10年,美国的党派之争越来越剧烈,分歧也越来越大,社会矛盾也越来越深,也严重影响着美国经济的发展。而与此同时,中国却在经济,高科技,和法制完善等等方面大步地追赶着美国,导致中美差距明显在缩小。虽然,中国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是在进步。而美国,尤其是近10年,“精英” / “平民”的矛盾,党派的矛盾,种族的矛盾…...等等越来越大,越来越激烈。而这一系列的改变,毫无疑问地影响着每一个海外华人的认知,从而影响着其行为。

无论是“中黑”还是“粉红”,都需要有勇气来面对和接受现实,那就是,尽管中国仍然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但和我们出来时相比,中国已经发生了不可忽略的进步,而与此同时,美国却展示了很多我们以前没想到的种种问题。我们能做的是,如何在这个动态发展的环境中调整好自己的的心态,追求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