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浩,1934年出生于上海,初中刚毕业,上海解放,随父母移居香港。1949年底,父母送15岁的朱子浩赴美留学,在旧金山读完高中后,考上MIT,学习电子工程。1955年大学毕业,在波士顿一家半导体公司实习一年。以后回到MIT当研究助理,并继续攻读硕士学位。1958年申请到一个工程师的工作,一年后回国。
以上是朱子浩的简历,干得好好的怎么就要回国呢?父母都在香港,两个姐姐都在美国,在中国没有什么其他亲人。1959年,大浪淘沙的回国浪潮早就过去了,国内各种政治运动的信息也都传到了美国。父母是为了逃避共产党才去了香港,不会鼓励他回国。一定有什么特别的原因促使这个年轻人决定回国。
看上去不大起眼的简历上,有一个闪亮的字:半导体。50年代初,半导体是国家急需技术,国务院有一个争取回国的800人名单,包括许多电子工程专家,上面没有朱子浩,估计是因为朱子浩那时大学还没毕业。以后科学院又有一个争取回国的500人名单,上面就有了朱子浩。朱子浩15岁就离开中国,不会因为一个名单上有他的名字,就决定回国吧。
从他的自述中可以看到一点端倪。他没有写硕士论文,是因为工作性质与学校研究内容不同,他把精力都放在工作上了。然而,公司后来开始研发导弹的计算机系统,他虽然是工程师,但还不是美国公民,“工作上遇到许多困难”。这个时候,他决定“完成回国志愿”。
在回国途中路经香港,看望父母,他也没有留下来。朱子浩的父亲朱彬,宾州大学建筑系毕业,是香港著名的建筑师,完全可以把儿子留下来。可是朱子浩回国了,可以猜想是因为在美国工作上不顺心,美国人不信任他,激发了自己是中国人的情感,便一心要回国。
朱子浩回国后,汇报了自己的专长,完全符合国家急需人才的条件:半导体构造、半导体磁体记忆单位、计算机、釸的杂物扩散试验、半导体脉冲发生器。然而在中国半导体和计算机发展的里程上,却没有留下朱子浩的足迹。毕竟自己没有更高的学位,在学识上远远比不上黄昆、汤定元、洪朝生、谢希德、成众志、吴几康、夏培肃、高鼎三、林兰英、黄敞、吴锡九等半导体和计算机元老。自己回国时间也比较晚,中国半导体发展最艰难的起步时期已经过去了。(黄敞也是1959年回国的,但有哈佛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学位,青史留名。)
1959年回国的老海归寥寥可数,当局对他们更是有防范,朱子浩也受到“监视”,每天的言行举止,甚至衣食住行都有人汇报。朱子浩很怕别人不信任他,处处表现得很积极,连饭菜、香烟都捡最便宜的买。他在美国工作过的公司从事导弹计算机系统的研发,他却不能提供任何具体技术信息,让他有口难辨,觉得政府怀疑他隐瞒。他反对计划经济,特别是在科研方面,“这样规定时间是不行的”。他也发过牢骚,说国内科研水平低,仪器落后等。
大概就是这样,朱子浩从来没有得宠,没有什么研究成果或特别的贡献,也没有他下半生的人生轨迹,不排除后来去了香港的可能性。他在老海归中是年轻的,如果还在世,应该91岁了。在具权威性的50年代回国留学生人名录《归来》一书上,关于朱子浩的记载只有几个字:“1959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任职”。
一个老海归回国的原因
帕格尼尼 (2025-09-20 07:38:51) 评论 (0)朱子浩,1934年出生于上海,初中刚毕业,上海解放,随父母移居香港。1949年底,父母送15岁的朱子浩赴美留学,在旧金山读完高中后,考上MIT,学习电子工程。1955年大学毕业,在波士顿一家半导体公司实习一年。以后回到MIT当研究助理,并继续攻读硕士学位。1958年申请到一个工程师的工作,一年后回国。
以上是朱子浩的简历,干得好好的怎么就要回国呢?父母都在香港,两个姐姐都在美国,在中国没有什么其他亲人。1959年,大浪淘沙的回国浪潮早就过去了,国内各种政治运动的信息也都传到了美国。父母是为了逃避共产党才去了香港,不会鼓励他回国。一定有什么特别的原因促使这个年轻人决定回国。
看上去不大起眼的简历上,有一个闪亮的字:半导体。50年代初,半导体是国家急需技术,国务院有一个争取回国的800人名单,包括许多电子工程专家,上面没有朱子浩,估计是因为朱子浩那时大学还没毕业。以后科学院又有一个争取回国的500人名单,上面就有了朱子浩。朱子浩15岁就离开中国,不会因为一个名单上有他的名字,就决定回国吧。
从他的自述中可以看到一点端倪。他没有写硕士论文,是因为工作性质与学校研究内容不同,他把精力都放在工作上了。然而,公司后来开始研发导弹的计算机系统,他虽然是工程师,但还不是美国公民,“工作上遇到许多困难”。这个时候,他决定“完成回国志愿”。
在回国途中路经香港,看望父母,他也没有留下来。朱子浩的父亲朱彬,宾州大学建筑系毕业,是香港著名的建筑师,完全可以把儿子留下来。可是朱子浩回国了,可以猜想是因为在美国工作上不顺心,美国人不信任他,激发了自己是中国人的情感,便一心要回国。
朱子浩回国后,汇报了自己的专长,完全符合国家急需人才的条件:半导体构造、半导体磁体记忆单位、计算机、釸的杂物扩散试验、半导体脉冲发生器。然而在中国半导体和计算机发展的里程上,却没有留下朱子浩的足迹。毕竟自己没有更高的学位,在学识上远远比不上黄昆、汤定元、洪朝生、谢希德、成众志、吴几康、夏培肃、高鼎三、林兰英、黄敞、吴锡九等半导体和计算机元老。自己回国时间也比较晚,中国半导体发展最艰难的起步时期已经过去了。(黄敞也是1959年回国的,但有哈佛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学位,青史留名。)
1959年回国的老海归寥寥可数,当局对他们更是有防范,朱子浩也受到“监视”,每天的言行举止,甚至衣食住行都有人汇报。朱子浩很怕别人不信任他,处处表现得很积极,连饭菜、香烟都捡最便宜的买。他在美国工作过的公司从事导弹计算机系统的研发,他却不能提供任何具体技术信息,让他有口难辨,觉得政府怀疑他隐瞒。他反对计划经济,特别是在科研方面,“这样规定时间是不行的”。他也发过牢骚,说国内科研水平低,仪器落后等。
大概就是这样,朱子浩从来没有得宠,没有什么研究成果或特别的贡献,也没有他下半生的人生轨迹,不排除后来去了香港的可能性。他在老海归中是年轻的,如果还在世,应该91岁了。在具权威性的50年代回国留学生人名录《归来》一书上,关于朱子浩的记载只有几个字:“1959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