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后腿了-我家就业率跌到0%

板砖引玉 (2025-09-20 01:09:21) 评论 (3)

明年我退休了,我家的就业率将骤然跌到零。这种变化在统计学上堪称“断崖式下跌”,要是放在股市里,早就触发熔断、拉闸停牌。家庭从“满就业”瞬间进入“零就业”,意味着再也没有人早起打卡、加班熬夜。闹钟退役、绩效考核作废,取而代之的,是自然醒的早晨和悠闲的午后。

放眼大家族,我们大家里就业率大约只有16%。两个人养13个人。绝大多数人不是已经退休,就是在学校。家族经济的支柱早就不靠工资,而是靠养老金、股息、房租这些“被动收入”。听起来好像危机四伏,其实只是社会趋势的一个缩影。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六十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占比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约1.9亿,占比13.5%。劳动年龄人口在“十四五”期间预计净减少3500万。换句话说,像我家这样“零就业”的家庭,未来会越来越多。

有趣的是,就业率清零,并不意味着贡献清零。恰恰相反,在当下这种“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经济环境里,有时候不工作比工作贡献还要大。为什么?因为我们退出岗位,让年轻人有了更多就业机会;而我们转向专门消费,反而制造了更多的岗位。孩子正在大学埋头刷夜,另一个正准备去商学院,学费高得像家庭财政赤字,但这笔支出本身就支撑了教授、助教、行政和一整个教育产业链。日常生活里,我们一家一年餐饮、旅游、医疗、娱乐等消费大约80万元(学费不算)。按照社科院的估算,每100万元消费能直接带动10~15个服务业岗位,那我们一家相当于每年养活至少十个“打工人”。养老金用来旅游,是导游和司机的生计;周末去餐馆,是厨师和服务员的收入;日常看病买药,是医生和药剂师的工作机会。我们不工作,却让更多人有工作。

这不是孤立现象,而是全球趋势。美国65岁以上人口将在2030年占到20%,2022年老年人消费支出超过1.4万亿美元,占全国消费近五分之一。日本的“银发经济”市场规模超过100万亿日元,相当于再造一个韩国GDP。欧洲老龄化国家里,老人对医疗、旅游和休闲的消费,已经成为新的增长点。表面上,老人退出了岗位,降低了就业率,但他们用钱包撑起了另一批岗位。

所以,当别人说我家就业率从100%掉到0%,是不是社会负担?我完全可以回答:错了,我们不工作比工作还要有贡献。在一个工厂产能过剩、AI自动写稿画画、年轻人加班到吐槽的时代,社会缺的不是生产,而是需求。多一个工人可能只是多一批库存,但多一个消费者,就能立刻转化成别人的收入和岗位。我提前退休也是给后面一串年轻人上进的机会。

这样看来,我家的零就业率不是危机,而是一场小小的社会实验。我们退出岗位,让年轻人上台;我们主攻消费,间接制造就业。表面是“零就业家庭”,实则贡献了一个“就业乘数效应”。哪天统计局要是在就业率旁边加一栏“消费拉动就业指数”,我相信我们家的数字一定漂亮得惊人。

所以,别再说退休是吃闲饭。等我下次在阳台上喝咖啡时,如果有人质疑,我就把这份算账甩给他:我这一杯咖啡,可能比你今天开会八小时,创造的就业机会还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