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本来是件真诚的事,但被某些人玩成了表演。电影不行,就拿“民族大义”挡枪;剧情空洞,就靠观众表演填补。
导演们,别再拿“十一年筹备”来骗同情了;观众们,也别再被带动着唱歌朗诵了。爱国不是你们的舞台剧,不是行为艺术。
宣发是大片,正片是闹剧
大家好啊,我是德先生。前几天电影《731》终于在全国上映。回顾这部片子的宣发阶段,简直是吊足了胃口:导演摆出一副“我拍得太真实了,可能上映不了”的姿态,大批“无脑爱国”的人立马沸腾,纷纷在网络上吵嚷着必须让它上映。
结果上映了呢可以说差评如潮,德先生本着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原则,9月20号,德先生本人亲自去影院看了。总结一句话:拿爱国名义圈钱,剧情混乱,胡乱编造,差评!
导演吹嘘自己筹备十一年,仿佛这十一年自己历尽千辛万苦搜集史料拍成电影。可当银幕亮起时,我们看到的不是沉痛反思,而是谍战拼盘、悬疑拼盘,甚至还有插科打诨。
看电影还是参加团建?
如果电影烂到极致也就算了,更离谱的是观众席里那些“行为艺术”表演。电影结束后,不少人竟然集体站起来朗诵、唱歌,仿佛影院不是影院,而是爱国主题团建的会场。
这种怪现象,大概始于2023年《满江红》。当时一个个小学生、中学生被老师拎出来表演忠诚度,齐刷刷站着背诵,场面堪比课间操。
到《南京照相馆》更是升级版:居然有人自作主张走到屏幕前号召大家默哀10秒钟。问题来了——你丫是谁?影院保安吗?导演请的临时演员吗?还是自媒体博主想蹭流量?一个普通观众,凭什么命令别人站起来?
到《731》更是重演这一幕,有人唱歌,有人朗读,其他观众进退两难:跟着一起站,像个NPC;不跟着,又怕被人说“不够爱国”。最后影院氛围变成“不是看电影,而是被洗脑动员”。
历史与仇恨,导演的爱国生意经
说白了,《731》跟《南京照相馆》一样,打着“铭记历史”的旗号,拍出来的却是仇恨宣泄。真正的反战电影,是通过血泪提醒人类不要重蹈覆辙;而这些导演们只会端着民族创伤当餐具,炒作情绪赚票房。
有人说,如果真想让人铭记历史,那就公益放映,不要收门票。但他们偏偏收得心安理得,还一副高尚表情:“我为民族做贡献,你们给我交钱是应该的。”虚伪到极点。
对比一下,当年《黑太阳731》那种血淋淋的震撼,虽然也残酷,却真正让人感到毛骨悚然、铭记历史。而今天这部《731》,除了导演的“十一年辛苦”自述,就只剩下观众的骂声和一地鸡毛。
观众不是你们的NPC
我想说啊:电影的好坏,不是靠号召观众站起来唱歌朗读,更不是靠导演在宣发阶段卖惨。“爱国饭”吃到这个地步,吃相已经丑陋到不忍直视。
观众们花钱进影院,是为了观感,是为了情绪共鸣,而不是为了成为工具人。不是为了当别人镜头里的“自发朗诵群众”,更不是为了被强行拉进集体默哀的直播片段。你们的钱包不是导演的提款机,你们的身体更不是某些人搞行为艺术的道具。
电影要真诚,不要演戏
爱国本来是件真诚的事,但被某些人玩成了表演。电影不行,就拿“民族大义”挡枪;剧情空洞,就靠观众表演填补。结果是一场场闹剧,一波波强行煽情。
所以,导演们,别再拿“十一年筹备”来骗同情了;观众们,也别再被带动着唱歌朗诵了。爱国不是你们的舞台剧,不是行为艺术。一句话总结:观众是来看电影的,不是来看你们表演“爱国NPC”的。
作者:德先生
观影后集体朗诵唱歌,爱国的行为艺术几时休?
sandstone2 (2025-09-26 06:27:57) 评论 (0)爱国本来是件真诚的事,但被某些人玩成了表演。电影不行,就拿“民族大义”挡枪;剧情空洞,就靠观众表演填补。
导演们,别再拿“十一年筹备”来骗同情了;观众们,也别再被带动着唱歌朗诵了。爱国不是你们的舞台剧,不是行为艺术。
宣发是大片,正片是闹剧
大家好啊,我是德先生。前几天电影《731》终于在全国上映。回顾这部片子的宣发阶段,简直是吊足了胃口:导演摆出一副“我拍得太真实了,可能上映不了”的姿态,大批“无脑爱国”的人立马沸腾,纷纷在网络上吵嚷着必须让它上映。
结果上映了呢可以说差评如潮,德先生本着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原则,9月20号,德先生本人亲自去影院看了。总结一句话:拿爱国名义圈钱,剧情混乱,胡乱编造,差评!
导演吹嘘自己筹备十一年,仿佛这十一年自己历尽千辛万苦搜集史料拍成电影。可当银幕亮起时,我们看到的不是沉痛反思,而是谍战拼盘、悬疑拼盘,甚至还有插科打诨。
看电影还是参加团建?
如果电影烂到极致也就算了,更离谱的是观众席里那些“行为艺术”表演。电影结束后,不少人竟然集体站起来朗诵、唱歌,仿佛影院不是影院,而是爱国主题团建的会场。
这种怪现象,大概始于2023年《满江红》。当时一个个小学生、中学生被老师拎出来表演忠诚度,齐刷刷站着背诵,场面堪比课间操。
到《南京照相馆》更是升级版:居然有人自作主张走到屏幕前号召大家默哀10秒钟。问题来了——你丫是谁?影院保安吗?导演请的临时演员吗?还是自媒体博主想蹭流量?一个普通观众,凭什么命令别人站起来?
到《731》更是重演这一幕,有人唱歌,有人朗读,其他观众进退两难:跟着一起站,像个NPC;不跟着,又怕被人说“不够爱国”。最后影院氛围变成“不是看电影,而是被洗脑动员”。
历史与仇恨,导演的爱国生意经
说白了,《731》跟《南京照相馆》一样,打着“铭记历史”的旗号,拍出来的却是仇恨宣泄。真正的反战电影,是通过血泪提醒人类不要重蹈覆辙;而这些导演们只会端着民族创伤当餐具,炒作情绪赚票房。
有人说,如果真想让人铭记历史,那就公益放映,不要收门票。但他们偏偏收得心安理得,还一副高尚表情:“我为民族做贡献,你们给我交钱是应该的。”虚伪到极点。
对比一下,当年《黑太阳731》那种血淋淋的震撼,虽然也残酷,却真正让人感到毛骨悚然、铭记历史。而今天这部《731》,除了导演的“十一年辛苦”自述,就只剩下观众的骂声和一地鸡毛。
观众不是你们的NPC
我想说啊:电影的好坏,不是靠号召观众站起来唱歌朗读,更不是靠导演在宣发阶段卖惨。“爱国饭”吃到这个地步,吃相已经丑陋到不忍直视。
观众们花钱进影院,是为了观感,是为了情绪共鸣,而不是为了成为工具人。不是为了当别人镜头里的“自发朗诵群众”,更不是为了被强行拉进集体默哀的直播片段。你们的钱包不是导演的提款机,你们的身体更不是某些人搞行为艺术的道具。
电影要真诚,不要演戏
爱国本来是件真诚的事,但被某些人玩成了表演。电影不行,就拿“民族大义”挡枪;剧情空洞,就靠观众表演填补。结果是一场场闹剧,一波波强行煽情。
所以,导演们,别再拿“十一年筹备”来骗同情了;观众们,也别再被带动着唱歌朗诵了。爱国不是你们的舞台剧,不是行为艺术。一句话总结:观众是来看电影的,不是来看你们表演“爱国NPC”的。
作者:德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