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拥有几百万退休金会带来什么问题?
拥有几百万退休金会带来什么问题?
在投资论坛,经常会听到有人说退休金一百万美元是起点,一般动不动都是几百万/上千万美元的家庭资产。
确实,这几年股市大涨,美国百万富翁的数量猛增,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拥有七位数的净资产。
瑞士银行6月份的一份报告发现,约有十分之一的美国成年人是七位数俱乐部的成员,去年每天新增1,000名百万富翁。而30年前,据美国国税局统计,净资产在100万美元以上的美国人只有160万人。瑞士银行根据数据计算出去年美国净资产达到100万美元以上的人数为2380万,比30年前增长了近15倍。
就百万富翁的绝对数量而言,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与美国相提并论,但相对人口比例而言,瑞士和卢森堡的百万富翁比例则更高。
随着百万富翁群体的不断扩大,人们对“富有”的理解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百万富翁”这一称号早已不再是富豪的代名词,它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小康”水平的象征。攒够一百万美元,或许能稍稍松一口气,但远称不上真正的富裕。
在美国,百万富翁之间存在着一些共性:绝大多数人持有股票和房产,且生活方式往往低于自己的收入水平。他们重视教育,也注重培养子女的财务责任感。“百万富翁”这一称号,不再是一张通往奢华生活的金票,而更像是财务稳定和内心安宁的象征。
许多普通美国人都梦想在退休时账户里至少有一百万美元。但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认为要想在退休后过得安心,至少需要150万美元。但现实远不如理想,真正能达到这一目标的人并不多。
根据美联储的《消费者金融调查》,真正拥有超过 100 万美元退休储蓄账户的美国人,其实只有约 2.5%。这个数字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尤其是在不少人印象中,近年来美国资产价格大幅上涨,很多家庭“看起来”更富有了。
即使是在已经退休的人群中,账户余额达到百万美元以上的比例也仅为 3.2%。数据显示,65 到 74 岁之间的家庭,退休储蓄的平均值约为 60.9 万美元,但中位数仅为 20 万美元;到了 75 岁及以上人群,中位数更是下降至 13 万美元。
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美国人而言,退休时账户里拥有 100 万美元,依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难怪养老问题在美国始终备受关注,也成为令广大中产和工薪阶层持续焦虑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这么少人能存到100万?
主要有几个原因:
收入差距:高收入家庭平均存了76.9万,而中等收入家庭只有7.95万。
教育差距:大学毕业生的退休金中位数大约14万,高中学历只有4.4万,差了三倍多。
是否买房:有房的家庭,退休账户平均30.3万,是租房者的两倍多。
虽然整体比例不高,但顶尖人群的增长很快。比如Fidelity报告说,到2024年,美国的“401(k)百万富翁”人数已经创纪录地达到49.7万,另外还有将近40万人在IRA账户里也有百万美元(当然这两个群体很多人是重叠的)。
那怎么才能攒到100万呢?
最笨但最稳的方法就是:早点开始,长期坚持往退休账户里投钱。如果你是高收入人群,这个目标自然更容易实现。但其实高收入不是唯一的路子,节俭生活、聪明投资、合理避税,都是重要的积累方式。
成为退休账户的百万富翁完全有可能的,即使你只拥有一份普通的工作。关键在于勤奋和坚持。对于仍在职场打拼的普通人来说,最实用的建议就是:别再等待,尽早开始储蓄和投资,把“一百万退休金”作为最低目标坚定追求。
而对于那些已有数百万美元的人来说,财务上还会有问题吗?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例子。
80岁的老先生John,在教育行业干了整整40年,做过小学老师、小学校长,后来还在学区办公室当过官员。一辈子都坚持往403(b)退休账户里投钱,总共投入大概60万美元。因为投资得当,账户一度涨到了800多万美元,现在也还有600多万。
最近他一查,发现因为他年龄较大、账户余额又大,每年必须提取(Required Minimum Distribution, RMD)的金额快要接近30万美元了!这下把他吓了一大跳。要知道,光联邦税就得交32%到35%,再加上他所在的州税6%-7%,他还得多交社保税和医疗保险(Medicare)的附加费(Income-Related Monthly Adjustment Amount,IRMAA)。
他感叹道:“我年轻时为了省钱省吃俭用,结果现在反而成了个税务大户,这一切真的值得吗?”
先别慌,这其实是个“甜蜜的烦恼”。
很多人一直听专家说:“赶紧多存点钱到退休账户里,等老了才有保障。” ,不断被告知要存钱、存钱、再存钱,才能在退休无忧无虑。这位先生就是个“听话就有好结果”的典范。他投资的时间够长,收益也不错,这就是复利的魔力!
举例:如果每年投资1万美元,年化收益率7%,30年后你大概能有一百万。而John一共投了60万,账户最多达到了800万,真的很成功了。
不过,也正是因为账户太大,他到了80岁之后,每年被迫提取(RMD)的额度也水涨船高,这才有了今天的退休后税率反而更高了的“烦恼”。
很多人以为退休后因为不再有工资或者商业收入,共收入会下降,税率也会低,所以拼命往401(k)、403(b),IRA这些延税账户里投入。对那些主要希望依靠社会保障金生活的人来说,是非常正确的战略。 但实际上,如果你退休账户里会有好几百万的余额,这种策略可能就不太适用了。
如果在工作期间通过缴纳延税的退休计划来避免交税,那么退休后就必须要缴税了。 国父Benjamin Franklin说过: “In this world nothing can be said to be certain, except death and taxes".
那现在该怎么办?
老先生的问题其实不算“坏事”,只是需要更聪明地规划。这些钱不是个“负担”,而是一种机会。
有如下几个方法可以考虑:
1. 趁年轻时做Roth转换
Roth账户以后提钱是免税的,也没有RMD要求。
如果他在60多岁刚退休那几年,收入比较低的时候,能把部分传统IRA或403(b)里的钱转入Roth账户,就不用现在这么头疼了。即使是那些在工作期间处于最高税率等级的高收入阶层,刚退休初期的收入通常也会下降,这就有了一个转换到Roth的最佳时间段。
转换为Roth账户,可以分年分期付款,也可以一次性完成。专家们通常反对一次性完成Roth账户的大规模转换,因为可能一次性地缴纳最高税率。
比如说:如果他在65岁的时候开始每年转换10万美元到Roth账户,即使要缴税,那时税率也可能比现在低,现在传统IRA账户的余额就不会这么大。
2. QCD(Qualified Charitable Distribution,合格慈善分配)
他也可以考虑QCD。因为他已经超过70.5岁了,他可以直接从IRA账户捐钱给慈善机构,每年最多$108,000(夫妻共同是$216,000)。分配必须由IRA托管人直接从IRA账户向慈善机构进行。
优点是:QCD这笔钱不计入年收入,还能满足RMD要求,也能减少未来几年IRMAA和税率。
比如说:如果他每年用10万美元去支持自己喜欢的教育基金会,那10万美元就不算入收入,也不用纳税。
3. 帮助家人,每年赠与免税额
他可以每年给子女或者亲戚每人赠与$19,000而不需要缴纳任何赠与税,夫妻两个则可翻倍。这不仅能减少未来遗产税,还能在自己有生之年看到家人过得更好。
比如说: 他有两个孩子和四个孙子女,每人送给1.9万美元,一年就可以合法转移出11.4万美元出去。还没有任何赠与税的考虑。如果是夫妻两人,总数更是加了一倍。
4. 合理规划遗产
因为现在他已经80岁了,该考虑如何处理身后事了。比如,如果他打算把IRA留给孩子,那么孩子10年内得把钱全取出来交税,这可能会把他们的税率推得很高。如果将延税储蓄留给配偶以外的任何人,继承者有10年的时间将账户中的资金转入普通经纪账户,并将分配的款项作为收入纳税。
举例:假设他去世时账户还有400万美元,全部留给一个孩子,孩子10年内要取完,可能每年要取出40-50多万美元,要缴不少税,税率也很高。 但如果这些钱是在Roth账户里,孩子取出来就不用交税,差别就很大。
5. QLAC年金:对他来说不适合
还有人提到所谓的QLAC(Qualifying Longevity Annuity Contract, 合格长寿年金),这是一种延期收入年金,使用合格退休计划(401(k),IRA等等)的资金购买,旨在从未来某个日期(通常为 85 岁)开始提供有保障的终身收入来源。QLAC可以减少退休账户的最低分配要求 (RMD),并通过将收入支付延迟到退休后期来确保长期财务的稳定。2025年,QLAC的毕生最高缴费额为 210,000美元。 但这个项目对他不太适用,因为他的账户余额太高,帮助非常有限。
6. 捐给慈善机构
如果他打算将留下的遗产IRA余额捐给慈善机构,这位老先生就不应该在余生进行任何Roth转换。因为慈善机构将无需承担任何税负,就能直接继承全部的余额。
总之,别让“税”毁了你的退休生活。
年轻时省吃俭用,才换来如今的财务自由,怎能让高额的RMD(强制最低分配)和税收打乱了本该从容的退休生活?
到了这个阶段,钱应该为你服务,而不是成为你的负担。聪明的退休策略,能让你既享受人生,也守住财富。
如果你正在走向退休,或者已经踏入退休生活——千万别等RMD敲门时才开始规划。越早准备,越能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祝福大家!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regions' 的评论 : 同感。问好旅游家。:)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碼農學寫字' 的评论 : 谢谢码农。既然是码农,家中肯定有金田。 :-)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林向田' 的评论 : 呵呵呵,是呀:)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花似鹿葱' 的评论 : “没钱愁,有钱还愁?想起赵本山小沈阳小品“人没了钱还在”,哈哈,是的。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陶次瓦' 的评论 : 哈哈。多谢老乡!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yuntai' 的评论 : 喜欢读菲儿的理财帖,实用,很有启发性!早前在中国“万元户”代表很有钱,但没过几年都成万元户了;现在,说“百万富翁”也是这样,也不稀罕了。但如果不善理财,攒下太多钱,最后又都交税了。谢谢分享,多向菲儿学习一下理财:-)
----------------------
多谢云台兄鼓励!是啊。现在“百万富翁”不稀罕了,有千万的还是少,大约是人口的1%。
山乡不仕老了 发表评论于
谢谢菲儿大作家好文!
不过我还远不用操这个心。等哪天中个乐透大奖,再详细请教!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的评论 : 菲儿好文,这可真是“甜蜜的烦恼”:)“在已经退休的人群中,账户余额达到百万美元以上的比例也仅为 3.2%”,华人中这个比例肯定高很多吧,毕竟一般海外的华人受教育程度应该比平均水平高、又有存钱的传统。
看到那条“ 帮助家人,每年赠与免税额”, 的确,有钱也要有人帮着花才好
------------------------
蘑菇好,估计华人的比例比全部人口要高,但也没成为大多数的可能。对家人有爱心,又有能力帮助,就可以在有生之年送出去一些了。问好蘑菇!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水星98' 的评论 : 谢谢菲儿无私的分享!加拿大和美国情况有些不一样,但是有一些套路还是可以遵循的。很同情老先生John,我也遇到过类似的倒霉事儿。20年以前,保险公司上我们家推销人寿保险,说20年之后全部返还。今年倒是返还了几万块钱,结果几乎全部被税局和其他地方收了。
-------------------------
多谢水星兄。哎呀,同情水星兄的遭遇。辛辛苦苦投资半天都被税收吸收了,真是有点可惜!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若敏' 的评论 : 多谢若敏!:)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晓青' 的评论 : 有钱投资也不能影响平常生活,省吃俭用最后都交税了,心里肯定觉得冤。我看城里就这什么多人几百上千万的股票,没想到美国人退休百万的人比例那么低。以后慢慢会好的,他们也开始懂得储蓄了。
-------------------
呵呵,是的。”城里就这什么多人几百上千万的股票,没想到美国人退休百万的人比例那么低。“ 我也觉得有些一点看面的意思,真不是一回事。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晓青' 的评论 : 领导随便坐!:)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加拿大姥姥' 的评论 : 对不起,我按错了,比考试还紧张,又不能改错,对不起,菲儿天地。
加拿大姥姥2025-09-25 10:31:0
------------------------------------------
对不起姥姥,我想删你多留的言的,没想到点错了。抱歉!
没事的,有时候点一下,就是会出好几个言出来,网络问题。:)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加拿大姥姥' 的评论 : ~~~~~~~~~~~哎呀,不好意思,加拿大姥姥,我删错言了,抱歉!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可能成功的P' 的评论 : 哈哈,我也记得当年的杨百万的故事。:)
多谢可可作家!
麦姐 发表评论于
艾玛,菲儿又一篇财经大帖,钱多扣税多,美国还有这么多可以少交税的门道,澳洲好像没这么复杂,当然也可能是俺比较愚钝。
没钱烦恼,有钱也烦恼。好在俺的钱刚刚够花,是不是属于没烦恼一族?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水星98' 的评论 : 给水星兄上茶,呵呵。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寒墨' 的评论 : 多谢寒墨,这个话题大家可能比较有兴趣,就想着和大家分享,讨论一下。:)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现在受过好一点教育的华人家庭那家没有2-3百万?其实2-3百万也就是是一个中产家庭,最多是上中产而已。
-----------------
现实的数据并不支持这种说法:2-3百万美元净资产(不是年收入)在美国已属于全国前5%-10%家庭,并非“普通中产”。华人在美国确实有较高的比例拥有大学学历,但收入、资产差距仍然非常大。很多一代、二代移民的生活成本、赡养老人、教育孩子等开销巨大,储蓄和投资能力有限。加州湾区、纽约等高消费地区,资产高一点是常见,但也不是“家家都有两三百万”,更别提是流动性资产了。这类说法很可能是基于某些朋友圈或社交圈看到的现象(比如湾区华人工程师群体),然而,这不是整个美国华人的写照。以局部高收入群体(比如FAANG工程师)为代表,来推断“所有受过好一点教育的华人家庭”,可能是“样本偏差”与“以偏概全”。
laopika 发表评论于
老乡的分析很有道理,有钱也有有钱的烦恼,阿拉虽然没有美国的退休账户,但是眼看着股市盈利相当可观,如何分批兑现,什么时候兑现,都是一门学问:)。
清漪园 发表评论于
菲儿的这篇文章对还没有到60岁,或60多岁刚退休的人特别有用,一定要记住,趁着刚刚退休税率低的那几年把部分传统IRA或403(b)里的钱转入Roth账户,省去未来的税率麻烦。
我对我儿子说,只要钱够花,就把退休资金直接都存成Roth,趁着年轻薪水还不算高,现在就把税交了,省得今后转麻烦。如果钱不够花,那就只好存IRA了。
huiling-LA美國 发表评论于
买投资房出租是比存401k 等更轻易达到财富自由,而且租金源源不断,比SSI 还多又稳。
huiling-LA美國 发表评论于
赠与儿孙的19000是自己的税后收入,孩子收到不用交税。我小孙儿出生到6岁,每年都给女儿三口赠与足数,现在她不要了。
canhe 发表评论于
谢谢菲儿好文分享!学习了! 记住了,到了这个阶段,钱应该为你服务,而不是成为你的负担。问好菲儿!
huiling-LA美國 发表评论于
没想到美国人退休后有百万净资产的人(除掉主居房子)比率那么低。但据我所知,同时期来美,工作20年以上存满401k , Roth IRA的,夫妇加起来都超过百万,加上SSI, pension, 出租房,基金股票,应该退休后都很滋润。转Roth 要先交一大笔税,所以我还是让基金留在原处,咱没有那么克勤克俭所以401k 并没有达到“甜蜜的烦恼”, 余生时日不会永无止境,用不了那么多钱。现在退休了是善待自己,旅游吃喝玩乐都不节约,享受黄昏。谢谢菲儿系列财经好文,每篇都虔诚拜读。
nas2004 发表评论于
“他可以每年给子女或者亲戚每人赠与$19,000而不需要缴纳任何赠与税” 可是这钱取出来的时候还是需要交所得税的。
迪儿 发表评论于
谢谢菲儿好文。多年前,我的理财顾问建议我把前公司的401K转为IRA,好处之一是百年之后便于孩子领取。读了你的文,才看到这个10年内领取的规定,又去Chat上问了一下,果然如此。你的文提醒我,很多事情,需要早做准备和规划。
再次感谢,亲爱的菲儿。
娜佳85 发表评论于
艾玛,菲儿这篇文章和姥姥的文章一样烧脑,都读晕了, 哈哈。
"如果他在60多岁刚退休那几年,收入比较低的时候,能把部分传统IRA或403(b)里的钱转入Roth账户,就不用现在这么头疼了。即使是那些在工作期间处于最高税率等级的高收入阶层,刚退休初期的收入通常也会下降,这就有了一个转换到Roth的最佳时间段。"
可是这位老先生有800万呀,每年转10万到Roth,十年也才转100万,还是得交RMD高额收入税。
王道是从年轻时就只存Roth401,这样估计到40岁就能退休了。这样年轻时收入是少了许多,但估计文学城的老中们,对孩子们偶尔啃啃老,都没啥意见:)
蓝山清风 发表评论于
“‘百万富翁’这一称号早已不再是富豪的代名词,它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小康”水平的象征。攒够一百万美元,或许能稍稍松一口气,但远称不上真正的富裕。"+100,其实发达国家的情况都差不多,房产、股市价值的上涨,让很多人轻松越过这个门槛,但这决非真正意义上的富翁。菲儿写得好!财富的真正意义是如何地为我所用,享受丰富多彩的人生。年轻时省吃俭用还情有可原,到我们这个年龄,再守着一大堆财富已经没啥意义了。
Armweak 发表评论于
"太太和我的理解是,日后提取的ROTH IRA免税部分只是它本金以外的多出部分。那么,买ROTH 和买一般的股票有啥区别?"写反了,应该是:“太太和我的理解是,日后提取的ROTH IRA的免税部分只是它的本金,多出部分一样交税”。Sorry。
Armweak 发表评论于
由衷感谢菲儿,数据翔实知识点众多的文章非常有价值。仔细阅读后,觉得很受用,非常感激!我几个问题想请教菲儿,自认为自己的问题很简单,很浅薄,但如果能拨冗帮助回答,不胜荣幸。
脑子里一直有一个问题,但因拖拉,也没有合适的机会去自己单位的退休计划representative。以前说到“退休”,只是嘴巴上喊几声“狼来了”而已,我今年夏天以来发生的事情,让我觉得天有不测风云,“狼”近在咫尺。我的简单问题是,退休以后,每年从自己的退休金计划里提取的现金有没有额度限制,又没有的上限和下限?
太太和我的理解是,日后提取的ROTH IRA免税部分只是它本金以外的多出部分。那么,买ROTH 和买一般的股票有啥区别?
记得好象是上半年,菲儿的另一篇理财文章也轰动了文学城。当时,文章中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在特朗普新的交税政策下,开始交遗产税的上限度很高,好象是几千万以上。但从这篇文章看来,几个million甚至几十万的遗产税数目也很可观。是不是我对菲儿上半年的那篇文章的理解有误?刚才去菲儿的博客,来回找了几次,没有发现那篇文章。如果我将来有钱,根据我现在不高的认知水平,在山姆大叔和我女儿/外孙之间,我肯定更愿意把钱留给女儿和外孙。
脑子里暂时出现的就这几个问题。谢谢菲儿的时间和attention。
恩朵 发表评论于
我学点知识,其实跟我不沾边
goingplace 发表评论于
近几年,房市股市一起上涨,给即将退休的人们带来很大的福利。上次文学城有人就讲到接下来拿出401K会交很多税,但是总的来说,退休生活会比预期的好很多了。
伽子罗衿 发表评论于
博主是天人,最近两三篇文章全都踩到正关注的点上,赞!过往30年中国改革开放,不管是便宜劳力也好、低人权竞争也罢,中国是外部资本的巨大储水池,使华尔街及其外部资本繁荣如此之久。以后还会不会是这样不一定。没有借助这机会搞好理财,那确实可惜。看城中留言,成者极多。世界在变,但博主写的永远不过时。再赞!
山乡不仕老了 发表评论于
谢谢菲儿大作家好文!
不过我还远不用操这个心。等哪天中个乐透大奖,再详细请教!
无烟煤 发表评论于
真有那么钱退休,就两个想法:刻部稿,争取青史留点小名;娶个小,这个就不用解释了
xyz66 发表评论于
哈哈,菲儿‘s multimillion dollar question “拥有几百万退休金会带来什么问题?“,妥妥地“拉仇恨“嘛;)
相信有的人一看,“给我几百万美金,我啥问题统统都没了!“ !
玩笑归玩笑,菲儿这篇博文严肃认真地帮助大伙儿们规划家庭资产管理,以免将来面临“省吃俭用大半生,人老了,钱不少,但税更多“的痛苦局面。
俺们庆幸家里有人一直采取与菲儿建议类似的方式,so far so good, 心灵的平静和财务的自由都问题不大:)
不管是millionaires or billionaires, 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珍惜每时每刻,多多欣赏大千世界的美好风景,不仅要体验生命中仙气飘飘的“琴棋书画诗酒花“,也享受热气腾腾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菲儿一家就是榜样!
光盐行者 发表评论于
记得八十年年代初在过内看过一个美国电影“百万富翁”,很搞笑。具体细节不记得了,只记得百万富翁想买啥就买啥,很豪横。现在百万真的不能算富翁了。中产里都得偏下了。我们基本上都是ROTH和401K都放满,现在发现比例不对。以后得找机会转到ROTH去。
硅谷居士 发表评论于
谢谢分享。总结得很完整!
water_color 发表评论于
"如果他在60多岁刚退休那几年,收入比较低的时候,能把部分传统IRA或403(b)里的钱转入Roth账户,就不用现在这么头疼了。" 有道理,是要及早考虑Roth转换的问题。
顶级朋友 发表评论于
401K 确实是个坑,有钱就投Roth!
GoneWithWind2 发表评论于
未来的不确定性让有钱的没钱的都烦恼呀。
遛个弯 发表评论于
菲儿老是有好文章给大家科普。
我出差去公司货仓工作。做出货的中年白人年薪5万,每周到手4百块,要养家,下班后还要去开Uber。另一货仓的黑人小伙听我解释完菲儿讲的这些道理,当场就上401K,增加扣除额,买基金。
我读书时,三天上课,7天打杂工,要养老婆孩子交学费,孩子大了,又要给他们付学费,几乎不可能存下百万。赚钱,存钱,投资,利滚利,钱生钱,被动收入才是成百万富翁的路。单靠打工苦干省吃俭用来赚大钱是很难的。
有了钱,要花啊!辛苦赚的钱,被政府收税,被儿女继承,都是脑瓜不太灵光的人。 :)
业余厨子 发表评论于
以前认为存401K可以省税,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以前年轻的时候收入不高,存的钱没有省多少税. 很多人退休后也不取,一直等到非取不可的时候才取,结果夫妻俩加起来每年取的数额很高,加上 social security, pension, 各种投资理财的收入,最后税率比存的时候高出好多,死了没有取完,又要按孩子的高税率交税. 我不懂但是觉得401K是个坑, 哈哈哈哈……
海边红树 发表评论于
菲儿好文,如果谁能有上百万的存款,真的很不错。象我们这样房屋有贷款的人就望尘莫及了。一般经商,律师,医生等收入高的人,收入可观,存款和股票也弄得很好。从菲儿文中学习到了不少的知识。Roth可以试试。平安是福。
云霞姐姐 发表评论于
菲儿好文,认同“ 百万富翁更像是财务稳定和内心安宁的象征。
“富而不炫”,更注重生活的品质和个人修养.这也是富人与暴发户的区别,
joycewu12 发表评论于
真的是有钱也烦恼,谢谢老乡的好文分享!
世界在我心中 发表评论于
好文章,拜读了,菲儿理财的水平真高,希望更多写一些财经方面的文章。
regions 发表评论于
Qualified Charitable Distribution看起来不错,值得将来认真考虑实行,谢分享!
加拿大姥姥 发表评论于
不是天地菲儿,而是文学城在菲儿天地,菲儿天地占座文学城,了不地天娜佳点赞佳回见哈。
加拿大姥姥 发表评论于
不是天地菲儿,而是文学城在菲儿天地,菲儿天地占座文学城,了不地天娜佳点赞佳回见哈。
加拿大姥姥 发表评论于
不是天地菲儿,而是文学城在菲儿天地,菲儿天地占座文学城,了不地天娜佳点赞佳回见哈。
林向田 发表评论于
按照投坛的标准,我们都是穷人。
碼農學寫字 发表评论于
好文。小时候因为周围的人都穷,以为自己很富有。在文学城里因为周围的人都很富有,我才真正知道自己真的,穷。
所以不用担心RMD。:)
花似鹿葱 发表评论于
没钱愁,有钱还愁?想起赵本山小沈阳小品“人没了钱还在”
陶次瓦 发表评论于
哈,有钱烦恼多,无钱一身轻。谢谢送及时雨,正在考虑转Roth的事。
yuntai 发表评论于
喜欢读菲儿的理财帖,实用,很有启发性!早前在中国“万元户”代表很有钱,但没过几年都成万元户了;现在,说“百万富翁”也是这样,也不稀罕了。但如果不善理财,攒下太多钱,最后又都交税了。谢谢分享,多向菲儿学习一下理财:-)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发表评论于
菲儿好文,这可真是“甜蜜的烦恼”:)“在已经退休的人群中,账户余额达到百万美元以上的比例也仅为 3.2%”,华人中这个比例肯定高很多吧,毕竟一般海外的华人受教育程度应该比平均水平高、又有存钱的传统。
看到那条“ 帮助家人,每年赠与免税额”, 的确,有钱也要有人帮着花才好
水星98 发表评论于
谢谢菲儿无私的分享!加拿大和美国情况有些不一样,但是有一些套路还是可以遵循的。很同情老先生John,我也遇到过类似的倒霉事儿。20年以前,保险公司上我们家推销人寿保险,说20年之后全部返还。今年倒是返还了几万块钱,结果几乎全部被税局和其他地方收了。
若敏 发表评论于
菲儿这篇文章太好了!
晓青 发表评论于
有钱投资也不能影响平常生活,省吃俭用最后都交税了,心里肯定觉得冤。我看城里就这什么多人几百上千万的股票,没想到美国人退休百万的人比例那么低。以后慢慢会好的,他们也开始懂得储蓄了。
晓青 发表评论于
坐下来慢慢读。
可能成功的P 发表评论于
带着小本本前排听讲!谢谢菲儿言简意赅的讲解。
看到百万富翁那里,莫名想起来当年炒股大户杨百万:)现在中国的百万已经不叫富翁了哈。钱贬值起来太可怕了。
水星98 发表评论于
先来菲儿这里报个到,板凳!
寒墨 发表评论于
菲儿天地总能提出一些问题并给予解答。长知识。
柏舟泛流 发表评论于
现在受过好一点教育的华人家庭那家没有2-3百万?其实2-3百万也就是是一个中产家庭,最多是上中产而已。
柏舟泛流 发表评论于
现在受过好一点教育的华人家庭那家没有2-3百万?其实2-3百万也就是是一个中产家庭,最多是上中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