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日子一直在整理澳洲地名中译的资料中,所以又再重新翻阅早期在澳洲的华人报纸。一种感觉越来越强烈,那就是上世纪50年代强制推行的汉语言简体化简直是将汉语言文化造成断层,说是危害数百年并不为过。
汉语言历经数千年并不断地变化中是个事实,但它的字体多是一个自然地在更换的过程,在各个阶段会出现同字而异体的情况,这在甲骨文到隶书以致楷书等的古董中都可以发现,尤以草书体中变化更大。所以以字来说,经常有正体字﹑异形字之类的说法。
“扫除文盲”是个伪命题,怎样才算是“文盲”?认识500个字?1000个字?3000个字?仅是认识,还是能活用?可以大胆地说,即如院士恐怕也不敢说通晓汉语言文字。
在中国是甚么时候开始“扫盲”,说不清楚,起码“三字经” “千字文”算是吧。或许说这两种是封建时代的东西,已不合时宜;那新编新的,按300个字或更多应该不难。非得要行政命令来将汉语言文字中的正体字改到面目全非,导致当代人连百年以前的书籍文献都看不懂,算那门子的事。
近现代汉语言文字出现混乱大概是在1900年前后,同字异体及乱用字词非常严重,需要整顿是历史的必然。例如那个年代常见的“伊”,是所谓文化人的口头语,尽管今天仍有人用在词组上如“秋水伊人”,但用“伊”来称呼某某的话,大概许多人都会觉得刺耳。
汉语言文字中许多僻字是绝大多数人都用不上的,即如骈文是那时的人为了显示学养而专用繁难僻字,当代人中或有人有这种偏好,千万人中难有一人了。
回顾自己学习的过程,小学是认字阶段,中学是用字阶段,从“学”字到遣词造句。如何分辨及运用各种词,例如名词动词形容词之类的是初中的事,各种标点符号的运用也是在初中必修的课程。现在的九年义务教育本来就应该学这些东西,整个学期就不到30篇的文章,我就搞不懂“负担”何来。
其实在教科书中用同体中同义的简化字是不难的事,甚而在给教师用的“教学大纲”中允许教师在课堂简单介绍某字有那些繁体异体的字。既可提高教师的自我提升,也可以让学生扩宽视野。
教育部变成“绞肉部”,汉语言文学变得越来越离谱,恐怕有日连外星文都硬塞其中。
为了让阅者能看懂,也只能改成简体上传,有点哀凉,却有不得已。见谅。
簡體字之我見
mungji (2025-09-22 19:18:26) 评论 (3)近段日子一直在整理澳洲地名中译的资料中,所以又再重新翻阅早期在澳洲的华人报纸。一种感觉越来越强烈,那就是上世纪50年代强制推行的汉语言简体化简直是将汉语言文化造成断层,说是危害数百年并不为过。
汉语言历经数千年并不断地变化中是个事实,但它的字体多是一个自然地在更换的过程,在各个阶段会出现同字而异体的情况,这在甲骨文到隶书以致楷书等的古董中都可以发现,尤以草书体中变化更大。所以以字来说,经常有正体字﹑异形字之类的说法。
“扫除文盲”是个伪命题,怎样才算是“文盲”?认识500个字?1000个字?3000个字?仅是认识,还是能活用?可以大胆地说,即如院士恐怕也不敢说通晓汉语言文字。
在中国是甚么时候开始“扫盲”,说不清楚,起码“三字经” “千字文”算是吧。或许说这两种是封建时代的东西,已不合时宜;那新编新的,按300个字或更多应该不难。非得要行政命令来将汉语言文字中的正体字改到面目全非,导致当代人连百年以前的书籍文献都看不懂,算那门子的事。
近现代汉语言文字出现混乱大概是在1900年前后,同字异体及乱用字词非常严重,需要整顿是历史的必然。例如那个年代常见的“伊”,是所谓文化人的口头语,尽管今天仍有人用在词组上如“秋水伊人”,但用“伊”来称呼某某的话,大概许多人都会觉得刺耳。
汉语言文字中许多僻字是绝大多数人都用不上的,即如骈文是那时的人为了显示学养而专用繁难僻字,当代人中或有人有这种偏好,千万人中难有一人了。
回顾自己学习的过程,小学是认字阶段,中学是用字阶段,从“学”字到遣词造句。如何分辨及运用各种词,例如名词动词形容词之类的是初中的事,各种标点符号的运用也是在初中必修的课程。现在的九年义务教育本来就应该学这些东西,整个学期就不到30篇的文章,我就搞不懂“负担”何来。
其实在教科书中用同体中同义的简化字是不难的事,甚而在给教师用的“教学大纲”中允许教师在课堂简单介绍某字有那些繁体异体的字。既可提高教师的自我提升,也可以让学生扩宽视野。
教育部变成“绞肉部”,汉语言文学变得越来越离谱,恐怕有日连外星文都硬塞其中。
为了让阅者能看懂,也只能改成简体上传,有点哀凉,却有不得已。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