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治安的回潮:从川普的安全整顿到现金保释制度的制度裂痕
邹英美美德 (2025-08-11 20:23:38) 评论 (0)《文明系列·制度治安篇(第一章)》
联邦治安的回潮:从川普的安全整顿到现金保释制度的制度裂痕
一、川普的治安宣示与制度回潮
2025年8月,川普在白宫宣布,将在纽约、芝加哥与华盛顿DC展开为期七天的联邦执法整顿行动。
核心目标直指“高人流量旅游区”与治安热点,动员国家公园警察、国会警察、FBI、DC警察、ATF等多部门,以高度可见的巡逻与执法形成即时威慑。
这类整顿并非孤立的临时措施,而是一种政治信号——在现金保释制度改革多年后,联邦层面正重新强调“可见度治安”,以回应公众对暴力犯罪与治安混乱的焦虑。
二、现金保释制度的制度张力
1. 制度原型
现金保释的初衷,是让被告缴纳一定金额作为保证金,确保其在庭审前不会潜逃。表面上是中立的制度工具,实质上却带有强烈的经济门槛:有钱者可在数小时内获释,无力缴纳者即便轻罪也可能被长期羁押。
2. 改革逻辑
近十年来,多州推动保释改革,以减少司法系统对低收入群体的结构性歧视。
纽约自2020年起,大量轻罪与非暴力重罪无需现金保释即可释放;
芝加哥所在的伊利诺伊州则在2023年9月废除现金保释,改为风险评估与法官裁量;
华盛顿DC更早已长期使用无现金保释的风险评估体系。
3. 制度副作用
当改革与现实治安压力交织,风险被放大。警方在纽约与芝加哥抱怨“抓了又放”,部分暴力犯罪嫌疑人在短时间内重返街头,引发公众不满。这种制度的温和意图在高犯罪率环境下,往往被舆论解读为“宽纵”。
三、纽约、芝加哥、华盛顿DC的现实对比
1. 纽约
保释改革在政治上获得了进步派的支持,但地铁袭击、商铺抢劫与无家可归者暴力事件频发,使治安问题成为市长与州长的政治压力点。警力虽多,但公众感知的安全感下降。
2. 芝加哥
取消现金保释后,城市在帮派冲突与枪支暴力上承受巨大挑战。虽然统计上有部分犯罪类型下降,但持枪伤亡事件仍高居全国前列,削弱了公众对改革的信任。
3. 华盛顿DC
没有传统现金保释制度,治安问题更多源于人口流动性大、政治活动频繁以及枪支走私。联邦与地方警力常年协同,但在公众印象中,安全与混乱交替出现。
四、川普行动的制度意涵
1. 短期层面
提升联邦执法的可见度,集中在热点区域巡逻,迅速回应治安事件,安抚公众心理预期。
2. 中期层面
可能推动对现金保释制度的部分回退或收紧,特别是在暴力犯罪高发的州,通过舆论与政策结合,施加改革反向压力。
3. 长期层面
川普所释放的信号,不仅是治安层面的,还涉及制度正当性——执法体系的存在,不只是保障个人权利,还要维持公共秩序与国家安全感。如果改革缺乏配套监督与社区干预,高犯罪率环境下的“制度理想”很可能被现实吞没。
五、制度余响
现金保释制度的争论,本质是权利与安全的权衡。纽约、芝加哥、华盛顿DC的经验表明,单向度的改革容易在政治轮替与安全焦虑中被逆转。
川普的整顿行动或许只是七天,但它所触动的,是美国司法制度与公共安全理念之间的深层博弈——这是一次回潮,也是一次制度价值的再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