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被逐出欧洲家园犹太人的无奈归宿(六)

橡溪 (2025-08-08 08:18:43) 评论 (0)

  1881年沙皇遇刺身亡,俄罗斯、东欧随掀起大规模反犹浪潮,犹太人逃避迫害,全然没有追寻犹太复国主义先驱俄罗斯利奥·平斯克(Leon Pinsker)的指导,返回犹太圣地建设耶路撒冷,而是把目光投向美洲新大陆,掀起了巨大的移民美国浪潮,短短四十来年,280万移民到美国欧洲犹太人,其中94%来自东欧俄属波兰和俄罗斯帝国其他地区,仅俄罗斯就超过200万,致使美国犹太人口总数达到350万,占美国人口比例从1900年的不足1%,暴涨到超3.5%。

  1920年,欧洲犹太人口估计约为1080万,约占当时全球犹太人口的70%。这一时期,犹太人口高度集中在东欧,尤其是波兰、俄罗斯和罗马尼亚等国家,这些国家占据了欧洲犹太人口的大多数。

  锡安主义号召复国建立独立的犹太国家的英国委托管治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口仅8万来人。



        20世纪初的犹太新年贺年卡。背着行李举家迁移的俄罗斯犹太人,望着海峡另一边热情欢迎他们的美国犹太人

  这些被东欧驱逐的犹太人,历经千辛万苦,方得入境新大陆美国谋生,为了生存,吃苦耐劳,多低的薪酬都会努力竞争上岗,同早先移民来美国的中央欧洲裔白人基督教新教徒激烈地争夺经济资源,激发起他们对犹太人的新仇旧恨。 

  美国国会的参众两院议员声称,以前的立法“完全忽视了我们这些致力于让美国血统保持最高水准的人——也就是那些出生在这里的人。”他们认为来自南欧和东欧的移民——其中大多数是天主教徒或犹太人——来到这里时病恹恹、饥肠辘辘,无法为美国经济做出贡献,也无法适应美国文化。为反对移民所带来的廉价劳动力,须立法大幅减少南欧天主教移民与东欧犹太移民。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济衰退之后,许多美国人认为,引入更多移民会加剧失业率。1919年至1921年欧洲的第一次红色恐慌加剧了人们的担忧,他们担心外国激进分子移民会破坏美国价值观,并引发类似1917年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

  美国国内日益高涨的反移民情绪导致了1924年出台新移民法,该法所制定的国家来源配额制,严格限制了南欧天主教移民与东欧犹太移民数量

  《1924年移民法令》(Act of 1924),又称《约翰逊-里德法令》(Johnson-Reed Act)或《国家来源法令》(National Origins Act),以及包括在内的特别条款《排亚法令》(Asian Exclusion Act),1924年5月26日颁布实施,是一套为了限制移民数量的美国联邦法令,旨在阻止亚洲移民,并对拉丁美洲以外所有国家的移民数量设定配额。该法案还授权成立美国首个正式的边境管制机构——美国边境巡逻队,并建立了“领事管控系统”,只允许持有美国驻外领事馆签证的人员入境。  

  1924年移民法案的通过,源于公众和政界对美国快速变化的社会和人口格局日益增长的担忧。该法案大幅减少了来自西半球以外国家的移民数量,从而取代了之前的立法。来自亚洲的移民被禁止,世界其他地区的年度移民配额上限为165,000人,比1914年之前的年平均水平减少了80%。该法令以1890年人口普查为基础,规定每年来自任何国家的移民只能占1890年时在美生活的该国人数的2%,1921年《紧急配额法案》规定的1910年人口的3%。除禁止中东、东亚和印度移民外,该法律进一步限制了南欧和东欧移民。犹太人自1890年代开始大批迁移以躲避俄国及其所属波兰的迫害,以1890而非1910或1920为基准,即是故意不使用真正与当时实际人数成比例的配额。1927年实施了一项新的配额,根据1920年人口普查中每个国籍来源在美国总人口中的占比来确定,该配额将指导美国的移民政策,直到1965年。据美国国务院称,该法案的目的是“维护美国同质性的理想”。1924年的法案决定了美国近三十年的移民政策,直到1952年的《移民和国籍法》对其进行了大幅修改,并最终被1965年的《移民和国籍法》取代。(据维基百科等资料,下同)

          卡尔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总统在白宫南草坪签署《1924年移民法令》



   《纽约时报》头条宣布“美国大熔炉时代终结”,并配上欧洲移民配额调整前后的地图,显示民众更青睐来自德国和英国的移民

  该法律严格限制来自美国大多数犹太人原籍国的移民,其中包括俄罗斯,仅俄罗斯就占了犹太移民的近75%。因为东欧移民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大量涌入,该法律以1890 年的美国人口作为计算配额的基础,这实际上使得从当时绝大多数犹太人大流散以来居住的东欧,大规模移民变得不可能。



    欧洲1933年犹太人口分布,东欧占了绝大多数

  1929年,配额调整为192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六分之一,整体移民年度配额降至150,000人。

  拥有高达6,769,200犹太人口的东欧国家,移民年度配额少得可怜。拥有3,000,000犹太人的波兰,配额为6,524人;拥有2,525,000犹太人的苏联,配额为2,784人;拥有980,000犹太人的罗马尼亚,配额仅295人;拥有445,000犹太人的匈牙利,配额仅869人;拥有357,000犹太人的捷克斯洛伐克,配额为2874人。而亚洲国家,包括中国、日本、印度,仅仅100人!



    1929年7月1日后美国给世界各国移民年度配额

  1933年,希特勒上台,在其统治下的纳粹德国,种族主义——尤其是反犹太主义——是该政权的中心特性之一,日耳曼人(北欧人种)被认为是雅利安人种中最为纯正者,由此即为优等人种。犹太人及其他不适宜的人种则受到迫害并遭屠杀。

  1933年,德国约有56万5千名犹太人,不及当时德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一。此外,还有近10万名犹太人没有德国公民身份。尽管有少部分犹太人在工厂做工人,家境贫寒;但大多数犹太人都是中产阶级,许多人在小企业工作或自己进行经营公司、店铺。犹太人也作为裁缝、公务员、医生、律师、记者、银行职员、教师、教授从事工作,少数是企业大亨。

  1933年至1941年期间,纳粹计划使德国无犹太人化,运用法律工具,彻底剥夺犹太人的工作权利和机会,迫使他们因困苦的生活而离开德国。到1938年,大约150,000名犹太人离开了德国,占德国犹太人总数的四分之一。在1938年3 月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又有185,000名犹太人身处纳粹的统治下。

  许多犹太人找不到愿意收留他们的国家。许多德国和奥地利犹太人尝试去美国,但无法获得入境签证。尽管1938年11月媒体广泛报道了犹太人遭暴力迫害的消息,但美国仍不愿对犹太难民敞开大门。在大萧条时期,许多美国人认为难民会竞争工作岗位,加重援助贫困者的社会福利计划的负担。

  《1924年移民法》美国配额法规定,在德国出生的人最多只能获得25,957张移民签证。纳粹政权则规定,只有获得美国签证的犹太人,才能离开德国并前往欧洲的出发港。

  对移民美国的签证获取,美国政府设立了很高的门槛,大多数潜在的美国移民必须收集多种类型的文件才能获得美国移民签证。潜在申请人首先在领事馆登记,然后被列入候补名单。他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收集获得签证所需的所有必要文件,包括身份证明、警察证明、出境和过境许可以及财务宣誓书。许多这些文件(包括签证本身)都有到期日。所有文件都需要同时准备好。

  1930年大萧条开始时,赫伯特·胡佛总统发布指令,禁止“可能成为公共负担”的移民。结果,移民人数急剧下降。尽管富兰克林·罗斯福放宽了这一指令,但许多美国人仍然以经济理由反对移民,认定移民会“抢走”工作。因此,移民必须找到一个有财力保证他们不会成为国家负担的美国担保人。对于许多移民来说,获得经济担保人是美国签证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

  潜在移民还需要持有有效的船票才能获得签证。随着战争的爆发以及对德国潜艇将瞄准客船的担忧,跨大西洋航运变得极其危险。许多客运航线完全停止或至少减少了穿越海洋的船只数量,使难民更难找到舱位,费用也更高。

  1933年,美国国务院只向1,241名德国人发放了签证。尽管有82,787人等待美国签证,但大多数人没有足够的钱获得移民资格。

  1934年至1937年,有80,000至100,000名德国人等待美国移民签证。大多数人是犹太人。尽管美国国务院开始慢慢发放更多签证,但德国的配额仍未填满。

  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合并了德国和奥地利的配额,每年为出生在这些国家的人提供27,370份签证,这些人现在都被视为“德国人”。随着反犹太主义迫害的加剧以及德国开始扩大其在欧洲的领土,等候名单也越来越长。

  美国签证等候名单随着1938年难民危机的爆发,对有限数量的签证、宣誓书和旅行选择的竞争日益激烈,使移民变得更加困难。1938年6月,有139,163人正在等待德国配额。一年后,即1939年6月,等候名单长度已跃升至309,782。1939年,一位来自匈牙利的潜在犹太移民申请移民美国,要等待近四十年!

  这份美国移民签证的候补名单,如实反映了当时德国犹太人试图移民美国的困境。

                      德文原件

                    英文翻译 

  1938年9月,塞尔玛·比纳和艾尔莎·比纳加入了美国移民签证的候补名单。她们的候补名单编号——45,685和45,686——指的是在美国驻柏林领事馆登记的人数。截至1938年9月,全德国约有22万人在候补名单上,其中大部分是犹太人。1939,美国国务院首次向德国人发放了最高数量的签证。然而,等待名单上仍有近十倍于该数字的人数。

  1938年7月6日至15日,为了转移世人对美国政府严格限制进入美国的犹太难民配额的政策的注意力和批评,由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召集,32个国家和24个自愿组织的代表,聚集在邻近瑞士边境的法国小城埃维昂莱班,举行为期九天的讨论犹太难民问题的国际会议,史称埃维昂会议(Évian Conference)。

                     1938年召开埃维昂会议,讨论犹太难民在欧洲面临的困境

  在九天的会议中,各国代表都纷纷表达对犹太难民的同情。但大多数国家,包括美国和英国,都提出种种理由表示无法让更多的难民入境。其间,美国国会参议院否决了旨在接纳20,000名身处险境14岁以下的犹太儿童难民的瓦格纳·罗杰斯议案(Wagner-Rogers Bill),

  接纳更多犹太难民的努力最终失败,原因在于美国民众当中广泛存在的种族歧视,其中包括美国联邦政府官员中的反犹主义倾向。在《瓦格纳-罗杰斯议案》出台几周前,一项民意调查向美国人提出了一个相关问题:他们是否支持“允许1万名德国犹太难民儿童被带到美国并在美国家庭接受照顾”的提议?只有26%的受访者支持这一想法;67%的受访者反对。

  由于大部分西方国家不愿意接受犹太难民,会议未能取得任何实质进展。尽管在会议期间和会议之后,德国和苏联政府就犹太人和斯拉夫人的安置问题进行了直接谈判,但苏联拒绝参加会议。最终,苏联拒绝接收难民,并在一年后命令其边境警卫将所有试图越境进入苏联领土的难民视为间谍。只有两个国土、人口极其有限的美洲小国哥斯达黎加和多米尼加共和国,表示愿意增加他们的难民收容额度。这次会议甚至未能通过一份谴责德国虐待犹太人的决议,这一事实被纳粹加以广泛宣传。

  作为对埃维昂会议的回应,德国政府兴高采烈地表达了他们的“震惊”:各国都批评德国待犹太人不公,但没有任何一国在“机会到来”时,愿意向犹太人敞开大门。

  纳粹德国政府出于政治宣传目的,向全世界展现希特勒兑现了他评论埃维昂会议时许下的诺言:“如果其他国家愿意接受这些犹太人,他会协助他们离开:我只能期待这些国家,假使对于这些犹太罪犯感到如此深刻的同情,至少能将这些同情转化为实质的帮助。我们这边,已经准备好将这些罪犯交给他们——就算用豪华船舶送走都行!”允许德国客轮“圣·路易斯”号(MS St. Louis)运送整船德国犹太乘客离境,从德国汉堡驶向古巴哈瓦那。

  1939年5月13日,圣路易斯号客轮驶出汉堡港,进入大西洋,目的地是古巴的哈瓦那。船上搭载的937名乘客中,只有6人不是犹太人(4名西班牙人,2名古巴公民),其余931人全部为犹太人,其中大部分是希望逃离纳粹迫害、寻求庇护的德国籍犹太人,少部分来自东欧。他们多数为在德国生活优裕的专业人士、企业主,申请了美国签证,持有古巴移民局局长贝尼特兹(Benitez)签署的落地证明(以150美元或更高的价格出售),计划在古巴停留后进入美国。

                     圣路易斯号在德国汉堡港

  当时经济萧条的古巴社会普遍仇视外来移民,圣路易斯号起航的消息,引发了哈瓦那的大规模的反犹太游行。5月5日(轮船起航前8天),古巴总统拉雷多·布鲁(Federico Laredo Brú)已经签发法令,宣布移民局局长贝尼特兹签署的落地证明无效。

  5月27日,圣路易斯号客轮抵达哈瓦那港口,但被古巴政府拒绝入境靠岸,船只在海面上等待。

  代表美国犹太人救援组织“犹太人联合救济委员会”(Jewish Joint Distribution Committee,JDC)代表特鲁珀(Morris Troper)律师抵达古巴,为船上的乘客进入古巴进行协商。古巴政府内部对于难民上岸的问题产生争议,最终移民局局长贝尼特兹因贪污腐败被免职。古巴政府要求进入古巴的难民,必须取得古巴国家劳动部门的书面授权,犹太人联合救济委员会要为每名乘客支付500美元的保证金,总额为453,500美元。特鲁珀律师认为数额过高,于是谈判破裂。这时,船上绝望的犹太难民几乎发生骚乱,有人企图自杀,还有10多人也扬言准备自杀。古巴政府布置了一队小船阻止难民跳海游泳上岸,并且在夜间用探照灯进行监视。仅仅有28名乘客允许上岸,其中包括6名非犹太人,以及22名持有合法落地证件者。另有一名乘客由于自杀未遂被送入哈瓦那医院。这样,共有29名乘客得以在哈瓦那上岸。

  6月2日,古巴的布鲁总统命令圣路易斯号客轮必须立即驶离古巴领海。

  圣路易斯号只好从哈瓦那驶向美国的迈阿密,寄希望于美国政府会允许入境靠岸。

  高举照明全球移民方向火炬的美国的自由女神,底座内有一块铜板,上面刻着犹太女诗人艾玛·拉撒路(Emma Lazarus)1883年写下的《新巨人》(The New Colossus)的十四行诗句:

  把你们的那些人给我吧,

  那些穷苦的人,

  那些疲惫的人,

  那些蜷缩在一起渴望自由呼吸的人,

  那些被你们富饶的彼岸抛弃的,

  无家可归,颠簸流离的人,

  把他们交给我,

  我在这金门之侧,

  举灯相迎。

  然而,6月4日圣路易斯号客轮在古巴与佛罗里达之间的加勒比海上等待时,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下令,拒绝这艘船满载犹太难民的客轮进入美国。最初,罗斯福表示只让少数人上岸,但是遭到他的国务卿科德尔·赫尔,以及一些南部美国民主党人的激烈反对,其中有些人威胁在1940年总统大选中将不再支持罗斯福。圣路易斯号在夜间驶近迈阿密时,乘客们能够看到岸上迈阿密灯火辉煌的繁荣景象,他们致电报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寻求避难,但是始终没有收到任何答复。

  无奈之下,圣路易斯号客轮试图进入加拿大碰运气,同样遭到拒绝。

  1939年6月6日,圣路易斯号被迫开始返回德国汉堡的航行。在驶向欧洲的途中,船上弥漫着绝望的气氛,有人选择跳海自杀。他们甚至希望人为制造触礁事件,来制造滞留英国的机会。经过犹太人联合救济委员会代表特鲁珀的游说和重金收买,6月10日,圣路易斯号被允许停靠英国的南安普敦,其中288名乘客上岸,因而躲过了后来的犹太人大屠杀。其余的619名乘客在比利时的安特卫普上岸,分别进入法国、比利时、荷兰等国,暂时免受希特勒纳粹的迫害。但是到次年,德国侵入这些国家,大部分犹太人被关进集中营。224进入法国的犹太人,有180人大屠杀幸存了下来;214人进入比利时,有152人幸存;181人进入荷兰,有60人幸存。总计931名犹太难民乘客中,有254人被纳粹屠杀。

                 圣路易斯号航行图



    圣路易斯号客轮被迫返回欧洲,几经周折,终于被允许在比利时安特卫普靠岸,历尽千辛万苦的犹太难民,向岸上同意收留他们的国家民众挥手致意

  圣路易斯号客轮犹太难民悲惨经历,后来被拍成故事影片《被诅咒的航行》(Voyage of the Damned),中文译名《苦海余生》,八十年代曾在中国大陆发行放映。我上大学时曾在北京大学五四操场观看此露天电影,其中犹太人联合救济委员会代表特鲁珀救援屡挫,激愤地对贪腐的古巴政客说:“这里除了妓女和雪茄,一无所有!”对答:“国家穷,只能有什么卖什么。”观众顿时哄声一片,拍手叫绝。

  2012年和2018年,奥巴马政府的美国国务院与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分别发表声明,为当年拒绝接收“圣路易斯号客轮”的难民,致使其中的254名犹太难民死于集中营的这段历史,公开道歉。

    2025年8月8日,作于芝加哥西郊

    (图片来自网络。参照相关论著、报道、维基百科、犹太人大屠杀百科全书等资料。博文非论文,篇幅限制,不一一注出。)

    长文分载。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