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杂谈----医疗的优劣(二)

布鲁司 (2025-08-13 07:47:08) 评论 (10)

回头来看,这次就医暴露出来的弊端(普通家属的观察和感受,欢迎专业从业人员指正):

1.急诊医生在住院部会诊后,不及时安排住院,继续让疲惫的病人在门诊做检查。

门诊的各项费用是病人用医疗卡内的金额支付(卡内金额由个人及单位按比例投入,属于病人的钱,可以看病和药店买药),如果没有医疗卡或余额不足,病人需要自费;而住院后,是国家按社保比例报销。这意味着,病人在门诊的自费,可以加大医院及科室的创收。

2. 急诊医生不安排普通病房(或许是科室要求),而是以没有床位,让病人不得已住费用较高的ICU(且自费项目较多),明显是给医院和科室创收。

没有床位是一个低级的借口,大部分病人从ICU出来后都会看到实情,极大地消耗了病人对医院和医生的信任。

3. 过多的检查。医生医院从安全角度出发,一刀切和宁滥毋缺地检查,似乎没什么大错,实际上是缺少人文关怀,连带着给医院和科室创收。

不少病人看病,是需要动用家庭备用金,或减少别处正常的花销;有的病人因为对医疗费的担忧,特别是报销比例较低或自费的人群,会放弃该有的检查和治疗。

经历这次就医,要说对医生没有怨言是不可能的;特别是ICU的女医生,在知道老人各种不易和临近崩溃后,还言行不一,不该是救死扶伤白衣天使的表现。

为什么这次和以前在旧住院部的感受差异这么大?个人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医院盖起了新住院大楼。

查了一下资料,新住院大楼的软硬成本接近10亿;从平时的了解知道,国家只拨款一小部分,大部分需要医院自己贷款;粗略算一下,即使有优惠政策,医院每年还本还息是以上千万计。

病人增加、效益提升是个相对缓慢的过程,那么怎么才能在还本付息后,还能保障医生护士原有的工资福利绩效呢?

按理,建新医院、新住院大楼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可为何好事却变成了病人的负担加重,就医体验下降,医患关系淡漠呢?

下面说说加拿大的医疗。还是自己的故事连续剧,不掺水。

来加拿大近一年时,脱离了东一榔头,西一棍子的中介,进了一家西人公司干活。公司工资一般,福利却非常好。在基本福利上,每月交三十加币,能全家共享福利,包括了全额报销的牙医、药品。

第一次看牙,牙医诊所在楼下不远,面积很大,环境设备都不错,牙医兼老板来自香港,能说简单普通话;先是X光拍照,然后洗牙;当时年轻,一家人的牙都还好,儿子的牙在国内做过窝沟封闭;除了洗牙,没有其它项目需要护理。

牙医老板说我的福利好,可以经常来,每年可以洗四次牙。以前在国内偶尔也洗牙,有基本常识,心想四次也太多了点,虽然有福利,可牙是自己的。

半年后再去洗牙,洗完后牙医老板做检查,说有颗牙牙根部分露出来一些,需要处理,不然时间长了牙根容易腐坏,人老时会早掉;于是诊所帮向保险公司申请,一个月后通知我批准了。

这是一个口腔手术,一个三十多的白人牙医,从牙床上剥一小片肉皮,盖在裸露的牙根上,就像前后院种草皮一样,等它自然存活下来。

术后一个星期,每天喝稀粥吃面条,饭后睡前漱口。以为顺利过关时,事情就发生了。

当晚,正好公司每周一次的晚班,正干活,突然觉得嘴里有液体流出,一品,血腥味;知道是伤口出问题了。

在洗脸池边用凉水漱口,通常凉水能帮助止血。可是,不光没止住,血往外喷了出来。用手指去找伤口,手上一下全是血,水池边也是血;情急之下,用厨房纸塞进嘴里,用力咬住。

当班经理看到,赶紧过来询问;支支吾吾说了个大概,经理让我先休息;半小时后,经理过来问怎么样,要不要回家休息;当时感觉好些了,便把纸拿开,没过三秒钟,血又喷了出来。

经理赶紧叫同事把我送去医院急诊室。

到医院大概是晚上十点,先在前台登记,护士问了情况后便让等。看了一下,周围大概有十几个病人。一直等,估计两个小时后,有护士过来了解情况,让把嘴里的纸拿开;一拿开,血又开始流,只好重新咬住,不过材料升级了,护士拿来了棉纱布,口感一下上去不少。

又一直等,中间也打过退堂鼓,家人说都等到这个时候了,再等等吧。期间有轮椅推来的病人,还有救护车送来的病人;又等了许久,还是没轮到看医生,便决定回家睡觉,和护士打了招呼,看时间已是凌晨三点。

第二天请假看牙医,牙医说是伤口感染了,开了消炎药和一个星期的假条;一星期后再看,还是有问题,帮约到一个大医院的牙科,到了那里才知道,原来帮做手术的白人医生是那里的医生。

白人医生找了一个年纪大一点的同事来帮看,后来也没有治疗,只是继续吃消炎药,又开了一个星期的病假。

前后折腾了一个月,肉草皮也没种活,人瘦了七八斤,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胸大肌二头肌也损失不小。

通过这件事,了解到加拿大医疗系统的一些常识。比如:牙科诊所的牙医和医院的医生是有区别的,牙医诊所和家庭医生诊所也是有区别的。

简单来说,牙医更像一个单一专业的高级技师,牙医诊所是牙医开设的一个生意场所。因此,牙医遵守的专业标准相对宽松,牙医职业道德也不尽相同,有的取高值,也有的取底线。当牙医给你建议时,要参考一下他自身利益的立场。

加拿大急诊的等待时间比较长,除了看当时的病人数,还要看病情的严重程度,越严重等待时间越短;回想我当时的情况,看上去吓人其实不算严重,估计被排在后面。

虽然没看上医生,心里倒没有太多怨言。加拿大是全民公费医疗,医疗资源要考虑成本,医生自然是适量设置,不可能随到随看,老百姓也不愿付那么高的税;人人都排队,一视同仁,按急缓轻重处理,很公平。

去年,家人摔了一跤,胳膊剧痛,脸上全是黄豆粒大的汗珠,判断是骨折了;开车冲向附近医院,下车推上轮椅往急诊室跑。大厅里有十几个人在排队,情急之下便和登记的职员说明情况,职员让我先排队,他去和护士沟通;排在队伍尾巴,队伍前面的人已经看到家人疼痛的模样,便一个个让出位置(善良可爱的加拿大人),刚到前面,急诊护士便招手,了解情况后便让第一个等医生。

突然想起车还停在路边,赶紧把车开到停车场;回来时家人已经不在等候区,旁边的人说已经有护士推进候诊室了。

在候诊室等了一阵,进到医生房间等候;又过了一阵,来了个女医生,我赶紧想说明情况,医生一脸严肃地制止我,说她要和病人交谈。几个问题问完,医生脸上放松下来,检查后安慰说,应该不是骨折,可能是肩膀脱臼;又说会安排护士打一针止疼,然后照X光,确定后再治疗。

护士很快来打止疼针,疼痛减轻了许多;和家人闲聊,说刚才医生态度严肃地询问应该是在执行标准程序,查明病人是否是被暴力伤害(以前一直以为自己也算面善之人,没想到这边的医生尽职尽责,不吃这一套)。

又等了一阵,护士带去照X光;又等了一阵,医生过来确定是肩膀脱臼,但有骨裂;又等了一阵,护士带我们进到手术治疗室,换上了病号服;又等了一阵,女医生来了,还带来了麻醉师和几个见习医生。

在室外等了十分钟,医生出来说好了;因为有骨裂,软组织挫伤比较严重,让我们后续要来医院检查;之后,隔周来了三次,每次照X光,有康复科医生指导自我康复的动作;检查治疗过程中,医生护士基本上都有笑容,偶尔开点小玩笑,确实能缓解病人和家属的紧张和担忧。

一个月后来了账单,一个肩肘固定带(之前护士提醒是自费),一百加币(还真不便宜),其它为零;信中说明,有困难可以分期付款,或申请减免(咱不能干那事)。

从以上两次就医的情况来看,等是加拿大医疗系统的一个特点;但这个等,是建立在严格分级诊疗和资源合理分配基础上,是有序和公平的;等的时候会着急,但不会担惊受怕,当病情严重时,医疗资源会倾斜,让紧急病人得以救治。

看过网上一些说急病等不了检查排队,立刻买机票回国的文章,不太确定是否真实;周围朋友中,有看专科排队一段时间的(非紧急),但紧急治疗的没听说过;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医院急诊时被医生怀疑是癌症,我家两人全程陪同,一个星期内在医院做完了所需的多项检查。

比较国内和加拿大的医疗系统,它们有个共同点:公费医疗。我个人比较认同医疗是人的基本权利,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到达一定程度,人们不应该再为付不起医疗费而放弃。

由于公费医疗建立的时间和国民财富有差异,国内公费医疗还达不到加拿大的程度:城市居民平均能报销百分之七十(全民社保),一些单位高些(家里一个老人的单位是部级直属,能报百分之九十);农村人口则较低,遇到大病时必须有家人的额外支持,否则可能会中途放弃治疗。

住院花费比较大,包括老百姓诟病较多的过度检查、好的进口药和器材基本是自费;家里几位老人多次住院,每次结算时自费项目基本不低于四五千,需要手术的就更高了。

最近几年回国,接触医院的次数比较多,觉得许多问题的根源是:国家拨款部分不足,医院每年的大部分开支,必须通过医院自行创收(包括医生护士的效益工资和奖金),这就产生了天然的医患利益冲突,甚至产生系统漏洞的恶性循环。

比如,之前说到的门诊费用,多年来都是由病人用医疗卡支付或自费,导致了两种不良情况:医院尽量在门诊做检查、开药和治疗,获取较大收入,加大了病人的负担;另一方面,少数有关系的人,一些微小病也住院,自己省钱了,却大大占用和浪费了公共医疗资源。

去年回去时,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善,老人门诊的部分药品有了一定比例的报销,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

要完全理顺国家、医院、病患三者之间的利益矛盾,还有蛮长的路要走。

最后提几句美国的医疗,抛砖引玉。和加拿大中国欧洲不一样,美国大部分医院是私立性质,好在私立医院里相当部分是非盈利性的;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坚持采用私立性质是蛮特别的。

有个在硅谷十年的好朋友(之前在加拿大),时常见面,会聊起美国的医疗;他说他的同事,曾经因为胸痛叫了救护车,很贵,后来再胸痛时就只叫UBER了;他公司的医疗保险还不错,可每次看医生自己也要交不少,药费也特别贵,后来遇到小问题干脆自己诊断买药;认为美国的医疗比加拿大贵不少,一个重要原因是保险公司和私立医院的垄断;还说枪杀保险公司高管的案件,凶手被视为为老百姓奋起反抗的英雄,在美国中下层有不少共鸣。。。。。。

他的结论是加拿大医疗公平但效率偏低,美国医疗高效但不少人病不起。

听完他个人的说法,咱这些平头百姓只好继续留在加拿大了。O,Canada。。。。。。(美国的文友多多包涵,只会这一句,平时也都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