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酷原创

雅酷原创 名博

从叛逃军官到吹鼓手的荒诞人生——林毅夫

雅酷原创 (2025-08-12 22:10:12) 评论 (3)
在中国现代史的政治舞台上,总有一些人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嘴,替权力涂脂抹粉、添香加彩。他们的文章看似高深莫测、理论宏伟,实则不过是将执政者的政治口号换上一身学术外衣,再端上去当世界独创。而林毅夫,正是这一类人的当代代表人物。

202581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林毅夫的最新长文,标题堂皇得让人忍俊不禁——〈习近平经济思想是扎根中国、放眼世界、引领未来的科学理论〉。他在文中称,习近平经济思想解决了西方经济学未能解决的市场效率与政府作用兼容问题,还宣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西方无法企及的奇迹。这样的论调,换成旧时代的说法,叫做普天同庆,万岁万岁万万岁;换成今天的网络语言,那就是——“笑掉大牙



林毅夫何许人也?在中共官媒的包装下,他是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世界银行前副行长;在历史的真实背景中,他的履历却远不如此干净:原名林正义,出身台湾金门,年轻时是蒋军军官。19795月,他在金门驻防时,趁夜从小金门岛游水叛逃到厦门,撇下了怀孕的妻子和尚未出生的孩子——这样的家国担当,足够写进叛徒教材。

那一年,中国刚刚改革开放,邓小平的政策对外释出善意,对这种投奔祖国怀抱的叛逃军官,既当政治筹码,又当宣传样板。林毅夫被中共当成和平统一的活招牌,送进北大经济系,后来公派留学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深造,再转入耶鲁大学取得博士学位。西方经济学的系统训练,本应让他具备独立批判的精神,但回国后,他很快学会了另一套更高超的本领:用学术语言为权力背书。

林毅夫回到北京大学后,凭借海外学历与政治背景,很快爬上学界高位。他主持成立了国家发展研究院,表面是智库,实际上是政策包装厂,专门将中共的经济决策加工成理论成果,再端上国际舞台展示。在这一过程中,他的个人学术判断逐渐让位于政治忠诚。

这种转变的标志性事件,是他长期担任新结构经济学的鼓吹者。这一理论名义上是对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实质是为中共的国家主导型经济模式辩护——在林毅夫的语境中,政府永远是有能力引导市场的智慧之手,失败的项目是必要的试错成本,经济下滑是结构调整的阵痛,哪怕房地产泡沫破到天上去,也能被他解释为长远优化

到了2025年,他的理论服务更是登峰造极。面对习近平时代的经济困境——房地产崩盘、外资撤离、青年失业率惊人——林毅夫的文章依然充满奇迹”“跨越式发展”“全球引领之类的字眼。他在最新文章中称,习近平经济思想突破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局限,因为它不仅调整生产关系,还推动生产力边界拓展;强调中国的新型工业化模式打破了西方的线性教条,走出一条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

如果这是在课堂上,他的学生大概会问:老师,数据呢?但在《人民日报》上,不需要数据,不需要实证,更不需要逻辑,只需要豪言壮语与政治正确——这才是御用学者的生存法则。

林毅夫的生涯,不禁让人想起另一位历史人物——郭沫若。郭沫若早年是革命诗人,文学才子,曾为民主与自由呐喊;建国后,他迅速转型为毛泽东的御用文人,写下无数溢美之辞,甚至称毛为爷爷,写出狗屁不通的诗歌,把个人尊严彻底献祭给政治效忠。郭沫若的晚年作品,在文学史上常被当作谄媚与堕落的反面教材。

林毅夫与郭沫若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曾有机会走另一条路——郭沫若可以做一个独立的学者诗人,林毅夫也可以做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但他们都选择了放弃批判精神,转而以才华换取庇护。他们的文字与学术,不再是探索真理的工具,而是为权力制造幻象的器械。

有人或许会说,林毅夫不过是发表了几篇政治挂帅的文章,有什么大不了?但问题在于,这样的御用文人,最大的危害并非言论本身,而是用学术权威为谎言背书,让错误的政策披上科学理论的外衣,从而延长它们在现实中的生命。

当林毅夫说脱贫是奇迹时,他不会提及大量被挤出统计口径的低收入人口;当他说跨越式发展时,他不会谈到沿海工厂倒闭潮和内陆城市的财政枯竭;当他说市场与政府作用兼容时,他不会承认企业家因政策不稳而集体逃离的事实。

这种选择性失明,比普通的谎言更可怕,因为它来自一个本应懂得数据与逻辑的学者之口。一旦这样的言论成为主流叙事,公众就会被引导去相信——所有的问题都只是阶段性阵痛,所有的失败都只是战略调整,所有的现状都比过去更好,比世界其他地方都先进。

林毅夫的个人经历,本是中国当代史上一段复杂的政治故事:从蒋军军官到北大学者,从西方训练到中共御用,跨越的是两个制度、两种文化、两套价值观。遗憾的是,他选择了最安全、最有利却也最堕落的一条路——彻底将自己的知识资本投入政治效忠的市场,换取无尽的荣誉与权力的青睐。

他最新的文章,不过是这条道路上的又一次自我证明:当一个学者不再追求真理,而是追求取悦于权力,他的文字就会变成另一种形式的谎言;当一个社会用这种谎言来指导经济与政治,它最终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郭沫若的时代,御用文人的谄媚至少还留在纸上;林毅夫的时代,这种谄媚已经可以堂而皇之地登上国家最高喉舌,被包装成科学理论,甚至进入教科书影响下一代。这样的学术与文风,不仅贻笑大方,更贻害百姓,贻害国家。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御用文人的名字,也许会短暂闪亮,但最终都将与他们所服务的谎言一同沉没。而林毅夫,已经在这条下沉的船上,驶向与郭沫若同样的终点——被后人当作谄媚与学术堕落的反面教材,永远钉在耻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