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不解释

FionaRawson (2025-08-05 23:33:23) 评论 (21)

1)解释,就给了别人质疑自己的权利

咱们先打个比方,某天有个朋友聚会对你来说意义不大,所以你没去。后来当有人问你:“为啥没去啊?”你就开始解释啦:要加班啊,身体不好,送孩子去兴趣班,等等。看着还算合理。但这里有个问题——你为什么就必须去?

Why are you obligated in the first place? 如果参加聚会是你的本职工作,有人给你发工资,那你没去,就得有合适的理由。但如果原本就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为什么要justify 自己的选择?很多人会说,这样大家面子上更好看,可别忘了,这次解释了,下次还决定不参加的话,还要再找借口才行。因为解释的行为本身就是在传递一个信息:别人有权质疑,去是应该的,你不这么做就有了负罪感。

所以正确的回答应该是:“是的,我那天没打算去。”陈述事实就好了,you don't need an excuse. 而且大部分时候,质疑的人其实早就有了他们自己的定论,再说啥也改变不了对方的看法。

2)浪费时间事小,精神内耗事大

一个西方作家(Benjamin Jowett)曾这么说过:“Never retreat. Never explain. Get it done and let them howl.”

一部有意义的作品,肯定会刺激到一部分人的情绪,这是正常的。反过来,如果我们的作品让所有人都感觉理所当然,我们就得反省了。那么当读者提出激烈的反对意见时,该怎么回应呢?最好就是不回应。不随便牺牲自己的inner peace. 如果精神世界是一间屋子,我们会不会把钥匙随便交给陌生人,请他们进来乱搞一气?同样的时间,与其花在争辩旧作上,不如继续创作新东西。

3) 解释的本质,是在seek validations

我们做过的一件事、一个决定,只要有法定权利这么做,就这样吧。假如别人不理解,是不是就不能做了?不断寻求理解和肯定的行为,往轻里说,是不自信。往重里说,相当于我们办事之前还要经过其他人的许可,盖个章。要是没事先获得许可,就必须通过事后解释来使自己的决定合理化。

媒体发达的时代,人与人的交流是比原来容易多了。早些年要打电话,更早得亲笔写信。现在交流虽然方便了,弊端就是每个人都在 constantly seeking validations.  那这样做又有啥问题呢?

只要记住一条——我们寻求理解的人,他很可能连自己的事都还没整明白。

这就尴尬了吧?然而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我原先在另一个论坛上见过多次,有些教授面临职业选择,上来发帖询问,本来无可厚非。但问题是,给他们提建议的80%不是教授,甚至不是学术界的。你自己的事自己最清楚,为什么要让外行来指导你?

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讨好型人格”,people pleasers,你尽力取悦的人很可能在你某天消失的时候连眼都不眨一下,你取悦个鸡毛啊?

只要我们还在解释,就证明我们的生活和决策需要别人的认可和审视。

4)神秘感=魅力=power,在一定程度上

我们见过国王坐在王座上,和唐僧那样呱呱呱地解释个不停吗?Kings do not explain. Kings decide. 假如你在工作单位也是个大领导、小头头,你既然当上决策者,那就证明官方和大众已经认可了你做决策的权利,你解释个啥呢?只要一开口,就是在质疑甚至损害自己的权威。如果必须开口呢?Describe,陈述事实,而不是寻求理解。权威的一个标志就是不再需要prove自己。

另外,权威和领导力必须由一定程度的神秘感(不可解读性)来维持。如果你的部下一眼看穿你的内心世界,完全明白你的决策是怎么做出来的,你就可以被取代。

结束语:解释,很多时候是因为“害怕被误解”。其实,倒不如先老老实实承认一点——人与人之间,理解是小概率事件,误解才是常态。

And it doesn't matter that mu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