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肤色

禾末 (2025-07-16 11:10:08) 评论 (1)

国人一向推崇白皮肤,不论男女。

我们夸别人家的小孩长得好,会说”白白胖胖”。贾平凹在回忆他小学的启蒙老师时说,“她长得很白”,而那是他5岁多时对那位女老师的记忆。当代创造出的网络流行词“白富美”告诉我们,那些即使是身价万贯、长得漂亮的女性,也必须要肤色白皙才可以。那个当头的“白”字,甚至碾压了财富实力,足可见长得皮肤白净有多重要。还有更多的民间流行的术语,比如“一白遮百丑”等等,都是在极力强调肤色白的重要性。

好像喜欢白肌肤已经印进了我们的骨子里。也许我们天生的黄皮肤以及历史上因肤色而遭受的屈辱,给我们带来了极度的不适、自卑、愤恨,从而使得我们极力想办法摆脱,甚至要创造新概念,将幻想植入现实。

一个人如果长得肤色深,在国内是有压力的。

我童年时有一个好朋友,人长得漂亮,大眼睛,高额头,个头也好,165。但是肤色深,比较深的那种。还记得常听到她的妈妈半叹着气、一脑袋遗憾地说,我们家小梅如果长得白一点儿,那得多漂亮!那时我们都还小,不能理解这种感叹中夹杂的无奈、失望、懊悔、担心,以及这些复杂、不着痕迹边际的东西在将来会怎样地附加进我们的生活。后来和小梅失去了联系。不知道这么多年,小梅的那副深色皮囊带给了她什么,而她又是如何走过来的。对于女孩子而言,如果能天生生就一身细白的皮肤,真的是很幸运的一件事。

那时候,还没有太多的防晒措施,若要保持肤白,只有少晒或者不晒太阳。

我们小孩子们不在意这些,夏天尽情地在大太阳下玩耍,晒得黑黑的。然后,秋末到早春,长衣长裤的捂几个月,便又恢复了本色。

年龄稍大一点儿的姑娘们知道美了,一丁点儿都不想晒黑,她们想办法躲避夏日的大太阳,用一些简单、易行且省钱的物理方法防晒。记得曾经那时流行过一种太阳帽,白色的化纤材料做帽兜,大宽的帽沿,帽沿边嵌着一圈有一定硬度的弹簧一类的东西,能折叠起来放进包里,好看又实用。

但这些都比不过打伞那样惹眼。曾经,城市里,万里无云的大晴天,满大街游走着各式各样的花雨伞。这是女人们带给夏天的城市的独一风景。

然后,国人把夏天打伞的习惯带到了加拿大。

记得刚来的时候,认识了几个当地人(这样说,只是为了更好的对比,别无它意),熟了之后聊天,他们很认真地问,为什么一些你们中国来的女人喜欢打伞?当时是9月中下旬的样子,阳光依然灿烂,天气温暖舒适,是这个时节难得的好天气。他们说,多好的太阳,照着多舒服,为什么要打伞呢?他们极其不解。

我们都知道,那些白人正和我们相反,见到阳光格外亲,每年早早的便短裤短袖了,而且尽可能多地户外活动,喜欢把自己晒出太阳色。

晒太阳有益健康,但晒太阳过多亦有健康之虞,会造成皮肤过快衰老,会诱发皮肤癌等等。这显然是除了求美之外的最结实、实在的防晒理由。

现在,多伦多的大街上几乎见不到打伞的人了,国内夏天打伞遮阳的盛景似乎已不再。这得益于层出不穷、不断更新的防晒护肤产品,不断创新的防晒技巧、更多的室内活动空间,越来越多的驾车出行等等。

商家应时应景创新防晒产品,从防紫外线花伞,到全身比基尼。最近又有新颖别致之物出现,前几天看见两个女孩子穿那种带帽子的、帽子有前伸帽沿的、长及脚面的防晒衣/袍,浅色,半透明的面料,风吹过来,飘飘的,很煞。只是感觉与时节有些不协调,捂得太严实了。态度极端的人也许会说,那么怕晒,别出门好了。

疫情使人们习惯了、接受了带口罩。或许没有人会想得到、预见得到,今天,口罩成了防晒的常规、有效武器。还有各式各样的由口罩衍生出来的面罩、面巾,美之名曰户外清凉产品。我的朋友圈里,经常看到带着口罩/面巾跑步、跳舞,看到出游时武装到牙齿的、很有些搞笑的防晒,——周身上下不仅长裤、长衫、围巾包裹得严严实实,还要带着口罩,只露着一条眼缝儿,而大多时候那条唯一幸免的缝儿上还要再罩上一副宽大的太阳镜。一丝阳光都投不进。

但是,来到加拿大后,很多人忽然便觉得不再有肤色的烦恼,因为随便一转身,周围尽是各色人等,正像我的一位朋友说的,此处再无肤色之忧、之虞。

其实,如果我们自己能接受天然的自己,何必去管别人怎么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