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谈天下(514) 从新州印度神庙的铭文聊起

markyang (2025-07-16 17:56:37) 评论 (2)

估计很多美东的朋友都听说过,甚至去过北美最大,世界第二大的印度神庙 BAPS,本人去过两次,每次都有很大的震撼,今天特别想要分享一下BAPS那些豪华建筑外的铭文,以及我的感受。



因为还是有很多人不一定了解BAPS,我还是先简单介绍一下BAPS。

寺庙名称:BAPS Swaminarayan Akshardham(Swaminarayan Bliss)

位置:新泽西州罗宾斯维尔(Robbinsville),靠近特伦顿

规模与地块:占地约 183 – 185 英亩(约 74 公顷),为北美最大、世界第二大现代印度教寺庙(仅次于柬埔寨吴哥窟)。主殿高达 191 英尺(约 58 米)。

建筑与材料

手工雕刻石材:使用从意大利、希腊、土耳其进口的大理石;保加利亚、土耳其石灰石;印度拉贾斯坦红砂岩;印度花岗岩等。

雕刻流程:石材先运至印度的拉贾斯坦邦雕刻,再拆散编号运至新泽西现场拼装,采取“干搭”方式(无需水泥或砂浆)。

设计风格:参照古代印度经文构建,包括中心主峰(shikhar)、环廊(parikrama)、曼达巴、门廊、穹顶等元素。

建造过程与志愿者

工期:约 12–15 年(2011年动工,2023年正式开放)

参与者:约 12,500 名志愿者,累计投入 4.7 百万工时(100%自愿)



我今天想要分享的铭文(Inscription)其实是BAPS 建筑上的智慧基座(Wisdom Plinth)上镌刻的,而且不同于多数的传统寺庙,BAPS的铭文不仅仅数量多,而且东西融合,何有其独特性(也可能是因为我个人孤陋寡闻吧)。

寺庙主殿基础层(jagati)被称为“Wisdom Plinth”,刻有来自印度经典与全球思想领袖的格言,包括:

印度《吠陀》《薄伽梵歌》等经典;

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

孔子(Confucius);

苏格拉底(Socrates)、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摩诃·林·金等(Pittsburgh Rabbi’s note)

我个人整理了一共14个铭文



原文内容:

May there be peace

in the heavens, in space, on earth, in the waters, herbs, vegetation,

and throughout nature.

May there be peace through Brahman.

May there be peace,

peace, and peace everywhere.

— Yajur Veda (36.17)

出处:

来自《耶柔吠陀》(Yajur Veda)第36章第17节,是吠陀文献中的重要和平祷文(Shanti Mantra)。

释义与解读:

这段祷文体现了印度教中“宇宙和平”概念(Shanti):

和平无处不在:在天界、空间、大地、水域、草药、植物及自然万物中都应存在和平。

和平通过梵(Brahman)实现:梵是宇宙的根本本体,和平的源泉。

三重和平(Shanti, Shanti, Shanti):传统祷文中三次重复“和平”代表:

对于个人内在的和平(身体、心灵、灵魂);

对于人与自然环境的和平;

对于来自天灾、人祸、超自然力量的和平。

精神内涵:

强调人与宇宙之间的整体和谐,是印度教生态智慧的体现。尤其强调自然界的神圣性和保护义务。



原文内容:

I have delivered this discourse having

heard and extracted the essence of the Vedas and all other words on this Earth pertaining to liberation.

It is the essence of all essences. For all those treading the path of liberation, this discourse is like a lifeline.

— Bhagwan Swaminarayan

Vachanamrut, 13 February 1823, India

出处与背景:

出自《Vachanamrut》(意思为“甘露话语”),这是Swaminarayan教派的核心经典之一。

由Bhagwan Swaminarayan在19世纪传讲,他是Swaminarayan信仰体系的创立者。

释义与解读:

这段话表达了Swaminarayan对吠陀智慧的继承和简化,他自称将一切经文中关于**解脱(moksha)**的精华提炼而出。

称这番话是“本质中的本质”,比喻它如同追求灵性解放者的“生命线”。

精神内涵:

强调实践重于知识,是一种简明却深刻的信仰道路。

提倡人人可达解脱之道,只要专注修持教义。



原文内容:
 
May our ears hear
only that which is auspicious.
May our eyes see only that which is good.
May we offer our life,
as given by God,
in the service of God.
— Yajur Veda (25.21)
 
出处:
 
来自《耶柔吠陀》25章第21节,又是一段著名的Shanti祷文。
 
释义与解读:
 
是一种修行者的心灵祈愿,强调感官的“纯净使用”:
 
耳听吉祥之音(摒弃谣言与恶言);
眼观善象(避开邪恶或负面内容);
身心奉献于神(Karma Yoga:通过行动服务神灵)。
 
精神内涵:
 
这是身心灵三位一体的修行指导:
 
感官清净;
心灵向善;
人生归于神圣使命。
 
这三幅铭文共同构成了印度教哲学核心价值的缩影:
 
主题 内容 对应经典
宇宙和平 自然与神性和谐共生 Yajur Veda 36.17
精神解脱 实践智慧,走向moksha(解脱) Vachanamrut, Swaminarayan
感官净化 修身、齐家、事神 Yajur Veda 25.21
 
这些铭文的雕刻艺术、黄金人物造像、以及周围细腻的石刻也体现了BAPS神庙建筑美学的最高水准,融合了精神、哲理与艺术。


铭文内容:

"Let noble thoughts come to us from all directions.

May learned persons endowed with divine virtues forever come to our homes to give us knowledge.

Rig Veda (1.89.1)"

分析和解释:

这铭文引用自印度教最古老的圣典之一《梨俱吠陀》(Rig Veda)的第1部第89首第1节。它表达了一种开放和求知的精神:

“让高尚的思想从四面八方来到我们这里。” 这句话强调了开放的心态,鼓励人们从任何来源吸收积极和有益的思想、理念。

“愿具备神圣美德的博学之人永远来到我们家中,给予我们知识。” 这句话表达了对知识和智慧的渴望,以及对那些有能力传授知识和美德的人的尊重和欢迎。它也暗示了知识的传承和学习的重要性。



铭文内容:

"Make a career of humanity.

Commit yourself to the noble struggle for equal rights.

You will make

a better person of yourself,

a greater nation of your country,

and a finer world to live in.

Martin Luther King Jr."

分析和解释:

这铭文是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的引言。马丁·路德·金是美国民权运动的著名领袖,他的话语充满了对社会正义和人类进步的呼吁:

“以人道为事业。” 这句话鼓励人们将服务人类、促进人类福祉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或职业。

“致力于为争取平等权利而进行的崇高斗争。” 这强调了为实现平等和公正而努力的重要性,尤其是那些被边缘化或受压迫群体的权利。

“你将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一个更伟大的国家,和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这句话指出了个人为社会正义付出努力所带来的三重积极影响:个人的成长和完善、国家的繁荣和进步、以及一个更和谐美好的全球环境。



铭文内容:

"May our ears hear

only that which is

auspicious.

May our eyes see only

that which is good.

May we offer our life,

as given by God,

in the service of God.

Yajur Veda (25.21)"

分析和解释:

这铭文引用自《夜柔吠陀》(Yajur Veda)的第25部第21节。它表达了一种纯粹的感知和奉献精神:

“愿我们的耳朵只听闻吉祥之事。” 这句话强调了选择性地接受信息,只关注那些积极的、有益的、带来好运和福祉的声音。

“愿我们的眼睛只看见美好之事。” 同样地,这强调了用积极的视角看待世界,只关注那些美好的、善良的、令人愉悦的事物。

“愿我们将生命,如上帝所赐,奉献给上帝的服务。” 这句话体现了奉献和服务的精神。它暗示了生命是神圣的礼物,而将其用于服务神明(或更广义地,服务于更高的善和人类)是其最终的目的和意义。

这三块铭文都传递了深刻的哲学和道德信息。第一块和第三块铭文来自古老的印度教经典,强调了开放求知、接受智慧、以及纯粹感知和奉献的精神。第二块铭文来自现代的民权领袖,呼吁人们投身于人道事业和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并指出这将带来个人、国家和世界的积极改变。

这些铭文共同营造了一种崇高、积极和充满启迪的氛围,鼓励人们追求知识、美德、社会正义和奉献精神。



铭文内容:

"I leave you,

hoping that the lamp of liberty

will burn in your bosoms until

there shall no longer be

a doub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free and equal.

Abraham Lincoln"

分析和解释:

这铭文是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的引言。林肯在美国内战期间领导国家,为废除奴隶制和维护联邦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句引言体现了他对自由和平等的坚定信念:

“我留下,希望自由之灯将永远在你心中燃烧,直到所有人生而自由平等不再有任何疑虑。” 这句话表达了林肯对后世的殷切期望。他希望“自由之灯”——即对自由和民主的信念——能永远在人们心中熊熊燃烧,直到“所有人生而自由平等”这一真理成为毋庸置疑的普遍共识。这呼应了美国《独立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的理念。铭文强调了为实现真正平等而持续奋斗的必要性。



铭文内容:

"Everyone who is seriously involved

in the pursuit of science becomes

convinced that a Spirit is manifest

in the laws of the universe —

a Spirit vastly superior to that of man.

and one in the face of which we with

our modest powers must feel humble.

Albert Einstein"

分析和解释:

这铭文是著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引言。爱因斯坦以其相对论而闻名,他对科学、哲学和宗教都有深入的思考。这句引言揭示了他对宇宙奥秘的敬畏以及对超越人类智慧的“精神”的理解:

“每一个认真投身于科学追求的人,都会确信在宇宙法则中显现出一种精神——一种远远超越人类的精神。面对这种精神,我们凭借微薄的力量必须感到谦卑。” 爱因斯坦在这里表达了科学与某种超越性力量之间的联系。他认为,深入研究科学和宇宙法则,会让人认识到存在一种比人类更宏伟、更深刻的“精神”或“秩序”。这种认识促使科学家(以及所有人)保持谦逊,承认人类知识和能力的有限性,从而对宇宙的浩瀚和奥秘保持敬畏之心。这并非指传统意义上的有神论,而是对宇宙内在秩序和逻辑的深刻洞察与敬意。



铭文内容:

"O God!

Lead us from

untruth to truth,

darkness to light,

death to eternal life.

Brihadaranyaka Upanishad (1.3.28)"

分析和解释:

这铭文引用自《广林奥义书》(Brihadaranyaka Upanishad)的第1章第3节第28句,是印度教吠陀文献中著名的和平祈祷文之一。它表达了对真理、光明和永恒生命的强烈渴望:

“哦,神啊!引领我们从不真到真,从黑暗到光明,从死亡到永恒的生命。” 这句祈祷文是印度哲学和精神追求的核心体现。它表达了人类从无知走向智慧、从绝望走向希望、从短暂有限的生命走向永恒存在的普遍愿望:

“从不真到真 (Asato Ma Sadgamaya)”: 指的是从虚假、幻象或无知走向真理和现实。

“从黑暗到光明 (Tamaso Ma Jyotirgamaya)”: 指的是从无知、绝望或负面情绪走向知识、希望和启迪。

“从死亡到永恒的生命 (Mrityor Ma Amritam Gamaya)”: 指的是超越生死的局限,达到不朽或解脱的境界。

这句祈祷文强调了精神上的进步和解脱,寻求一种超越物质世界限制的更高存在。

这三块铭文分别代表了不同文化和思想传统中的深刻洞察:

林肯的引言强调了政治和社会平等的重要性,以及为之奋斗的决心。

爱因斯坦的引言揭示了科学探索与宇宙奥秘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超越人类智慧的敬畏。

《奥义书》的祈祷文则表达了精神上的求索,渴望从无知、黑暗和死亡中解脱,走向真理、光明和永恒。

它们共同展示了人类对真理、自由、智慧和超越的普遍追求。



铭文内容:

"A person absorbed

in devotion to God

swims blissfully in an

ocean of nectar.

For such a person,

of what use is water

in the small ditches of

material pleasures?

Shri Vyasji

Shrimad Bhagavatam (6.12.22)"

分析和解释:

这铭文引用自《圣典博伽瓦谭》(Shrimad Bhagavatam)的第6篇第12章第22节,是印度教重要的经典之一。它强调了对神的虔诚奉献所带来的至高喜乐,以及这种喜乐与世俗享乐的对比:

“一个全心投入对神的奉献之人,会在甘露的海洋中幸福地遨游。” 这句话描绘了通过对神的虔诚和专注,个体能够体验到无与伦比的喜悦和满足感,这种喜悦就像在无边无际的甘露之海中畅游一样,带来极乐的体验。

“对于这样的人,物质享乐小水沟里的水又有什么用呢?” 这句话通过对比,指出一旦体验到神圣奉献带来的巨大喜悦,世俗的、物质的享乐便显得微不足道,如同小水沟中的水与甘露海洋的差距。它教导人们,真正的满足和幸福不在于追求物质财富和感官享乐,而在于与神性的连接。



铭文内容:

"During floods, large trees that

stand erect are often washed away,

while short grass remains in its place

because of its flexibility. Similarly,

in the floods of life, the inflexible and

egotistical are swept away,

while the flexible and humble endure.

Shri Yogiji Maharaj"

分析和解释:

这铭文是瑜伽吉·马哈拉吉(Yogiji Maharaj)的教诲,他是一位著名的印度教精神导师。这句格言通过自然现象,阐述了柔韧和谦逊在面对人生挑战时的重要性:

“洪水来袭时,高大的树木常被冲走,而矮小的青草却因其柔韧性而得以留下。同样地,在人生的洪流中,那些僵硬固执和自负的人会被冲走,而柔韧谦逊的人却能经受住考验。” 这句话以生动的比喻,揭示了生存和适应的智慧。高大的树木象征着那些固执己见、自负自大的人,他们缺乏变通,在逆境中容易被击垮。而矮小的青草则象征着那些灵活、谦卑、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人,他们懂得顺应,因而能够克服困难并持续存在。这强调了在生活中保持灵活性、适应性和谦逊的重要性。



铭文内容:

"In the joy of others lies our own.

In the progress of others rests our own.

In the good of others abides our own.

Know this to be the key to

peace and happiness.

Pramukh Swami Maharaj

(Inspire, Swaminarayan Akshardham)"

分析和解释:

这铭文是普拉穆克·斯瓦米·马哈拉吉(Pramukh Swami Maharaj)的教诲,他是斯瓦米纳拉扬教派的精神领袖。这句格言揭示了利他主义与个人幸福之间的深刻联系:

“他人的喜悦里有我们自己的喜悦。他人的进步里有我们自己的进步。他人的福祉里有我们自己的福祉。要知道,这是和平与幸福的关键。” 这句话强调了同理心和利他主义的价值。它教导我们,个人的幸福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他人的福祉息息相关。当我们为他人的快乐、进步和利益而努力时,我们自己也会从中获得满足、平静和幸福。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实现社会和谐与个人内心平静的基石。



铭文内容:

"Be empty of worrying.

Think of who created thought!

Why do you stay in prison

when the door is wide-open?

Move outside the tangle of fear-thinking.

Live in silence. Flow down and down

in always widening rings of being.

Jalāl al-Dīn Muhammad Rūmī"

分析和解释:

这铭文是波斯著名苏菲派诗人、神学家贾拉勒丁·穆罕默德·鲁米(Jalāl al-Dīn Muhammad Rūmī)的诗句。鲁米以其富有哲理和灵性的诗歌而闻名,他的作品常常探讨爱、神性、存在和超越:

“不要忧虑。想想谁创造了思想!当门大开时,你为何还留在牢狱中?走出恐惧思维的缠结。活在寂静中。向下流动,再向下流动,在不断扩大的存在之环中。” 这段诗句充满了深刻的哲学和精神指引。

“不要忧虑。想想谁创造了思想!” 这句话挑战了我们对忧虑的执着,暗示思想本身有其源头,并非我们所能完全控制。它鼓励我们超越小我,从更高的角度审视思想。

“当门大开时,你为何还留在牢狱中?” 这生动地比喻了我们常常被自己的恐惧和限制性思维所束缚,尽管解脱的大门始终敞开。它呼唤人们打破内心的牢笼。

“走出恐惧思维的缠结。” 这直接指出了恐惧是束缚我们的主要障碍,鼓励我们摆脱它的纠缠。

“活在寂静中。向下流动,再向下流动,在不断扩大的存在之环中。” “活在寂静中”指内心的平静和冥想状态,摆脱外部世界的喧嚣和内在的杂念。“向下流动,再向下流动”可能指深入自我,探索更深层次的意识,放下表面的自我。“不断扩大的存在之环”则描绘了一种精神上的扩展和觉醒,超越个体局限,融入更广阔的宇宙。

这五块铭文涵盖了广泛的哲学和精神主题,包括:

虔诚与奉献: 强调对神的奉献所带来的超越世俗的喜悦。

柔韧与谦逊: 面对人生挑战时,适应性和谦逊的重要性。

道德完善: 追求个人品德的提升是获得幸福的关键。

利他主义: 个人幸福与他人福祉的紧密联系。

精神解脱: 摆脱忧虑和恐惧,通过内在的平静和自我探索实现精神的扩展。

这些铭文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而深刻的智慧集合,鼓励人们在不同层面(精神、道德、社会和个人)上追求更高尚、更充实的生活。

我理解的BAPS的这些铭文金句的象征性意义

多元包容,跨信仰共鸣

将犹太教、基督教、儒家、古希腊哲学和现代物理学之言并列,强调 Akshardham 是一个欢迎所有人,共享智慧与慈悲之地。

智慧与道德并重的精神教育空间

通过这些语句提醒来访者:精神宁静来自自我觉悟与对他者的关怀。

静谧沉思的文化氛围构建

金句不仅是视觉装饰,而是设计刻意安排,促使访客在参观过程中“驻足思考”,在平静空间中与这些经典进行内心对话。

无私奉献与服务理念融合

印度教传统强调 seva(无偿服务)与 dharma(正道行为)。将金句置于基座,意味着“一切建造皆为服务社会与传播智慧”。这与寺庙志愿者精神高度一致。

BAPS Swaminarayan Akshardham 的 Wisdom Plinth 是一次跨文化、跨宗教的智慧融合。它通过不同文化背景思想家的金句,传递出寺庙追求的核心价值:

团结与包容(“整体大于部分”);

同理之爱(“爱人如己”);

自我反省与道德自觉(哲人箴言);

无私服务与正道行为(印度教传统)。

这些金句不仅装点建筑,更引导访者在宏伟石刻面前静思、共鸣、内省,形成一种超越宗教的“无人排斥的普世精神空间”。

而我每每看到世界各地的各种战争,尤其是宗教矛盾引起的冲突,我都不免会想到BAPS的这些铭文,那些包容了东方和西方,印度教和儒教,传统和现代的金句,那些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也许才是超越简单的民族,种族,更加是超越国家和肤色的人类终极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