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陆,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可谓天之骄子,升学率只占应届高中毕业生的百分之三、四。其时大学不收学费,住宿全免。除此之外,学校还根据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分等级给予补助,称为助学金。最高等级的助学金除了一日三餐,还有节余添置衣物等日用品。可以说,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需要家里的任何资助,便可完成学业。
记得助学金一共六档。入学之初,同学们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和计算公式,私下讨论助学金的等级分类,自我评估可得第四档。一个星期后公布结果,仅得第五档也即倒数第二档。心中甚是不服,为了减轻父母负担,更为了公平起见,壮胆去找班主任。待我陈述完毕,班主任霎那间的眼神和表情足以显示认可我的诉求,但那种表情迅即消失,眼神飘向别处,手里无意识地随意翻阅着一本书。随后便反复强调:「班里助学金的总金额是固定的,给你升档,就必须给另一个同学降档。现在既已宣布,不好再做更改。」
然后给我两种选择:第一直接去找同学私下商量;第二等到二年级时再做调整。被班主任将了一军,我怎么可能选择第一种,这不是从别人口袋里直接掏钱吗?何况这也不应该是同学间私下解决的事情。窝了一肚子气,只能寄希望于第二年重新评估、调整。
班主任轻描淡写把我打发走,没有为自己的失职、失察承担任何责任,或许心里还会沾沾自喜,几句话就解决了问题。于他而言,实属鸡毛蒜皮之小事。可对于一个十几岁刚刚离开父母的女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初次离家,生活自理能力差,丢三落四,学校饭菜难以下咽,助学金遭遇不公正待遇,第一次独自面对诸多困境,原本充满希望的大学生活瞬间给了一个下马威。
无力反抗,只能默默忍受,每天在日记里宣泄不满、愤懑情绪。记得第一年寒假,回家给爸妈念日记,日记中多次控诉班主任。爸爸听后安慰我,说过去了就过去了,多大点事啊!等明年调整就好了。
二年级一开学,我再去找班主任。班主任两眼茫然,似乎早已忘记去年的承诺,一推六二五,不认账了。最后干脆说:「当初就定好了,不会更改。」甚至还说:「你父母都工作,咱们班里很多农村来的同学。」班主任反手为云,转瞬之间把我放到农村贫困同学的对立面。我气急,反驳对此并无任何意见,只是觉得按条件不应该倒数第二档。班主任最后大手一挥,不耐烦地说:「就这样了,现在调谁都不好。」
多年以后,依旧记得从班主任家里出来,八月的太阳晒得晃眼,眼泪吧啦吧啦往下掉。第一次领教了有权利的人可以犯错,但无需纠错,也不必承担后果。所有的后果只能由毫无反抗能力的人来承担。
什么是权力,这就是权力。对于权力的理解根本无须什么理论阐述,艰涩解释,一件事情就足以让一个初涉人世的女孩子彻底理解权力的精髓。权力就是有无数的理由掩饰、推诿责任,甚至转嫁责任,以至于可以冠冕堂皇、义正词严,让没有权力和错误的人自惭形秽产生错觉,最后谁对谁错模糊不清,甚至黑白颠倒。
有权者喜欢站在宏观立场做宏大叙事,无权者在他们眼里卑微如蝼蚁,又或许只是随即抽查的统计数字。无权者仅为自己的一日三餐计较奔波,那些统计数字的轻微之差,却足以影响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况。
多年过去,我甚至不记得第五档和第六档之间到底相差多少钱,只是对于班主任的不公和狡辩深恶痛绝,尤其是其当初的表情、语气、眼神记忆犹新。其实后来有同学告诉我,某位同学的父亲提前和班主任打了招呼。班主任也算良心未泯,没有克扣家境贫困的农村同学,只好对我这种不上不下、无足轻重的人下手。
凡事皆有两面性,十几岁时的经历,使我在日后的为人处世里,学会了照顾弱小、聆听微声。记得前些年在教会的儿童主日学帮忙,特别关注那些不爱说话和告状的小孩。有些孩子性格强势,伶牙俐齿、喜欢告状;有些孩子胆小怯懦,笨口拙舌,一旦有纷争,只能躲在一边,怯怯的掉眼泪。每逢此时,我会把他们抱在怀里安慰,或许这就是同类相惜吧。
多年以后,当我终于写完这段往事,也终于放下了当年受伤的情结。我承认,我这个人记性不好,很多事情容易忘记,但是刻骨铭心的事情或者瞬间却很难忘却,也比较容易记仇。不去主动伤害他人,但是也不容易放下曾经所受的伤害。所以圣经中要我们原谅他人七个七十次,真的是难乎其难!
那天对先生说,我写了这篇文章,也终于不再记恨班主任了。虽然时间长了点,但是总归做到了。希望这是开始学习原谅的第一步。
(10242024发表于世界日报上下古今版)
前几天开放的玫瑰,在院子里美丽的几天,今晨剪下,可以在家里再美丽几天:)
助学金和我的大学班主任
杜鹃盛开 (2025-07-16 08:14:25) 评论 (16)在大陆,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可谓天之骄子,升学率只占应届高中毕业生的百分之三、四。其时大学不收学费,住宿全免。除此之外,学校还根据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分等级给予补助,称为助学金。最高等级的助学金除了一日三餐,还有节余添置衣物等日用品。可以说,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需要家里的任何资助,便可完成学业。
记得助学金一共六档。入学之初,同学们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和计算公式,私下讨论助学金的等级分类,自我评估可得第四档。一个星期后公布结果,仅得第五档也即倒数第二档。心中甚是不服,为了减轻父母负担,更为了公平起见,壮胆去找班主任。待我陈述完毕,班主任霎那间的眼神和表情足以显示认可我的诉求,但那种表情迅即消失,眼神飘向别处,手里无意识地随意翻阅着一本书。随后便反复强调:「班里助学金的总金额是固定的,给你升档,就必须给另一个同学降档。现在既已宣布,不好再做更改。」
然后给我两种选择:第一直接去找同学私下商量;第二等到二年级时再做调整。被班主任将了一军,我怎么可能选择第一种,这不是从别人口袋里直接掏钱吗?何况这也不应该是同学间私下解决的事情。窝了一肚子气,只能寄希望于第二年重新评估、调整。
班主任轻描淡写把我打发走,没有为自己的失职、失察承担任何责任,或许心里还会沾沾自喜,几句话就解决了问题。于他而言,实属鸡毛蒜皮之小事。可对于一个十几岁刚刚离开父母的女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初次离家,生活自理能力差,丢三落四,学校饭菜难以下咽,助学金遭遇不公正待遇,第一次独自面对诸多困境,原本充满希望的大学生活瞬间给了一个下马威。
无力反抗,只能默默忍受,每天在日记里宣泄不满、愤懑情绪。记得第一年寒假,回家给爸妈念日记,日记中多次控诉班主任。爸爸听后安慰我,说过去了就过去了,多大点事啊!等明年调整就好了。
二年级一开学,我再去找班主任。班主任两眼茫然,似乎早已忘记去年的承诺,一推六二五,不认账了。最后干脆说:「当初就定好了,不会更改。」甚至还说:「你父母都工作,咱们班里很多农村来的同学。」班主任反手为云,转瞬之间把我放到农村贫困同学的对立面。我气急,反驳对此并无任何意见,只是觉得按条件不应该倒数第二档。班主任最后大手一挥,不耐烦地说:「就这样了,现在调谁都不好。」
多年以后,依旧记得从班主任家里出来,八月的太阳晒得晃眼,眼泪吧啦吧啦往下掉。第一次领教了有权利的人可以犯错,但无需纠错,也不必承担后果。所有的后果只能由毫无反抗能力的人来承担。
什么是权力,这就是权力。对于权力的理解根本无须什么理论阐述,艰涩解释,一件事情就足以让一个初涉人世的女孩子彻底理解权力的精髓。权力就是有无数的理由掩饰、推诿责任,甚至转嫁责任,以至于可以冠冕堂皇、义正词严,让没有权力和错误的人自惭形秽产生错觉,最后谁对谁错模糊不清,甚至黑白颠倒。
有权者喜欢站在宏观立场做宏大叙事,无权者在他们眼里卑微如蝼蚁,又或许只是随即抽查的统计数字。无权者仅为自己的一日三餐计较奔波,那些统计数字的轻微之差,却足以影响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况。
多年过去,我甚至不记得第五档和第六档之间到底相差多少钱,只是对于班主任的不公和狡辩深恶痛绝,尤其是其当初的表情、语气、眼神记忆犹新。其实后来有同学告诉我,某位同学的父亲提前和班主任打了招呼。班主任也算良心未泯,没有克扣家境贫困的农村同学,只好对我这种不上不下、无足轻重的人下手。
凡事皆有两面性,十几岁时的经历,使我在日后的为人处世里,学会了照顾弱小、聆听微声。记得前些年在教会的儿童主日学帮忙,特别关注那些不爱说话和告状的小孩。有些孩子性格强势,伶牙俐齿、喜欢告状;有些孩子胆小怯懦,笨口拙舌,一旦有纷争,只能躲在一边,怯怯的掉眼泪。每逢此时,我会把他们抱在怀里安慰,或许这就是同类相惜吧。
多年以后,当我终于写完这段往事,也终于放下了当年受伤的情结。我承认,我这个人记性不好,很多事情容易忘记,但是刻骨铭心的事情或者瞬间却很难忘却,也比较容易记仇。不去主动伤害他人,但是也不容易放下曾经所受的伤害。所以圣经中要我们原谅他人七个七十次,真的是难乎其难!
那天对先生说,我写了这篇文章,也终于不再记恨班主任了。虽然时间长了点,但是总归做到了。希望这是开始学习原谅的第一步。
(10242024发表于世界日报上下古今版)
前几天开放的玫瑰,在院子里美丽的几天,今晨剪下,可以在家里再美丽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