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摩洛哥,最想去的是撒哈拉沙漠,骑骆驼住帐篷更是必须的内容。
撒哈拉沙漠,在想象中,是没有尽头的沙浪沙丘。其实,这片西起大西洋、东至红海,覆盖了北非大部分土地的沙漠,多为沙石混杂的戈壁荒原,真正连绵起伏的大沙丘群并不多,摩洛哥境内有两处,一是Merzouga附近的Erg Chebbi,另一处在Zagora 一线的Erg Chigaga。Merzouga附近的Erg Chebbi沙丘更深远壮美,交通也更便利。Zagora 的Erg Chigaga更原始更纯粹,但沙海沙丘不及Erg Chebbi的壮观。没有犹豫,直接选择经Merzouga去Erg Chebbi。
很想租个车深入沙漠静静地欣赏孤烟落日的壮丽,但初次去北非,一切以安全保险为上,参考多方信息,还是以包车或参团为宜。因Viator平台隶属于tripadviser,让我觉得心安,文学城也有参加过此团的网友,于是很快就确定了经tripadviser.com/viator报名的三天两夜沙漠团,包两晚住宿和早晚饭。我订了豪华帐篷。 为了不走回头路,选择了马拉喀什出发—撒哈拉沙漠—菲斯这一行程。 Viator沟通很快,半小时后转来local manager的信和详细安排。从信中得知和tripadviser/Viator合作的是Morocco Global Adventures旅行社。
到马拉喀什后,发现满街都是各旅行社的代理,热推的就是撒哈拉沙漠,行程都一样,价钱却比我们的便宜很多。
三天行程如下:
第一天:马拉喀什出发,穿过阿特拉斯山脉Tizi-n-Tichka Atlas pass, 参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遗的 Ait Ben Haddou 传统柏柏尔人村庄和瓦尔扎扎特Ouarzazate附近的废墟和电影博物馆。
晚上住宿位于Rose Valley 的酒店。
第二天:游Todra托德拉峡谷,参观峡谷绿洲和柏柏尔人村庄,下午到达Merzouga。骑骆驼进入沙漠,看沙漠日落,篝火晚会。
夜宿沙漠帐篷。
第三天:看沙漠日出,骑骆驼出沙漠。坐车至菲斯,车送至各自在菲斯的酒店。

沙漠游第一天——千堡之路 Road of the 1000 kasbahs:
旅行社来接我们的时间是早上7:30。 摩洛哥庭院酒店早餐时间通常在八点以后,提前一天,告诉酒店小哥我们第二天不吃早饭了,他立即说,我早上6:30给你们开早饭,万一来不及,给你们打包带走。
早上六点多,他把早餐整整齐齐给我们摆好,一道道上,一点不马虎。摩洛哥庭院酒店服务细致热情周到,实实在在地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亲切感。
因我们住的RIAD地处深巷,车开不进去,旅行社提前两个月就通知让我们到离住处步行5分钟的Dar Moha Restaurant前等候,出发前一天又再一次来电提醒。Dar Moha是古城内一颇有规格和名气的高档餐馆,工作人员面带矜持,身着考究的长袍。 早上七点多它还没开门,但门前已是车水马龙。这里是各旅行社出游的集汇点之一,几十个游客在等各旅行社认领。 有“马拉喀什一日游”的、有去周边各景区的,最多的是去撒哈拉沙漠。我们酒店的小哥特地跑过来,看看我们是否在指定的地方等车,真感谢他的关心和细心。
我们的车来了,导游是个高大的汉子,大概有一米九,面色黧黑。 他没看我们的预订单,只核对了姓名,就说,没错,请上车。
又开了几处集合点,接了其他团友。这是一辆中巴,一共14个游客。
车一启动,导游便开始了例行工作,先自我介绍,柏柏尔人,做导游工作十来年了,母语是阿拉伯语和柏柏尔语,另外会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没听到他讲法语,但英语讲得相当好,西班牙语更好,母语水平。车上有个德国姑娘,他也能用德语简单几句。 一路上他用英语和西班牙语介绍沿途景色,穿插点小笑话,诙谐幽默,很会制造气氛。
我们团14人,像个小联合国:一对波兰小情侣在葡萄牙工作生活,波黑小伙子在瑞典做医务工作,罗马尼亚中年女士在加拿大大学任教,德国姑娘在法国读书,中国年轻姑娘在德国做护士,带母亲来旅游,还有我和LG这对中国老头老太在美国生活,我们年纪最大。只有几个西班牙姑娘小伙子老老实实在自己的国家工作生活。波兰小情侣总结说,咱们就是世界现状,全是迁徙游牧人。
波兰小情侣最爱说话,虽然英文口音重,但还流畅,他们为寻找更安宁的生活离开波兰,葡萄牙生活环境好费用低廉很适合他们初创自我的标准。导游不在时坦言不喜欢摩洛哥,街巷乱哄哄,出售的杂品徒乱耳目,除了便宜乏善可陈…。
加拿大的罗马尼亚女士最沉默,几乎不说话,但第二天却以一大壮举解脱了我们全体。
在德国工作的中国姑娘相貌甜美,是个孝顺女儿,最大的心愿是带妈妈看遍世界。
西班牙姑娘小伙子们最快活,满车都是他们的笑声,导游不断和他们开玩笑,其中一个姑娘叫Maria,长得很美,车每次停下休息,导游便哼起西班牙民歌“Maria,Maria,mi amor…”(玛丽亚,我的爱人),Maria的男朋友很快活地回应导游。另一个西班牙小伙子,才二十出头,身姿挺拔,高大英俊,五官深邃犹如雕塑大卫,在人群中十分抢眼。他叫阿隆索,但导游坚持叫他阿方索。 LG问为什么,我说阿方索这个名字在西班牙有浓厚的世袭贵族和皇室色彩。它最早的词意为“高贵”和“随时准备战斗”,历史上许多西班牙君主和贵族都用过这个名字。
大概因为要骑一个多小时的骆驼进沙漠并住一夜沙漠帐篷,我们这个团是多年轻人,只有我和 LG是团里的高龄老人。
渐渐驶离了喧闹的市区,窗外是土黄色干涸的土地,偶尔有些枯草在晨风中摇曳。平原快速褪去,丘陵起伏,远山扑来,进入了High Atlas 山区。


红粉色的地貌,很像犹他、亚利桑那州一带

干涸中终于出现了河流,有水就有人烟,沿河是一些村落,有棕榈树和点点农作物。

Ounila 河河滩几乎深红色,周围的山丘也是红色的。

车停在桥边,过桥就是列为世遗的 Ait Ben Haddou 柏柏尔人村庄,山丘上有一古堡废墟。


这里是多部电影的外景地,比较著名的有《阿拉伯的劳伦斯》、《角斗士》和《通天塔》。



这里的房屋,居住同时也可作为防御工事,材料是土坯和稻草,称为Kasbahs。这是保存的最好的柏柏尔风格Kasbahs。


每到一个景点,就有一个身穿民族服装的当地地陪来导游讲解,跟车的大高个导游就休息了。这是给我们团讲柏柏尔人历史的地陪。

他分别用英语和西班牙语讲述柏柏尔人在这片干涸但美丽的土地上的艰辛和生生不息,语气时而激越时而富于哲学家的叹息。最后,他问,为什么这里的土地颜色特别红? 答案因为太显而易见大家反而不知是否应该回答,“因为生命”,这位柏柏尔讲解员自问自答,掷地有声给出了最最诗意的定义。 他的英语口音很重,但西班牙语近似母语。 西班牙和摩洛哥争战并存相斥相容了近千年,互相留下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并不仅仅在建筑上。
站在古堡丘上四望,干涸的山峦起伏。这一带水的盐分含量极高,人们生存下来非常不易。

“千堡之路” Road of the 1000 kasbahs
从瓦尔扎扎特Ouarzazate继续向前,因为山谷中散落着不少曾用作要塞的kasbahs,也被称为“千堡之路” Road of the 1000 kasbahs。 Kasbahs虽然有时会被译作“堡”或“要塞”,在柏柏尔历史上也被用作防御工事,但和传统理解上的“堡”不一样。摩洛哥北方,因为更受穆斯林尤其是西班牙文化的影响,Kasbahs是石头等坚固材料建成,更有传统要塞城堡固若金汤的气势;而摩洛哥南方这些柏柏尔人地区,“堡”是土坯搭就,虽然也建在战略要地且有瞭望口等武力设施,但建筑材料和规模气势上差了很多。 此对,柏柏尔人的解释是,他们是最热爱和平的民族,先人建这些“堡”没有保留或扩建的意图。所以“千堡之路”一路远远望去,确实不断有土坯废墟,和戈壁荒野融为一体,但却不像坚石废堡那样令人有万物敌不过时间的沧桑感。


每个“堡”的附近都会有散落的村庄,甚至小小的绿洲。
车停在一个占地面积不小专门做游客生意的餐馆前,来往撒哈拉沙漠的旅游车都在这里停下打尖。三天的沙漠游包早晚饭,午饭自理。 说是自理,其实都是被导游带到一个餐馆,游客没有选择。 一排排的长餐桌,大食堂的感觉。 菜单都是套餐,价格比马拉喀什略贵,味道尚可,至少塔吉锅比马拉喀什的好吃,也许我们在马拉喀什没找对餐馆。
午餐后继续“千堡之路”,偶尔有棵孤零零的小树和点点绿意,说是进入了Rose Valley地区。顾名思义,这一带应有玫瑰园。 导游说不但有玫瑰园还有棕榈地。不过目力所及,还是没有花朵的土红色山峦。
车在一大房子前停下,销售玫瑰精露和阿甘油产品,专做游客生意,是参团旅游车的必停点。
有人表演阿甘油的制作。

在这里,终于第一次有了和当地妇女说话的机会,销售员都是女的。在摩洛哥的十来天,主动凑上来说话的都是男的,忽悠你买东西、毛遂自荐给带路、不由分说表演杂耍…。古城里的妇女,只要一看向她们,立即把头转开,绝不给你开口的机会。 这销售中心的女士则不然,非常健谈,只要目光一对上,立即过来,把顾客往大瓶装的阿甘油柜台领。 架不住人家的热情,我买了一瓶,后来发现比菲斯的贵多了。
阿甘坚果被柏柏尔人称为“生命之树”,其多种健康益处也被广为宣传。这种树仅生长在摩洛哥西南部的苏斯平原Souss Plain,“千堡之路”一带并不生长。但这里是旅游热线,广设售点也在情理之中。
沿途经过的村镇,一律土红色,建筑也一模一样。 再小的村落,也有宣礼塔。沿途的小镇和村庄都是粉红色外墙的房屋,质量好些的里面有砖,外面抹泥,刷粉色。 差的就是土坯房,刷粉色。

晚上住Rose Valley的一个小城,也是一城粉红色建筑。

我们因为订的豪华帐篷,旅馆的房间也给了最好的,非常宽敞,带有面向东方的大阳台,晚上脚下万家灯火,清晨打开窗帘就可以看到日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