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小说“长安的荔枝”有感

有空就写点,没有目的,就是想写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 杜牧

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将岭南的鲜荔枝运至两千五百里之外的长安,一千年前的中国人是如何做到这件事的?除了成片被毁的荔枝园、跑死的马匹、累死的骑手、难以为继的驿所、饿殍遍地的四野,还有多少未留青史岌岌无名小吏的殚精竭虑,才能让这看似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杜牧流传至今的两句诗词背后究竟发生着怎样的故事?听马伯庸来为各位看官娓娓道来。

“长安的荔枝”讲述了天宝十四年二月初三至六月初一发生的事情,时间跨度为四个月。

刚刚在长安贷款买了房的九品小官李善德只因为请了半天假,就被上司和同僚层层甩锅,莫名当了个“荔枝使”,要从两千多里外的岭南转运鲜荔枝到长安为贵妃贺诞。这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李善德相当于被判了个死刑,缓期四个月执行。可小人物李善德偏偏就有个不服输的心,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  -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李善德就这样上路了,决心从不可能中找寻一丝可能的机会。

没有银两、没有人手、处处碰壁,遭遇冷眼、算计、暗杀和各种预期的偏离,这之间的困难不可谓不深重。李善德两次深入岭南、三次实操演练、四次实地转运,一次次地优化线路、极限降低转运时间、分毫必争地提高荔枝保鲜时间。。。

最终,从岭南出发的浩浩荡荡的马匹几乎全部折损在驿路上,六月初一贵妃诞辰之日,只有孤独的一骑朝着长安城东侧的春明门疾驰而去,一骑、两坛,硕果仅存。

如果你认为这仅仅是一个古人转运荔枝的故事,那你就错了。此文涵盖官场、权谋、人性、算计,不一而足。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读者应有不同的见地。

以下是一些金句:

一 关于规则:“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

这是在最后决定成败的转运之前,李善德回到长安请求银两支援时,宰相杨国忠对他说的一句话。这让他这个九品小吏绕过层层衙署,获得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直接支配权。

规则是强者制定、用来约束弱者的武器。弱者只有两个选择:变强,成为规则的制定者;随波逐流,夹缝中求生存。这大概是人们对于权力趋之若鹜的缘由之一吧。

二 关于成功:“我原以为,把荔枝平安送到京城,从此仕途无量,应该会很开心。可我跑完这一路下来,却发现越接近成功,我的朋友就越少,内心就越愧疚。”

大多数的人都沉在底部,金字塔的顶端人最少。越往上,你会越孤独,因为竞争本身就是零和博弈,你需要踩着竞争者的肩头向上爬。如果承受不了孤独,你索性就安于平淡。

三 关于实力:“必须证明,自己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才不会在这个大盘里被挤出局。”

“比天气更热情的,是经略府的态度。”

广州经略府对李善德的三种态度:1 无权无势时:上来就踹一脚,不理不睬,像叫花子一样打发掉;2 做出一些成绩时:生怕李善德事成显得他们不作为,实施暗杀;3 获得宰相特许银牌时:巴结,对待李善德的“敌人”比李善德还狠(追杀胡商苏谅),对待李善德的“朋友”比李善德还亲(为林邑奴立碑)。

所以,做事情要么不做,要么做绝,掀桌子之前,要看自己有没有掀桌子的实力;做人要么拥有绝对实力,要么装傻当小透明,处于中间状态最难过,但我们大多数人都在中间状态挣扎。

四 关于信仰:“他这个人哪,笨拙、胆小、窝囊,可一定会豁出命去守护他所珍视的东西。”

这是李善德的妻子对他的评价。李善德完成荔枝转运之后本可以加官进爵,他却因不希望朝廷继续这种劳民伤财的事冒死进谏,最后落得个流放的结局。

人这一辈子总有一件事是竭尽全力要去做的,总有一个人是要拼死保护的。这是凌驾于生命之上的信仰。信仰,总要有一个的。

五 关于坚持:“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这就是这么多人爱看“长安的荔枝”的原因,因为我们总能从书中获得一些启发。

据说改编的影视剧明年即将上映,很期待。

花似鹿葱 发表评论于
喜欢马伯庸还有他小说改编的电视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