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裔美国人集中营系列7——拘留和集中营设施

举头望星空,
问心求义仁。
此间有真意,
幸愧共凡尘。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公共工程署 (WPA) 在初期集中营的建设和人员配备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从 1942 年 3 月到 11 月底,该机构在遣送和监禁方面花费了 447 万美元,甚至超过了陆军在此期间为此投入的资金。WPA 在营地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设立了瞭望塔和铁丝网围栏。[109]

(校注:该机构是罗斯福新政时期设立的以工代赈机构,为了促进大萧条期间失业工人的就业) 

政府运营着几种不同类型的集中营,用于关押日裔美国人。最著名的设施是由军方管理的战时民用管制管理局 (WCCA) 集结中心和民间管理的战争安置局 (WRA)设立的。WRA 的许多员工此前曾在遣送和建设初期为 WPA 工作过。[109] WRA的安置中心(Relocation Center)通常(但非正式地)被称为“拘留营(internment camps) ”。学者们敦促放弃这种委婉说法,而将其称为集中营,并将被关押者称为“被监禁者(incarcerated)”。[110]使用“集中营”标签的另一个理由是,罗斯福总统本人也曾使用过该术语,包括在1944年11月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111]

(各类拘禁设施与集中营分布。图片来源:日裔美国人英文主题维基百科页面)

(校注:Relocation Centers”是美国政府在二战期间的官方用语,听起来温和、行政化,仿佛只是对日裔美国人的“临时安置”,实际上掩盖了强制迁移、种族歧视和系统性剥夺自由的本质。

相比之下,“internment camps”(拘留营)虽然语气稍强,但从国际法角度来看,internment 通常指在战争时期对敌国侨民(enemy aliens)的拘押。而二战期间被关押的大多数日裔美国人实际上是美国公民(主要是出生在美国的二代移民),因此使用 internment 一词也被认为具有误导性,弱化了政府对公民实施大规模侵犯宪法权利的行为。

尽管“concentration camp”(集中营)在二战之后多被联想到纳粹的死亡营,但这个术语在历史上的使用远早于纳粹德国。它原本指的是将特定族群集中关押、限制人身自由、未经审判的设施。例如19世纪末,西班牙在镇压古巴独立运动时首次系统使用了这一做法。紧接着,英国在第二次布尔战争中于南非设立集中营,对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平民进行大规模关押与管理,导致大量非战斗人员死亡。美国自身历史上也曾在对待原住民政策中使用类似方式。纳粹德国是在此基础上将集中营极端化为种族灭绝的工具。

在美国,日裔公民被强行带离家园,资产被没收,关押于远离社会的封闭营地,这种制度安排完全符合“concentration camp”的基本定义。使用该术语,并不是在宣称美国和纳粹一样残暴(尽管某些批评者可能倾向于作此类比),而是在强调:这是一次深具制度性、种族性的压迫行为,而非单纯的搬迁措施。

这场围绕用词的争议,不仅是语言的选择问题,更是对历史记忆、政治责任与公共话语权的斗争。谁拥有为历史命名的权力,往往也决定了这段历史将如何被公众记住与评价。后续会继续讨论这个话语权争夺问题。)

A。司法部和陆军监禁营。

司法部(DOJ)运营的营地正式名称为拘留营,用于关押涉嫌犯罪或“同情敌人”的人。政府还为一些德裔美国人和意大利裔美国人设立了营地[112][113],他们有时被安排与日裔美国人共用设施。

美国司法部在德克萨斯州、爱达荷州、北达科他州、新墨西哥州和蒙大拿州设立了八个营地,关押着主要为非美国公民的日裔美国人及其家属。[114] 这些营地由司法部管辖下的移民归化局管理,由边境巡逻队特工而非宪兵守卫。珍珠港事件后,联邦调查局逮捕了5500名佛教和基督教牧师、学校教师、报社工作人员、渔民和社区领袖,其中约3800人被关押在这些营地中。(其余1700人被释放至WRA安置中心。)[12] 德裔和意裔移民也被关押在这些设施中,他们通常与日裔美国人关押在同一个营地。约有7000名来自夏威夷和美国本土的德裔美国人和3000名意大利裔美国人被关押在司法部营地,此外还有500名德国海员,他们于1939年从“哥伦布号”轮船上获救后就已被拘留。[115] 此外,还有2264名日裔美国人[116]、4058名德裔美国人和288名意大利裔美国人[115]被从19个拉丁美洲国家驱逐出境,以参与一项后来被放弃的与轴心国的人质交换计划,或被关押在司法部营地。[117]: 145–48

美国陆军的几个监禁营关押着被认为“具有潜在危险”的日裔、意大利裔和德裔美国人。位于新墨西哥州的洛兹堡营是唯一一个专门为关押日裔美国人而建造的营地。 1943年5月,陆军被赋予关押战俘的责任,所有被拘留的平民都被转移到司法部营地。[114]

(校注:司法部和陆军监禁营的主要对象是在美国范围内的敌国侨民和被预判有较大破坏风险的具体的个人。美国以外的美洲地区其他国家在美国宣战多数追随美国,陆续对轴心国或实质性参战或象征性宣战。据历史学家分析,这些国家对德意日侨民的拘押转运到美国,有在美国压力下配合美国进行战争“人质交换”的意图。)

B. WCCA平民集合中心。

WCCA集合中心是临时设施,最初设在赛马场、集市和其他大型公共集会场所,用于聚集和组织囚犯,然后通过卡车、公共汽车或火车将他们运送到WRA安置中心。 WRA 安置中心是半永久性营地,用于安置 1942 年 3 月后从禁区移出的人员,或直到他们能够搬迁到禁区以外的美国其他地方。

第9066号行政命令授权将所有日裔人士从西海岸迁出;然而,该命令签署之前,安置流离失所的日裔美国人的设施尚未完工。由于自愿撤离计划未能促使许多家庭离开禁区,军方接管了现在强制撤离的行动。1942年4月9日,西部防御司令部成立了战时民用管制管理局(WCCA)[118],负责协调将日裔美国人强制迁往内陆集中营的事宜。

这些计划中的安置中心遭到了拟建地点附近内陆社区的反对,他们不喜欢新的“日本”邻居,他们没有准备好容纳超过11万名涌入的囚犯。[119]由于居住在禁区的日裔美国人被认为过于危险,无法进行日常活动,军方决定将他们安置在临时中心,直到重新安置中心竣工。[120]

在卡尔·本德森上校的指导下[41],原有设施于1942年3月被指定改建为WCCA使用,陆军工程兵团于1942年4月21日完成了这些场地的建设。[121] 15个禁闭场所中,除4个(加利福尼亚州12个,华盛顿州、俄勒冈州和亚利桑那州各1个)外,其余均曾是赛马场或游乐场。马厩和牲畜区被清理干净,并匆忙改建为最多可容纳6人的家庭的宿舍[122],同时建造了木板和油毡纸制成的营房,用于额外的住房,以及公共厕所、洗衣设施和食堂。[118][121] 1942 年 3 月至 8 月间,共有 92,193 名[121]日裔美国人被转移到这些临时拘留中心。(另有 18,026 名[121]日裔美国人被直接送往两个“隔离中心”,即后来的曼扎纳和波斯顿 WRA 营地。)WCCA 于 1943 年 3 月 15 日解散,成为战争安置管理局,并将注意力转向更永久的安置中心。



(图片说明:加州,1942年4约29日,日裔美国人抵达WCCA的萨里那临时集散中心(Salinas Assembly Center),图片来源:https://www.nps.gov/parkhistory/online_books/anthropology74/ce3e.htm)

C. WRA搬迁中心

战争安置局(WRA)是美国负责迁移和拘留的民事机构。WRA由罗斯福总统于1942年3月18日以第9102号行政命令成立,并于1946年6月30日正式解散。时任农业部官员的米尔顿·S·艾森豪威尔(校注:该人不是后来的美国总统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被选为WRA局长。在1943年美国政府拍摄的电影《日本的迁移》(校注:此电影是政府的宣传片,被用于宣传政府战时措施的合法性)中,他说道:“这部电影讲述了大规模迁移是如何完成的。无论是陆军还是战争安置局,都不愿将男女老少从他们的家园、商店和农场中带走。因此,军方和民事机构都决心以民主国家应有的方式完成这项工作——真正为相关人员着想。”[124]三个月后的1942年6月17日,狄龙·S·迈尔接替艾森豪威尔。迈尔一直担任WRA局长,直到这些中心关闭。[125]在九个月内,WRA 在七个州开设了十个设施,并从 WCCA 设施转移了超过十万人。

WRA 负责的最主要隔离安置日裔美国人的营地共10个如下:

亚利桑那州吉拉河战争安置中心

科罗拉多州格拉纳达战争安置中心(又名阿马奇)

怀俄明州心山战争安置中心

阿肯色州杰罗姆战争安置中心

加利福尼亚州曼扎纳战争安置中心

爱达荷州米尼多卡战争安置中心

亚利桑那州波斯顿战争安置中心

阿肯色州罗沃战争安置中心

犹他州托帕兹战争安置中心

加利福尼亚州图莱湖战争安置中心



(格拉纳达战争安置中心全景,图片来源:日裔美国人英文主题维基百科页面)

其中,图莱湖的营地最终被用作拘留中心,关押被认为构成(更高)安全风险的人。图莱湖还被用作“隔离中心”,关押那些被认为“不忠诚”的个人和家庭,以及那些即将被驱逐到日本的人。

(校注:图莱湖营地的自然条件在十个隔离营中最为恶劣,地处加州东北部的高原沙漠地带,冬季寒冷、夏季酷热,水源和资源匮乏。由于被指定为集中关押拒绝填写或在忠诚问卷中作出“不忠”回答者的隔离营,它也成为十个营地中管制最严厉、压迫程度最高的。营地周围设置了更多的碉楼、铁丝网和武装巡逻,具有军事监狱性质。

营地内部政治对立严重,忠诚派与反抗派之间多次发生冲突,营地也爆发过多起集体抗议与骚乱事件,美国当局曾动用武力进行镇压。与其他营地主要依赖配给制度不同,图莱湖的被拘禁者被要求承担更繁重的体力劳动,以提高食物自给率,劳动条件尤为艰苦。

关于“忠诚问卷”的设定、逻辑与后果,将在后文作更详细的分析。

维基页面中具体的列举集中中心、其他监禁地点的部分校注者决定略过不再详述。)

这些营地中的大多被安置在美洲原住民保留地内,美洲原住民因此获得了正式补偿。美洲原住民委员会对美国政府当局缺席谈判达成的金额提出异议。他们后来提起诉讼,要求就一些争议项目获得救济和额外补偿。[134]

(校注:在日裔美国人被集中监禁的过程中,十个集中营中有六个营地设于美洲原住民保留地上,形成了两个同样受种族主义压迫的少数族群间的历史交集。尽管印第安人获得了某种形式的财政补偿,但他们在协议过程中的边缘地位和事后诉讼表明,他们同样是这场国家政策中的受害者。)

 
FrankTruce1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可能成功的P' 的评论 :
还有二战期间美国侨民受到的对待可就惨多了。在日本本土和日占区(包括菲律宾、上海等地都有美国侨民拘留所)条件极度恶劣。我个人估计,这也是促成当年对日本侨民政策的部分原因。————可可这一条我觉得值得单独回复:
一是侨民拘留所大体上应该类似我正文里提到的美国司法部和陆军的拘留营,主要是关押敌国侨民的。这个方面名义上是对等,不过日本军人的军纪和对待美国侨民的手段肯定比等同的美国境内的日本侨民要差多了,不过我没有第一手资料。
二是日本军人随意虐杀平民就不用多谈了,对待在中国的中国军队战俘和在菲律宾的美军战俘的漠视日内瓦公约的情况令人发指,根本不敢相信这就是所谓的向西方学习的日本帝国的水平:人道主义没学到,种族主义的残酷倒是青出于蓝了,落到了和纳粹一起的臭水沟里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战俘也尝到了这些军国主义野兽的残忍,彻底见识了‘不把人当人’的待遇。不过,美国的切肤之痛是发生在决定对日裔美国人实施集中营政策之后的事了。把军国主义分子和在美的普通日裔美国人分开来看的话,在国内的集中营事情上,美国算是对自己的公民有所亏欠。
FrankTruce1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可能成功的P' 的评论 : 可可不用太在意了,这里都是闲谈。想到哪说到哪很正常:)我就一并回复到这条吧:
我提到的日本人在中国,是战时。这个例子也不好,因为和日本人在美国还不一样。————这个,战时的日本人在中国还是占了强势国家的便宜的,不管是在日占区还是国统区,日本侨民都基本没有系统性吃亏。当然战后被清算那是跑不了的。

看看二战期间日本侨民在苏联的待遇可见一斑。一旦打起仗来,眼睛都红了。当然,这不是作为美国当年拘禁日裔的正当理由。不过,我可以理解为何会有那种政策。对于美国政府后期能够面对诉讼,觉得还是很不容易的。————我一直对俄罗斯的一部分民族性格很不喜欢,不管是沙俄时期,还是苏联时期,还是苏联后的时期。日本侨民在二战时期的苏联应该是按照敌侨管理的,自然好不到哪里去,战后对被俘虏的关东军的管制尤其厉害,人道考量差太远了。这一点是得承认同时期的美国虽然也是种族歧视,还是比苏联讲道理得多。综合来说,美国作为整体来说可以总结为有缺点的文明人,苏联作为整体来说是脾气暴躁的不太讲道理的莽汉。

可能成功的P 发表评论于
回复 'FrankTruce1' 的评论 : 还有二战期间美国侨民受到的对待可就惨多了。在日本本土和日占区(包括菲律宾、上海等地都有美国侨民拘留所)条件极度恶劣。我个人估计,这也是促成当年对日本侨民政策的部分原因。
不好意思,今天的留言零零碎碎的,我就是想起啥说啥,望真凡包涵。
可能成功的P 发表评论于
回复 'FrankTruce1' 的评论 : 看看二战期间日本侨民在苏联的待遇可见一斑。一旦打起仗来,眼睛都红了。当然,这不是作为美国当年拘禁日裔的正当理由。不过,我可以理解为何会有那种政策。对于美国政府后期能够面对诉讼,觉得还是很不容易的。
可能成功的P 发表评论于
回复 'FrankTruce1' 的评论 : 我提到的日本人在中国,是战时。这个例子也不好,因为和日本人在美国还不一样。
可能成功的P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黎程程' 的评论 : 日本人在战争时期的中国地位完全不一样,我举的例子不好。
FrankTruce1 发表评论于
回复 'FionaRawson' 的评论 :
居然有这么多中心啊?最后一张照片让人想起文革时期了——集中营里约12万人,他们的吃喝拉撒需要由美国政府和军方统一管理,规模虽不算巨大,但管理压力仍然很大。整体来看,集中营的生活条件虽有保障基本的温饱和住所,但普遍拥挤、自由受限,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与当时中国部分地区普通百姓的生活相比,集中营生活在物质条件上可能有一定优势,但和同时期未被驱逐的美国普通民众相比,他们的待遇和生活质量则相差太远了。
我对文革的第一印象就是全民政治狂热,偶像崇拜,大乱斗,人人自危,算是一个集体狂热的时代。
FrankTruce1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黎程程' 的评论 :
一孔浅见,在我可以看到的未来,中美俄三个核大国之间不会开战,最多打个代理人战争。————真如此的话,那该是人类的幸运,希望能够避免这种大规模冲突吧,不然可就真是太糟糕了。
FrankTruce1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可能成功的P' 的评论 : 谢谢可可的评论!
试想二战期间日本人在中国、苏联会是什么下场?如果今天发生战争,美国人在中国的移民后代,会是什么下场?————相对而言,二战后在中国投降的日本人总体并未遭受系统性的非人道待遇。绝大多数日军士兵被遣返回国,只有少数高级将领和涉及严重战争罪行的人员被起诉或判刑,部分士兵被短期羁押审查。由于中国本身并非移民国家,战后日军和日本侨民大多被集中遣返,仅有极少数人因特殊原因留下。相比之下,苏联对战俘的处理则更为严厉。大量被俘日军被送往西伯利亚等地从事劳役,许多人死于寒冷、饥饿和劳累,死亡率远高于在华俘虏的情况。

最不希望的就是现在中美战争。不过按照目前中国政府的对外策略和近代中国的民族性来说,美国人在华后代被系统性针对的可能性我的判断还是相对来说应该不会太糟糕。

看看文革期间那些有一点点外国血统的普通老百姓的遭遇就知道了。————中国人有时候有种奇怪的对自己人要求更高,对外人反而较为包容的特质,算是内外有别吧。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期间的全民狂热加重了这种特质,真是一个民族的悲剧时代。

看真凡文章的最大感触,就是不能爆发战争。也不能做出对宣誓效忠的国家的不义之事。那些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的事情,最好不要发生在华人圈子里。————可可的这句话说得太对了!人得需要抱持感激心,对所在国不管是落地生根还是异乡暂客,保持尊重和爱护,都是应有之义。吃饭砸锅不是正确的做法。
FionaRawson 发表评论于
居然有这么多中心啊?最后一张照片让人想起文革时期了
FrankTruce1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黎程程' 的评论 :
战争没有赢家,平民百姓受牵连,何其无辜,但愿战争不再发生————程程说得太对了!战争无论怎么打,最受伤的都是平民,不管是战场正中的还是比其他方式波及的。

看图片,日裔安置中心至少还挺整洁,能活命,再联想到日本人发动的侵华战争,生灵涂炭,山河破碎,几千万同胞死伤,对这些日裔,真同情不起来(抱歉,我知道这么说政治不正确,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从事实层面来看,日裔美国人的遭遇的确要比那些直接或间接因军国主义与纳粹暴行而失去生命、甚至被送进灭绝营的无辜死难者“好很多”。那些人面对的是反人类的恶魔,而日裔所遭遇的,是一种较为“轻型”的人类偏见与战争恐慌下的集体歧视。

不过,错误就是错误,如果因为“程度较轻”就忽略反思,那么类似的错误依然会重演,而人类也就难以真正进步。

当然,情感的反应本身因人而异,我理解你对这段历史会有你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我是希望补充一个更大的历史视角:有时候,正是那些“看起来不那么严重”的伤害,在理想制度与不完善的人性之间形成了明显的裂缝,值得我们共同去凝视与理解。
黎程程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可能成功的P' 的评论 : 我有一点不同看法。当年战争期间,日本平民在中国民间还是普遍受到了良好的对待,这是中华民族的善良之处。一孔浅见,在我可以看到的未来,中美俄三个核大国之间不会开战,最多打个代理人战争。
可能成功的P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黎程程' 的评论 : 同意程程。战争是万恶之源。试想二战期间日本人在中国、苏联会是什么下场?如果今天发生战争,美国人在中国的移民后代,会是什么下场?看看文革期间那些有一点点外国血统的普通老百姓的遭遇就知道了。看真凡文章的最大感触,就是不能爆发战争。也不能做出对宣誓效忠的国家的不义之事。那些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的事情,最好不要发生在华人圈子里。
黎程程 发表评论于
抢占沙发。战争没有赢家,平民百姓受牵连,何其无辜,但愿战争不再发生。

看图片,日裔安置中心至少还挺整洁,能活命,再联想到日本人发动的侵华战争,生灵涂炭,山河破碎,几千万同胞死伤,对这些日裔,真同情不起来(抱歉,我知道这么说政治不正确,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