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2)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3)文章著(4),官应(5)老病休(6)。
飘飘(7)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 书怀:书写胸中感触和情怀。
2. 危樯:高高的船的桅杆。
3. 岂:岂能,怎么能(因为)。
4. 著:著名。
5. 应:应当是、肯定是。
6. 休:完结。
7. 飘飘:此处指飘零、漂泊。
杜甫(712 - 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杜少陵、杜草堂等,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杜甫家族出于襄阳杜氏,是京兆杜氏的分支、西晋军事家杜预的后裔,家族自襄阳徙居于河南巩县,杜甫也出生于此。杜甫的外祖父母均为李唐皇室之后,他的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杜甫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青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杜甫在34至43岁(746—755年)期间客居长安十年,多次应试不第,后通过献赋、投赠等方式以求仕途。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此前杜甫曾短暂入仕。756年长安失守后,杜甫为叛军所获,翌年(757年)逃出,辗转至凤翔投奔肃宗,拜左拾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罢官入川,此后数年生活相对安定。杜甫病逝于大历五年(770年),享年58岁。
杜甫的诗在中国诗歌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诗作的体裁、风格多样,特别反映了盛唐由盛转衰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抒了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所以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诗作“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别为后人所称道。此外,他的诗语言穷极工巧,律诗格律严谨,字里行间感情真挚、细腻感人。故早在北宋时期,苏东坡就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王定国诗集叙》)
杜甫共有近1500首诗歌传世,大多集于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编的《杜工部集》。清初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 10
宋雨:《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它寓情于景、含义深刻、章法严谨,是杜甫乃至整个唐代最好的五律之一。它写于杜甫离开成都以后,这一点是没有什么争议的。然而,具体的写作时间和地点却有不同意见。
唐风:主流的观点是,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春,杜甫的恩公严武去世后,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于是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渝州(今重庆)至忠州(今重庆忠县)。杜甫是秋天在忠州创作了这首诗。然而这一看法却有疑点,主要是诗中“星垂平野阔”一句,与忠州一带的峡谷地貌不一致。此外,“细草”一般象征春天,似与秋天不符。
宋雨:日本著名汉学家松原朗先生经过研究考证,认为本诗可能写于大历三年(768年)春天。那时杜甫离开夔州,向江陵航行。当船穿过三峡后,地貌变得平坦开阔,与诗中的描述相吻合。我个人倾向于这种看法。杜甫是借景抒情的,他不至于无端想象。
唐风:我也倾向于后者,我另有一个根据,后面分析词句的时候再说。除了探讨写作背景之外,就这首诗而言,我认为再次探讨一下杜甫为什么离开成都,对于我们理解好这首诗也很重要。我们上次在赏析登高的时候,也讨论了这个问题。
宋雨:杜甫在成都的几年是他晚年比较安稳的日子。他的老朋友、剑南节度使严武对他十分关照和提携。唐代宗广德二年(764)三月,杜甫受邀入严武幕府。严武还向朝廷上书,表奏杜甫为节度使参谋、校检工部员外郎。朝廷恩准,并赐绯鱼袋。杜甫被后人称为“杜工部”,就是这么来的。
唐风:可是,关于杜甫离开成都(即“出蜀”)的原因,《旧唐书》和钱谦益的《少陵先生年谱》 都认为严武在代宗永泰元年(765年)4月下旬病逝,杜甫随后在5月出蜀。然而,不是所有文献都持这种看法。比如早在唐代范摅的《云溪友议》中,就写明杜甫出蜀先于严武去世。
宋雨:近些年,复旦大学的陈尚君教授考证认为,严武是在杜甫出蜀后才去世的。杜诗无作于严武死后的短时间内的悼念诗,有悖人情。《哭严仆射归榇》及《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都是后来在峡中所写。而且严武卒于农历四月二十七,假如杜甫是因为“失去依靠”而离开,全家不太可能五月份就安排好各种事宜并买船离开。当时的蜀中较为安定,杜甫也有较好的生活。如此仓促如“逃难”一般,不合逻辑。
唐风:若是这样,就引出另外一个问题:杜甫主动出蜀的目的是什么?陈尚君教授经研究分析,特别是通过对杜甫在云安的长诗《客堂》进行逐句解读后认为,杜甫年前被征召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并不是仅仅是获得一个荣誉职位。他出蜀的目的是要去长安赴任。
宋雨:入严武幕府与朝廷授校检工部员外郎是两件事情。杜甫入严武的幕府,并不需要朝廷的批准。严武奏其为检校工部员外郎,这是府职务以外的职称。员外郎本为京官,如前面加“检校”二字,中唐一般是作为虚衔或荣誉称号封给地方人员。
唐风:然而,员外郎这样的六品中级官员,在代宗年间可能还保留着实授。严武为杜甫争取来的,并不完全是荣誉称号。特别是杜甫在玄宗朝和肃宗朝都担任过官职,被授“检校”官职后,若回到朝中可以“转正”。可能当初严武为杜甫争取这个职位,目的就在于此。
宋雨:由此也可以推断,杜甫在代宗永泰元年(765年)正月初三辞去幕府职位,恐怕也是全力为出蜀做准备,与严武有共识。杜甫之所以辞职,并非像有些人认为的,是因为觉得在幕府里为官不自由,或者是他与严武间有芥蒂。
唐风:我们上次讲过,从成都去长安,越秦岭这条路对于杜甫这个年龄的人过于艰难。而沿江东下,再经江陵北上,则是比较明智的选择。于是杜甫买了船,从岷江入水,一家路过嘉州(今四川省乐山地区)、渝州(今重庆)、忠州(今重庆忠县),秋天到了云安(今重庆云阳县)。不幸的是杜甫到云安后病倒了,无法前行。他在云安住了数月,第二年的春天到夔州住了约两年。
宋雨:因为到朝廷赴任是有时限的,杜甫一旦在云安病倒,就知道及时赴任的希望要破灭了。比如在《客堂》中他写道“幕府初交辟,郎官幸备员。瓜时犹旅寓,萍泛苦夤缘”,“瓜时”指到京任职。入京为郎的时限眼看过去了,自己还困居漂泊。《夜雨》中有“通籍恨多病,为郎忝薄游”。这些都是哀叹因为生病,入朝做郎官的机会落空了。
唐风:对比一下,我们今天赏析的《旅夜书怀》中,诗人的情绪基调是与上面类似的。所以我前面说,我同意本诗可能写于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春天。那时杜甫离开夔州,穿过三峡。他可能在船接近江陵的时候创作了这首诗。而过去认为本诗是永泰元年(765年)夏秋杜甫在忠州创作的看法,似乎不太有道理。此地在云安之前,那时杜甫还没有生病,他在赴任的行程中,心情不应该是诗中表达的那样。而且季节和忠州的地貌也与诗不吻合。
宋雨:好,我们来逐句赏析一下这首七律。“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描述夜间的近景。习习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停靠在江边。“危”字此处作高解。我们在过去赏析过的《八六子·倚危亭》(秦观)和《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柳永)中的“危”字,是同样的意思。
唐风:这两句,勾勒出一幅夜景。但诗人在此不是单独的写景。“细”、“危”、“独”这样的用字,是寓情于景、以景喻人的,反映的是诗人在漂泊之中的孤独、脆弱和不安宁感。这头两句已经给全诗定下了基调。
宋雨:接着,诗人把目光投向月光下的远方。星星垂挂在天空,显示出原野的辽阔;月光在江面涌动,一派水天一色的苍茫。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雄浑博大,是杜诗的名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垂”和“涌”两个动词用得极为传神。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景,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唐风:我看过多个解读。一个典型的理解是,把此联展现的旷远博大的景象与首联的细草、孤舟相对比,凸显人的渺小,反映了诗人孤苦、悲怆的心情。这样的解读显然是很到位的。但我也认为,如果在此不做过多解读,认为作者仅是抒发对天地之浩渺的感叹,就像他年轻时说“一览众山小”那样,也是可以的。
宋雨:腹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意思比较深刻,也有不同的理解。首先,从本诗的总体结构来讲,都是以诗人自己为中心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是写自己,不是泛泛而谈。比如有人说这两句的意思是,一个人岂能靠文章出名,做官做到年老体衰的时候就该退休了,这样的理解恐怕是不到位的。
唐风:对于“名岂文章著”,一个典型的理解是:“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 这与清初学者仇兆鳌的“属自谦”理解一致。然而我却认为这样的理解恐怕有偏颇。与李白、王维等不同,杜甫在他的生前其诗文是没有太大名声的。到了中唐,因为元稹等人的大力宣传,杜诗才被世人所了解。结合杜甫一直有入仕为官的理想,所以这一句我认为杜甫的意思是:人的名气不应该靠诗文而获得。也就是说,他希望一个人的名声是从为官和政绩方面得来。
宋雨:而“官应老病休”,有人的解释是“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说这是一句含蓄的反话。刘学楷先生认为,杜甫虽然知道自己又老又病,做官已经不现实,但壮心不已,依然希望为国效力。话语中暗含着对朝廷的牢骚和愤懑。也有人的解释是杜甫觉得自己的政治理想未能实现,诗句中透出不服气但也无奈的语气。你怎么理解呢?
唐风:我的理解角度稍不同。我对这一句的理解,是跟诗人出蜀后病倒,无法及时赶回朝中赴任的理解相联系的。我认为作者只是表述自己当时的状况:我回朝授官的梦想,肯定是随着我的衰老和疾病而破碎了。此处“应”的意思是“肯定”、“应当”,又比如“应是良辰环境虚设,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宋雨:嗯,你对腹联两句的理解的确跟前面谈的背景串在一起了。写到这里,诗人用这样两句结尾:“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是用沙鸥作比喻,总结自己的状况,即在天高水远的江湖里孤独地漂泊。三百年后,北宋苏轼被贬黄州时,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以“缥缈孤鸿影”来形容自己的状况。相比而言,杜甫的状态更要凄惨得多。
唐风:我与诗友前一段讨论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我开玩笑说虽然我喜欢杜诗,但它尾联的“顿挫”,尽管婉转深刻,气势上却常有“掉链子”的感觉。这至多算是个见,甚至是偏见。然而,我却比较欣赏本诗的尾联。它既深沉,又轻灵,既主观,又博大,是一个令人回味的结尾。
宋雨:本诗是杜诗五律的杰作之一。它写景、陈事、抒情三者相互交融又层层递进。在情景交融之间,诗人塑造出一个怀才不遇、羸弱飘零的自我形象。它既雄浑壮阔,又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寓意深刻,感人至深。
唐风:在对仗和平仄等诸方面,本诗也反映了老杜晚年技巧的炉火纯青。本诗仄起首句不入韵,四个韵脚字“舟”、“流”、“休”、“鸥”押平水韵“十一尤”,整诗无一字出律。诗前三联皆为工对,尽显用字功力。尾联不求对仗,使得全诗在工整之外显轻灵。
宋雨:另有一件有趣的事,即自古以来人们就把这首诗与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相比较。两首诗同为是五律,而且可能是创作于同样的地区、地貌。明朝诗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太白壮语也;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骨力过之。”对此你怎么看?
唐风:这确实是唐诗双子星李杜之间,在近体诗上最可比的地方。“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白天,是动态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写夜晚,是静态的。“垂”、“涌”二字的确不同凡响。仅就这一联来讲,我感觉杜诗略高。但是有三点不应忽略:第一,李诗写于他23岁刚出蜀时的年轻时代,杜诗写于他56岁、技法已经炉火纯青的时候。第二,作为李白的崇拜者,杜甫大概率是读过李白这首诗的,某种借鉴是可能的。第三,“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充满了李白的豪迈和“仙气”,非常人能比。所以说,两首诗总体上谁好,恐怕不同读者各有所好。我认为两者难分伯仲,均是五律中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