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中年破茧: 从戾气走向温柔
中年破茧: 从戾气走向温柔
地主杂谈
做一个眉宇间写满风调雨顺的人,安静于暖,安然于心,不急不燥,清淡欢颜。
人这一生,说到底,不过是黄泉路上的预约客。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如果活得非常较真儿的话,只会感觉很累。何必执着?何必纠缠呢?
别人为难你时,豁达的人只当是过眼云烟;可对多数人来说,最难的反而是自己不肯放过自己。余华说得好:内耗的人,总爱给自己加戏。话还没出口,心里已经演完八百场悲欢离合;脚还未抬起,思绪早就翻越万重山。事已过去,心却还在“如果当初”里打转。
许多人的痛苦,并非源于当下,而是困在过去的阴影里,同时还焦虑着未来的不确定,于是错过了眼前的好时光。所谓“内耗”,说到底,就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我们常责怪外界,却忘了,那个最严厉的审判者,其实是心里的自己。日复一日地回望和比较,怎会不疲惫呀?
我也曾深陷焦虑中,直到有一天,我才看清楚,剥开层层表象,最重要的是:身体健康,家人平安,内心安稳。其它的,都是浮云。
真正活得明白的人,都懂得“幸福者避让”。日子能过,就不要被别人的情绪所左右。比如街头被人撞了一下,轻轻一句“没关系”,然后转身离开。这不是懦弱,只是权衡利弊后的通透。不值得的事,不费力气;不值得的人,不耗心神。那些曾经伤害过你的人,若如今过得不好,不必幸灾乐祸,也无需怜悯,一切自有因果。
当然,避让不等于退让。小事退一步,是修养;大事守住底线,是对自己最基本的尊重。
疫情结束后,我回到了北京。看到街头有人脾气大,起初我不理解,后来才明白,他们也许正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小店关门,债务缠身,房租、孩子、父母。。。哪一样不是沉甸甸的负担?他们的不耐烦,就是现实磨出来的戾气。
相比之下,我已然幸运得多,不必为三餐忧虑。能让则让,没必要争高下。对方如果咄咄逼人,也无需委屈自己。退一步,是修养;退无可退时,守住底线便是尊严。
记得刚到美国那几年,为了挣些学费,我在中餐馆打工,有时一天干活十来个小时,深夜十点多开着一辆旧车,穿过寂静无人的街道回家,街灯昏暗,身心俱疲,但那段时光虽然辛苦,却也是我人生中最坚定的岁月。
在北京的时候,我经常打车,和司机聊天。他们多来自社会底层,言语中常有不甘和抱怨。起初我也唏嘘不已,但后来发现,负能量听多了,会悄悄腐蚀自己的心情。别人的情绪,不要裹挟我;我的情绪,也不要影响他人。
我常想对有些年轻的司机说:你们正值青壮年,本是拼搏的最好年华。抱怨不能改变命运,反而会越陷越深。真正的强者,是在沉默中咬牙前行,这是把痛苦和磨难化作力量。
很多年前,我曾在美国的一家教会里做过志愿者,服务一些无家可归的女性。她们中的多数人是被家暴后赶出家门的,其中有几个还带着孩子,少数是精神状况堪忧。她们只能短暂栖身,因为床位有限,申请的人多。她们早上吃完早餐就得外出找工作,晚饭时间才能返回。初闻她们的遭遇时,我很是心酸。日久之后,难免变得有些麻木了。
每个国家都有底层,都有结构性困境。有些人所谓的“关心底层”,不过是表演慈悲。他们从未真正走进贫民窟,所谓的“关怀”,只是站在安全地带,俯瞰他人的挣扎。
我认为的成熟,是少喊口号,多些行动;少些愤世嫉俗,多些脚踏实地。远离戾气重的人,多靠近温暖;少些内耗,心境会更加轻盈。
学会与自己和解,像春风化雨般温柔。没必要总盯着社会的阴影看,那样容易滋生愤怒和戾气。多看看阳光的一面,心宽了,身心都会跟着变好。
作为普通人,认清自己的位置尤为重要。回国旅游或探亲时,许多人早已是过客之身。如果以“悲悯“之名行评判之实,那种居高临下的”关心“,实际上是带着一种傲慢与偏见。
这世上从无救世主,唯一的摆渡人,只有自己。余生很贵,把光阴留给值得的人和事,滋养那个愈发温和且坚定的心吧。


图片由AI制作,原创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无法弄' 的评论 : 对 远离负能量的人,我们太容易受影响,生活不易
--------------------------------------------------------------
弄弄说得好,我想补充一点:充满负能量的人,不只是让人心烦,他们甚至会影响你的磁场,把你的好运带走,比如身体出问题,财运变差,这些都不是玄学,是真实的感应。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作为普通人,认清自己的位置尤为重要。回国旅游或探亲时,许多人早已是过客之身。如果以“悲悯“之名行评判之实,那种居高临下的”关心“,实际上是带着一种傲慢与偏见。”, 还有很多内心的嫉妒和自卑。
--------------------------------------------------------------------
谢谢补充!有的人打着“我很心疼”“我替你们难过”的幌子,实际上是在批评和指责。这种看似悲悯,不过是优越感的遮羞布罢了。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每个国家都有底层,都有结构性困境。有些人所谓的“关心底层”,不过是表演慈悲。他们从未真正走进贫民窟,所谓的“关怀”,只是站在安全地带,俯瞰他人的挣扎。”, 廉价的表演, 很可笑。
-----------------------------------------------------------------
有些人虚伪久了,自己都信了。中国有句老话,形容得特别传神:一边想占尽便宜,一边还要立个“贞洁牌坊” - 嘴上道貌岸然,背地里一肚子算盘。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学会与自己和解,像春风化雨般温柔。没必要总盯着社会的阴影看,那样容易滋生愤怒和戾气。多看看阳光的一面,心宽了,身心都会跟着变好。”, 可是有人被惯坏了。 凡不吹捧TA的人都是阴暗面。 呵呵
-----------------------------------------------------------------
就那三瓜两枣的,也敢回国装”大尾巴狼“?那架势摆得跟“娘娘驾到”似的,咳,人啊,最要紧的是要有自知之明。记得小时候我妈背后说过邻居家一个姑娘:”自己娇自己“,呵呵。。。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谢谢京妞认同!
无法弄 发表评论于
对 远离负能量的人,我们太容易受影响,生活不易
BeijingGirl1 发表评论于
“作为普通人,认清自己的位置尤为重要。回国旅游或探亲时,许多人早已是过客之身。如果以“悲悯“之名行评判之实,那种居高临下的”关心“,实际上是带着一种傲慢与偏见。”, 还有很多内心的嫉妒和自卑。
BeijingGirl1 发表评论于
“每个国家都有底层,都有结构性困境。有些人所谓的“关心底层”,不过是表演慈悲。他们从未真正走进贫民窟,所谓的“关怀”,只是站在安全地带,俯瞰他人的挣扎。”, 廉价的表演, 很可笑。
BeijingGirl1 发表评论于
“学会与自己和解,像春风化雨般温柔。没必要总盯着社会的阴影看,那样容易滋生愤怒和戾气。多看看阳光的一面,心宽了,身心都会跟着变好。”, 可是有人被惯坏了。 凡不吹捧TA的人都是阴暗面。 呵呵
BeijingGirl1 发表评论于
“我认为的成熟,是少喊口号,多些行动;少些愤世嫉俗,多些脚踏实地。远离戾气重的人,多靠近温暖;少些内耗,心境会更加轻盈。”。 点赞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晓青' 的评论 : 谢谢晓青鼓励,说得真好!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每天一讲' 的评论 :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2524/201711/23749.html
特地把这篇写于2017年感恩节前的博文,借小康宝地一用 LOL
----------------------------------------------------------------
没关系,你用吧。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每天一讲' 的评论 : 我没有这方面的软件,但是平台给我推送模板,我是放进去自己的照片而由AI制成的。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每天一讲' 的评论 : 美国搞慈善的都是社会最有地位的人群,是真正有钱有闲的一群,他们的家族基金会投资大学建筑,社区公共场所,无家可归者shelter,一般州或者市里面的大慈善活动如感恩节,圣诞节请无家可归,穷人吃饭和送各种价值不菲的衣物都是这些人,州长夫人,市长,议长和州选美小姐,还有各个电视台都会露面,一般人想去做义工都“没资格”,我假日去做义工都要靠认识的人才可以去。
------------------------------------------------------------
你说的那种“高层名流做慈善”的情况我也有听说,像节日的大型活动确实会有政要、媒体和富人家族出面,氛围比较隆重。
以我为例,以前在本地的民间动物shelter领养过两只狗狗,就是社区性质的救助组织,完全是靠普通志愿者在运作,没有那么高大上。我们这个城市还有两个由政府设立的公立shelter,也对外开放,谁都可以报名做志愿者或者来领养动物。
我经常会收到city发来的邮件,邀请我参加各种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包括动物救助、清洁日、图书馆协助、食品发放等等。身边不少朋友也做过soup kitchen的义工或参与街头救助,基本都不需要什么“关系”,就是报名然后去帮忙。
也许不同城市、不同层级的慈善活动氛围不同,但在我接触的范围里,普通人参与慈善其实很普遍,而且挺接地气的。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每天一讲' 的评论 : 我家附近就有专为家暴妇女提供的shelter,我是搬来后, 邻居告诉我的,所以经常有警车在小区附近巡逻。我也经常看到几个年轻女人推着婴儿手推车结伴出行到公交站台,让人看了很是同情。
由此我想在美国还有被家暴妇女避难所,而中国呢,被家暴妇女,她们的命运又如何呢?虽然当地有“聋子的耳朵”妇联。
------------------------------------------------------------------
你说得没错,家暴确实是一种令人痛心的社会问题。我当年在老美教会做志愿者时看到的那些女性,她们的经历让我第一次真实感受到所谓“自由社会”里,弱者所承受的压力。shelter确实存在,但资源非常紧张,许多受害者只能短暂停留,那个教会只允许呆六个星期,我认为,很多人是在“边流浪、边求生”的状态中挣扎求生。
我之所以写那段话,不是为了美化美国的家暴救助系统,而是想说——不管在哪个国家,遭遇家庭暴力的女性都很容易陷入困境,需要社会持续关注和现实支持。
你问“中国呢”?据我的所闻,还有在网上查了一下,其实中国这些年也在逐步建立庇护体系,比如反家庭暴力法的实施、一些城市设立紧急避难所、法律援助热线、还有民间组织的介入。虽然进展慢一些,但确实在变。相比“聋子的耳朵”式讽刺,我更希望我们能讨论怎么让声音被听见、让改变发生。任何国家的进步都不靠嘲讽别人滞后来完成,尤其是在这么沉重的话题上。这个话题真是太沉重了,说起来很是令人心碎!
晓青 发表评论于
写得真好!人生走到这会儿,想得开,活得通透很重要。
每天一讲 发表评论于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2524/201711/23749.html
特地把这篇写于2017年感恩节前的博文,借小康宝地一用 LOL
每天一讲 发表评论于
最后这张AI照片真好!我女儿昨天晚上发来几张类似这种的卡通照片,很酷,不知到是怎么弄的。
每天一讲 发表评论于
有些人所谓的“关心底层”,不过是表演慈悲。他们从未真正走进贫民窟,所谓的“关怀”,只是站在安全地带,俯瞰他人的挣扎。
============
美国搞慈善的都是社会最有地位的人群,是真正有钱有闲的一群,他们的家族基金会投资大学建筑,社区公共场所,无家可归者shelter,一般州或者市里面的大慈善活动如感恩节,圣诞节请无家可归,穷人吃饭和送各种价值不菲的衣物都是这些人,州长夫人,市长,议长和州选美小姐,还有各个电视台都会露面,一般人想去做义工都“没资格”,我假日去做义工都要靠认识的人才可以去。
多年前写过博文放过照片,因为有人说我吹牛。
每天一讲 发表评论于
我曾在美国的一家教会里做过志愿者,服务一些无家可归的女性。她们中的多数人是被家暴后赶出家门的,其中有几个还带着孩子,少数是精神状况堪忧。
===========
我家附近就有专为家暴妇女提供的shelter,我是搬来后, 邻居告诉我的,所以经常有警车在小区附近巡逻。我也经常看到几个年轻女人推着婴儿手推车结伴出行到公交站台,让人看了很是同情。
由此我想在美国还有被家暴妇女避难所,而中国呢,被家暴妇女,她们的命运又如何呢?虽然当地有“聋子的耳朵”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