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能给出正确答案。但是,阿拔斯王朝的“出生”到“死亡”,却被史学家们记录得清清楚楚。公元750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叔父阿巴斯的后代,利用波斯人的势力,推翻了阿拉伯帝国的倭玛亚王朝,建立了阿拔斯王朝,之后定都巴格达。此时的巴格达,是一个圆形的皇城,意为“平安之都”。一提到圆形的城市,我就会想到同样是圆形城市的成都。它们是同一个神族建造的吗?也许是的。《地球编年史》中说,恩利尔的长子辛创立了伊斯兰教,而辛神的女儿伊南娜创建了印度河谷文明,那巴格达和成都说不定都是辛神家族的城市。《地球编年史》中还说,恩利尔在大洪水前在伊拉克南部建造的6座城市,都位于以恩利尔的城市尼普尔为中心的同心圆上。




不管巴格达是不是辛神家族的“产品”,巴格达的选址都极其富有战略性。它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最窄之处,扼守着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咽喉。曾经的巴比伦和基什都是这样的选址,只不过两个古城都已化作了尘埃,再加上两河改道,才轮到了巴格达的横空出世。因为持续了500多年的阿拔斯王朝,巴格达才在被众神青睐过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混”得风生水起,并跟阿拔斯王朝一起进入了鼎盛时代。在这个时代,巴格达不仅城市壮观、人口众多,而且商业发达、文化包容,还一举成为了跟当时的长安和君士坦丁堡齐名的国际化大都市。而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波斯人的鼎力相助。
帮阿拔斯王朝打响对抗倭玛亚王朝第一枪的开国元勋便有波斯血统。当阿拔斯王朝建国后,第二年由波斯人掌管的阿拔斯王朝军队便开始挑战正处于盛世的中国大唐。这场被称作“怛罗斯之战”的战争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东西方两大帝国之间的直接碰撞,最终唐军战败,“三万余士卒近乎全没”,唐朝不得不退出中亚霸权争夺的舞台。在此战之前,把阿拉伯帝国疆域扩展到历史最大的倭马亚王朝曾间接性地跟唐朝军队发生冲突,但唐军都未遭到失败。强悍的阿拔斯王朝还在唐朝的安史之乱时,派遣了4千多雇佣军来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




这个凶悍的阿拔斯王朝,一经建国就开始对倭玛亚王朝皇族进行绞杀,倭玛亚王朝皇族中仅有一名男丁侥幸逃脱到今天的西班牙南部,在公元756年建立了后倭玛亚王朝。到第五任哈里发哈伦·拉希德时,他开始对和阿里的后代进行倾轧,其中一个后代伊德里斯逃到摩洛哥,于公元785年建立了第一个什叶派王朝,名为伊德里斯王朝。这两个王朝的所在地我都去过,在西班牙和摩洛哥时我便对与它们“一奶同胞”的伊拉克浮想联翩了。同时,他还在公元806年的小亚细亚战争中大败东罗马帝国,强征皇帝本人和皇室每一个成员的人丁税。该事件被视为东罗马帝国的耻辱,也是阿拔斯王朝走向巅峰的标志。
虽然被中国称作“黑衣大食”的阿拔斯王朝和“白衣大食”的倭玛亚王朝的国教都是伊斯兰教,但倭玛亚王朝依靠的是阿拉伯人,而阿拔斯王朝,不仅倚仗波斯人,还把波斯帝国的传统融入了内政外交中,担任军政要职的很多都是波斯穆斯林。这些优秀的波斯穆斯林在帮阿拔斯王朝开疆扩土,建立了一个幅员辽阔、沃野千里的帝国后,开始大力发展阿拔斯王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因东西方的“丝绸之路”贯穿阿拉伯帝国,因而其首都巴格达商贾云集,商品琳琅满目,到处是一片繁盛的景象。这是阿拔斯王朝的黄金时代。




可是,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哈伦创建的盛世只持续了20多年。他在位时,立他的嫡子为王储,立他的长子马蒙为第二王储。支持嫡子的是阿拉伯人,而支持长子的是波斯人。当嫡子继位,并立自己年幼的儿子为王储后,马蒙率领波斯人攻入了巴格达,美轮美奂的巴格达圆形宫城在内战期间被破坏殆尽。这位跟他父亲并列为阿巴斯王朝最著名的两位哈里发的马蒙,是阿拔斯家族中最有学识的人。他曾在大胜东罗马帝国军队后,向东罗马帝国皇帝索要托勒密于公元150年所著的《天文学大成》作为贡品。同时,他还是制图学的先驱,研制出了新的炼金术,为后世合成药品的生产提供了便利,月球上的马蒙环形山就是因为他对天文学的贡献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这位多才多艺的哈里发,对伊斯兰文化的贡献都可以用卓越来形容。他倡导把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古波斯等国的学术典籍翻译为阿拉伯语,这项翻译运动持续了近百年,被称为阿拉伯和世界历史上的“百年翻译运动”。在他统治的美好时代里,伊斯兰文化和上述文化的精髓在巴格达交汇和融合,巴格达成了世界上的文化中心。探索宇宙奥秘的哲理诗、崇尚精神领域的苏菲诗、阐述知识学问的教谕诗,以及远离尘世的苦行诗等开始盛行;又名《天方夜谭》的巨著《一千零一夜》中的很多故事便以巴格达为背景。这部奇书在被传播到各地后,对很多国家的文学和戏剧等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除了诗歌和散文外,此时阿拔斯王朝的建筑、绘画、音乐、书法等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绘画在吸纳了其它民族的绘画艺术精华之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阿拉伯伊斯兰绘画艺术,这些绘画通过插图、宫廷画和壁画等形式显现出来,而带有中世纪绘画艺术的《兽医学》更是阿拔斯王朝绘画艺术达到巅峰的佐证。音乐在融合了波斯、希腊、印度、中国等地的音乐元素后同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新的乐器被发明,新的音乐理论也随之产生。齐聚在巴格达的书法家们创立了被认为是当时阿拉伯字母奠基者的“莱哈尼”体,还出现了“书圣”和各种独特的字体,这些字体一直影响着伊斯兰世界。
所谓“月满则亏”。马蒙统治时的阿拔斯王朝看似朝气蓬勃,但帝国内部的叛乱和与东罗马帝国的冲突等内忧外患却早已为帝国衰落埋下了伏笔。他死后,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因有突厥血统,因而在继位之后舍弃了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开始重用突厥人,这开启了阿拔斯王朝的新篇章,首都也于836年迁到了距离巴格达100多公里的萨迈拉(Samarra),世界上第一个在塔身外的阶梯螺旋宣礼塔就建于此地。在50多年的“萨迈拉时代”,逊尼派的阿拔斯王朝的宗教宽松氛围消失不见,巴格达的犹太教会堂和基督大教堂被夷平,什叶派的清真寺也化为乌有,信奉什叶派的穆斯林也禁止到巴格达朝圣。





这样严苛的政策,让阿拔斯王朝内部陷入了“狗咬狗”的斗争之中,有的哈里发被禁卫军杀死,有的哈里发被毒死,王朝进入颓废的下降通道中。当首都于公元892年重新迁回巴格达后,萨迈拉便被遗弃,成了“残都”。但阿拔斯王朝并未“起死回生”,最后王朝在摇摇晃晃中,被蒙古帝国于1258年送上了西天。首都巴格达被蒙古人血洗,昔日的繁荣瞬间化为灰烬。这场对巴格达的洗劫让欧洲人大为震惊,他们将之称为“上帝之鞭”。公元1400年,重建后的巴格达再次毁于蒙古人的铁蹄下。 之后16世纪被波斯第三帝国统治,17世纪被奥斯曼帝国吞并,最后在1917年又处于英国占领下,直到1958年巴格达才恢复独立,增添了现代气息。可在两次海湾战争后,它又变成了“残都”。
本来,我最初是想在是萨迈拉住一夜的,因为那里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濒危遗产名录的萨迈拉大清真寺(Great Mosque of Samarra),阶梯螺旋宣礼塔就位于这个清真寺内。但是,整个萨迈拉都没有一个酒店,我不得不从巴格达开往这里。沿途的检查站有好几个,每个都要查护照和盘问,耽误的时间数不胜数。幸好沿途有绿油油的农田,甚至还有“欧式”的葡萄园和我百看不厌的底格里斯河,它们让我的旅途不至于太无聊。跨越底格里斯河的大桥后,我想停下来拍照,河边站岗的军人先是禁止,后跟着我,告诉我只能拍河的一面,而不能拍另一面的水电站。





进入萨迈拉前,我又遇到了严苛的检查站。这里的警察以为我要回巴格达,于是扣了我的护照,发给我一个牌子,说是为了我的安全。我赶紧解释我不回巴格达,他们才把护照还给我。到萨迈拉清真寺旁时,还有一个检查站,警察向我要牌子,我说没有。他们打电话核实,又检查了我的护照,最后才放我进到停车场。停车场的对面,就是那个很别致的阶梯螺旋宣礼塔。这个宣礼塔很特别,因为其它清真寺通往顶部的阶梯都建在宣礼塔内,惟独这个宣礼塔的阶梯修在塔外,因而被称为“转塔”。该宣礼塔高50多米,融合了亚述庙塔的建筑风格。今天,它被印在了伊拉克250第纳尔的纸币背面。
宣礼塔的旁边便是萨迈拉大清真寺。它曾是世界最大的清真寺,也曾在阿拉伯世界很有影响力,位于埃及开罗的伊本·图伦清真寺便参照了它来建造。这个清真寺我在埃及时去过,很想比较一下两者的异同。据说萨迈拉清真寺内的花纹和几何雕刻体现了早期伊斯兰建筑的装饰特征,我跃跃欲试,想进里面一探究竟。可是,整个宣礼塔和清真寺都被铁丝网围了起来,里面有军人把手。我比划着要进入,那里的军人连连向我摆手。没办法,我只能从外面照张照片走人。

萨迈拉




萨迈拉
不过,我并没有离开萨迈拉。因为萨迈拉整个古城都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因而我绕着古城开,想看看“萨迈拉时代”漂亮的宫殿和园林。结果看了个寂寞,除了破破烂烂的房屋和街道以外,什么也没有,那些如花的“美颜”早已在历史的尘沙中变成了一片废墟。虽然“萨迈拉时代”的众多古迹都化作了灰烬,但之后的阿拔斯王朝却在萨迈拉留下了阿斯卡里清真寺(Haram of Imam Ali al-Hadi)。该清真寺建于公元944年,是什叶派最重要的清真寺之一,萨迈拉也因为它而成了什叶派的圣地。我为了去这个清真寺,受尽了煎熬。
萨迈拉不大,导航地图给我指到了一个有军人站岗的地方,只要穿过这里就能到达清真寺,可不会英文的军人说什么也不让我开进去。没办法,我只能走别的路,路上遇到一个会英文的小伙子,我让他上车给我指路,他又给我指到了原处。等他一下车,军人就对他很严厉地说着什么,然后把我的护照和后备箱及后备箱里的行李统统检查了一番,好像我是一个美女蛇,污染了他穆斯林的兄弟。我正打算离开时,里面出来了一辆车,车上的军官说他带我去,但得走另一条路。那条路上也有士兵把手,士兵又是打电话又是检查我的护照和行李,最终才让我通过。







等到达清真寺入口时,军官下车跟那里的警察寒暄,我才发现他长得很帅,是那种童叟无欺的帅。他看我平行停车停得不利索,还帮我停好了车。我对他千恩万谢,挥手跟他告别,走进了安检处。这里提供女性进清真寺必须披的黑纱,但只要把头发和身体都遮住便可,并不严苛。从安检处到清真寺,得有一公里远,沿途没有任何遮挡物,而此时的温度是28摄氏度。我庆幸春天来,要是夏天来,我还不得被晒晕过去。路上遇到一个中文说得很好的当地小伙子,他说他在中国学的中文。好不容易到了清真寺内,里面的教徒不多,去地下卫生间居然要乘扶梯,这让我有些意外。
该清真寺之所以大名远扬,除了历史悠久以外,还因为这里埋葬着公元9世纪末什叶派的两位领袖。我在埃及和伊拉克的另外两个圣城看了太多的清真寺,也不觉得这里的清真寺有多特殊,只知道它著名的金顶和两座宣礼塔在第二次海湾战争中被毁,其旁还有被炸掉的摇摇欲坠的建筑。虽然萨迈拉这个阿拉伯帝国的“残都”如今已经变成了“弃都”,知之者甚少,但它的“兄弟”巴格达却在历史的风中摇曳,被世人熟知,也被世人寻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