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为关税买单?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在最近一季财报会议上,沃尔玛首席财务官John Rainey一语道破:“我们无法无限期地吸收这些关税成本,价格上涨势在必行。” 这不是抱怨,而是一种现实。

  曾几何时,特朗普反复宣称“是中国在支付关税”。可无论是国会预算办公室,还是纽约联储的研究,都清晰地表明:超过九成的关税成本,最终由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

  每个普通家庭,每年因为这些关税多掏出约1300美元。从鸡蛋到洗衣粉,从衣服到玩具,几乎所有日常商品的标签价格都在默默抬升。商家在涨价,消费者在埋单,而这份“爱国税”,似乎从未被告知真实去向。反而,特朗普和他的利益集团在此次闹剧中赚的盆满钵满。

  这些年,一些媒体和政客口口声声说“中国扛不住了”,甚至断言“中国制造会被扫地出门”。但现实似乎并不配合这种剧本。

  中国对全球出口持续增长,制造链转移带来了更强的灵活性。高端制造业快速崛起,电动汽车、光伏设备、储能系统已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苹果、特斯拉、施耐德电气、宝马等跨国公司在中国持续加码投资,而沃尔玛自己也在中国新开门店。

  如果说这是“被压垮”,未免也太沉稳了些。

  特朗普曾把关税当成博弈工具,一边施压中国,一边向选民展示“硬气”。但当涨价信号真正传导到超市货架,却突然开始要求企业“克制”,不许涨价。这就像一场演出,剧情要激烈,观众要叫好,至于成本,只能由舞台背后的人悄悄承担。

  而这些人,就是美国的中产、工薪族,还有那些真正需要生活保障的家庭。

  他们或许没看太多国际新闻,也不太在意政治角力。但你一定要相信天下的乌鸦一般黑,只有切身体会过去一百块能买满一车的商品,现在可能连一半都装不到时,才会醒悟。

  贸易战不是儿戏,脱钩不是口号。在这场较量里,谁真正受伤,时间最诚实。那些曾经幸灾乐祸的人,如今不得不面对现实:涨价来袭,供应紧张,日子并不好过。

  也许,中国没有“崩”,但美国老百姓的钱包却确实瘪了。

  经济从来不是靠情绪推动的。征税可以逞一时之快,但掩盖不了结构性的差距。沃尔玛的公告,不是反对谁,也不是站队哪方,而是从侧面无奈地承认了一个事实:全球化不是靠行政命令就能切开的,供应链不是靠意志就能重塑的,生活的代价,也终将由每一个人来承担。

  这场风波走到今天,是时候冷静下来了。回到理性,才有出路。

irisin2021 发表评论于
荒唐,中国对美国西方产品一直高关税,是想让中国人民买单吗?高关税目的是保护发展本地企业。价格是企业定,但客户是“爷”,客户说了算,“你高价,老子不买!”,沃尔玛价格就下来了。
扫地僧人 发表评论于
l写的好,不知道那些选了大嘴的人,摸着自己瘪了的钱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