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多年前听到的故事,是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它给我的震撼直到今天还是如此深重。
故事的主角自然是一男一女,就叫他们男孩和女孩吧。
男孩和女孩都在一家工厂工作。男孩是大学毕业分去的,做车间技术员。女孩是中专毕业分去的,在厂化验室做化验员。
男孩除了文化水平高技术好外,更兼长相俊朗,高大挺拔,多才多艺,各项文体活动样样不拉且水平不低,在同龄人里实属出类拔萃。
难得的是性格特别好:知书识礼、不张不扬、手脚勤但话不多、待人接物适度有节不卑不亢,且特别乐于助人,因而在全厂人缘极好,上至领导下至老工人无一不喜欢他。
这样的男孩子,当然也是基本上所有适龄女孩子的心仪对象。可从不见他对其中的任何一个女孩有特别的表示,他对每个女孩子都显得一视同仁友好相处但保持一定距离。
女孩来自一个单亲家庭。也许是因幼年丧父家中经济条件并不好、母亲又是那种要强古板传统型的母亲,所以她的家教从来都是极其传统且严格的,因此造就了女孩文静内向敏感、矜持其外自抑其中与人为善与世无争的性格。又加之学习努力刻苦肯钻,技术水平不错,所以甚得领导同事喜欢。
更难得的是女孩长得不是一般的漂亮,据认识她的人说,如果不是因为她的性格不喜出风头,她太应该是去当演员才对。
而且那样一个文静秀美的女孩,居然不但是特别喜欢读书、而且是特别喜欢读诗词散文类的书。那由诗书熏陶出来的冰清玉洁的气质加上那惊为天人的美貌,使得人们背地里送她个绰号叫“林黛玉”。
这样两个表面上如此登对的人,人们不可能不把他们联想起来。但因了女孩的内向矜持和男孩的待人适度,当时竟无人敢于拿他们开开玩笑或出头为他们牵线做媒。
厂化验室是午饭时间年青人的集结地,所以两人其实是经常有时间共处的。但从未见两人有特别的交集。
终于有一日,女孩提到有本书她很想看但找不到,而男孩说他正好有此书。于是女孩向男孩借了这本书。
隔两天,女孩将书还给了男孩。
再过了大约十来天,女孩突然服毒自杀了。没有遗书没有遗言没有任何预兆迹象。
这在厂里实在是晴天霹雳般的爆炸性事件。人们谈论议论良久无解。
男孩看上去很迷惑很震惊、很悲伤但未形于言表。只是较前沉默寡言了许多。
再过了几个月,男孩失踪了。
从他留给他妈妈的告别信里,人们得到了答案。
男孩说:他对女孩心仪暗慕已久,只是看到女孩冰清玉洁矜持高雅的样子,就总难以启口表达。所以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天尽量趁午饭时间去化验室跟大家同聚,以求哪怕是能看看女孩也好。
终于有一天听到女孩说想看一本书,于是谎称自己有此书下班后赶到书店买了带给女孩,为的是能借此跟女孩建立起联系。
但两天后还了书大家又一切依旧,而且女孩看上去反而更加是淡淡的了。
正想着如何进一步接近,万万没想到,女孩自尽了。
当全厂人都在议论猜测时,他在听,但没心思跟着谈论,他心中的疼了是无人能知的,他心中的结更是无人能解的。
那段时间,他就是那样天天日思夜想,百思不得其解。
就在女孩死后的一个月那天,他突然在夜里做了一个梦。
女孩在梦里缓缓地向他走来,幽幽地看着他,哀怨地问了他一句:我给你的信你为什么不回?
男孩一下从梦中惊醒,方才的一切是那么真切,不象是梦,不能是梦。
她为什么要这么说?什么信?
突然,电光石火般,一个念头闪现,他冲到书架前,找到那本曾经借给她的书,翻开一看,几页信纸正夹在书中。
那是一封信!准确的说,是一纸情书。
是女孩用她因爱而生的最大勇气,突破了自己最终的心理底线,向他倾诉了对他的好感。
女孩诉说了自己的身世和内心世界,告诉了男孩是什么样的情使得她迈出了对她是如此难以想象的一步。
男孩顿时就明白了:这样一个表面上被人们视为高雅公主冰雪美人般难以接近的的女孩,实际上内心是那样的自卑脆弱,当她以全部的勇气迈出写信这么大一步后,竟然未接到任何回音(哪怕是拒绝),她的自尊顿时垮塌,生活信念的支撑和动力一下尽失,她一定甚至是痛恨自己做出了这样一个违反自己一贯风格的举动。
但事实上,男孩是由于粗心,拿到女孩还给他的书后,回家就放到了书架上,并没想到需要检查一下。
现在,男孩终于找到了答案,终于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但,他却永远无法去跟她承认和改正自己的错了。
男孩在给母亲的信中说:这些日子他无法让自己停止思念女孩,无法让自己停止内疚停止后悔停止自责。他后悔自己那时为什么要那么持重,而不是早日告诉女孩自己对她的爱慕,而是由女孩先向他说出来;自责为什么自己是那么粗心,没有检查一下她还回来的书。他相信即使是明确的拒绝都不足以让女孩产生告别人世的决心,真正杀了女孩的是她误以为的连no都不屑于说的冷漠。
男孩最后说,他不是一个冲动型的人。但经过了这几个月的尝试,他最终发现他根本无法自拔,他发现他对她的思念和懊悔和自责随着时间的推移只会越来越深越来越重,他知道自己是永远都走不出来了。
所以他认为对这个为了自己而逝的女孩,他必须要做点什么以不辜负她。
所以他对母亲说,我只能离开了。他请母亲原谅他的不孝,也请母亲理解他的举动,最后希望母亲忘了他,只当没生过这个儿子,千万不要试图去找他。
然后他就消失了,再也没人知道他何去何从。
这是多年前听到的故事,讲故事的人是男女双方的同事。当时讲的人是在含着泪讲,我则是在流着泪听。而我每次将这个故事讲给人听时,都总是难抑哽咽。
今天或今后,还会再有这样的爱情故事吗?以如今男女的开放洒脱现实,世上还会再有这样的痴情和深情吗?
听来的爱情故事
一鸣吓人 (2008-09-06 19:27:10) 评论 (27)
这是一个多年前听到的故事,是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它给我的震撼直到今天还是如此深重。
故事的主角自然是一男一女,就叫他们男孩和女孩吧。
男孩和女孩都在一家工厂工作。男孩是大学毕业分去的,做车间技术员。女孩是中专毕业分去的,在厂化验室做化验员。
男孩除了文化水平高技术好外,更兼长相俊朗,高大挺拔,多才多艺,各项文体活动样样不拉且水平不低,在同龄人里实属出类拔萃。
难得的是性格特别好:知书识礼、不张不扬、手脚勤但话不多、待人接物适度有节不卑不亢,且特别乐于助人,因而在全厂人缘极好,上至领导下至老工人无一不喜欢他。
这样的男孩子,当然也是基本上所有适龄女孩子的心仪对象。可从不见他对其中的任何一个女孩有特别的表示,他对每个女孩子都显得一视同仁友好相处但保持一定距离。
女孩来自一个单亲家庭。也许是因幼年丧父家中经济条件并不好、母亲又是那种要强古板传统型的母亲,所以她的家教从来都是极其传统且严格的,因此造就了女孩文静内向敏感、矜持其外自抑其中与人为善与世无争的性格。又加之学习努力刻苦肯钻,技术水平不错,所以甚得领导同事喜欢。
更难得的是女孩长得不是一般的漂亮,据认识她的人说,如果不是因为她的性格不喜出风头,她太应该是去当演员才对。
而且那样一个文静秀美的女孩,居然不但是特别喜欢读书、而且是特别喜欢读诗词散文类的书。那由诗书熏陶出来的冰清玉洁的气质加上那惊为天人的美貌,使得人们背地里送她个绰号叫“林黛玉”。
这样两个表面上如此登对的人,人们不可能不把他们联想起来。但因了女孩的内向矜持和男孩的待人适度,当时竟无人敢于拿他们开开玩笑或出头为他们牵线做媒。
厂化验室是午饭时间年青人的集结地,所以两人其实是经常有时间共处的。但从未见两人有特别的交集。
终于有一日,女孩提到有本书她很想看但找不到,而男孩说他正好有此书。于是女孩向男孩借了这本书。
隔两天,女孩将书还给了男孩。
再过了大约十来天,女孩突然服毒自杀了。没有遗书没有遗言没有任何预兆迹象。
这在厂里实在是晴天霹雳般的爆炸性事件。人们谈论议论良久无解。
男孩看上去很迷惑很震惊、很悲伤但未形于言表。只是较前沉默寡言了许多。
再过了几个月,男孩失踪了。
从他留给他妈妈的告别信里,人们得到了答案。
男孩说:他对女孩心仪暗慕已久,只是看到女孩冰清玉洁矜持高雅的样子,就总难以启口表达。所以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天尽量趁午饭时间去化验室跟大家同聚,以求哪怕是能看看女孩也好。
终于有一天听到女孩说想看一本书,于是谎称自己有此书下班后赶到书店买了带给女孩,为的是能借此跟女孩建立起联系。
但两天后还了书大家又一切依旧,而且女孩看上去反而更加是淡淡的了。
正想着如何进一步接近,万万没想到,女孩自尽了。
当全厂人都在议论猜测时,他在听,但没心思跟着谈论,他心中的疼了是无人能知的,他心中的结更是无人能解的。
那段时间,他就是那样天天日思夜想,百思不得其解。
就在女孩死后的一个月那天,他突然在夜里做了一个梦。
女孩在梦里缓缓地向他走来,幽幽地看着他,哀怨地问了他一句:我给你的信你为什么不回?
男孩一下从梦中惊醒,方才的一切是那么真切,不象是梦,不能是梦。
她为什么要这么说?什么信?
突然,电光石火般,一个念头闪现,他冲到书架前,找到那本曾经借给她的书,翻开一看,几页信纸正夹在书中。
那是一封信!准确的说,是一纸情书。
是女孩用她因爱而生的最大勇气,突破了自己最终的心理底线,向他倾诉了对他的好感。
女孩诉说了自己的身世和内心世界,告诉了男孩是什么样的情使得她迈出了对她是如此难以想象的一步。
男孩顿时就明白了:这样一个表面上被人们视为高雅公主冰雪美人般难以接近的的女孩,实际上内心是那样的自卑脆弱,当她以全部的勇气迈出写信这么大一步后,竟然未接到任何回音(哪怕是拒绝),她的自尊顿时垮塌,生活信念的支撑和动力一下尽失,她一定甚至是痛恨自己做出了这样一个违反自己一贯风格的举动。
但事实上,男孩是由于粗心,拿到女孩还给他的书后,回家就放到了书架上,并没想到需要检查一下。
现在,男孩终于找到了答案,终于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但,他却永远无法去跟她承认和改正自己的错了。
男孩在给母亲的信中说:这些日子他无法让自己停止思念女孩,无法让自己停止内疚停止后悔停止自责。他后悔自己那时为什么要那么持重,而不是早日告诉女孩自己对她的爱慕,而是由女孩先向他说出来;自责为什么自己是那么粗心,没有检查一下她还回来的书。他相信即使是明确的拒绝都不足以让女孩产生告别人世的决心,真正杀了女孩的是她误以为的连no都不屑于说的冷漠。
男孩最后说,他不是一个冲动型的人。但经过了这几个月的尝试,他最终发现他根本无法自拔,他发现他对她的思念和懊悔和自责随着时间的推移只会越来越深越来越重,他知道自己是永远都走不出来了。
所以他认为对这个为了自己而逝的女孩,他必须要做点什么以不辜负她。
所以他对母亲说,我只能离开了。他请母亲原谅他的不孝,也请母亲理解他的举动,最后希望母亲忘了他,只当没生过这个儿子,千万不要试图去找他。
然后他就消失了,再也没人知道他何去何从。
这是多年前听到的故事,讲故事的人是男女双方的同事。当时讲的人是在含着泪讲,我则是在流着泪听。而我每次将这个故事讲给人听时,都总是难抑哽咽。
今天或今后,还会再有这样的爱情故事吗?以如今男女的开放洒脱现实,世上还会再有这样的痴情和深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