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厦门属于南方热带地区。海滨城市海鲜多多,小吃也很有特色,水果品种也很多。就是吃的米是双季稻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糙米,黄黄的,吃口不是太好,不过后来也慢慢习惯了。每天早上喜欢吃食堂里的稀饭,倒是蛮好吃的。或者是一个白馒头,又甜又松,感觉也不错。
穿。还是八十年代,没有时髦之说,再说学生也穷,喜欢穿内地还没流行的牛仔衣裤,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不过那时留下的照片现在看来也没觉得土。可能是因为年轻吧,经过岁月的打磨,外在的东西都变得不重要了。
住。向往的生活是一杯茶,就着音乐,在海边的居所读着闲书。在厦门的五年,还真有点这样的心情。虽然那不是我的居所,只是宿舍而已。
刚进大学那年,因为学校宿舍楼紧缺,我们被分到了原本造给教师和研究生住的风雨楼,全新的,四人一间,在那时算是待遇非常好了。两年后新舍造好,我们搬到了半山腰的海边宿舍,石井楼。据说以前那是乱坟岗,不过我们没有任何禁忌。
房子就在半山腰,大门朝南,与校园另一端,也在半山腰的凌云楼遥遥相望,那是研究生男宿舍。窗户朝北,面向大海,因为在五楼,视野很好。每天晚上海风习习,听着海涛声声,感觉真是享受。尤其在夏天,也不热,就开着窗,听听音乐,写着作业或是写着信。在那间宿舍一住就三年,那是一段让我至今向往不已的日子。
行。出门主要靠公交。厦门因为有山坡,骑车不现实。上学时用奖学金买了一辆自行车,只敢在校园里骑,从来没感骑到市区,这是一大遗憾。那时上摄影课,两人一台相机,每周要上交作品,只好走遍城市的每个角落。轮渡码头,火车轨道,植物园,五老峰,普陀寺。。。真的要感谢那个老美摄影老师,不然我要错过多少风景。
经过了三年高中紧张的备考,进入大学后,一切变得如此轻松,学的是文科,很少有作业,经常会逃课。记得上公共课时, 我们会轮流逃,每次留一个人在课堂应付老师点名,其余的就到处晃荡,当然最喜欢的地方还是到海滩晒太阳聊天。有时专业课也敢逃。记得一次是逃老外的写作课,我们不喜欢她,就集体“罢课”。我们把自己反锁在宿舍,半个小时后系办公室工作人员来敲门,我们不敢作声,等她走了才放声大笑。这是最严重的一次逃课,后来想想还是有点后怕。不过后来系里也没追究,问起我们,我们推说时间搞错了。后来老外回国去了,可能她对我们很失望吧。
在大二的夏天学会了游泳。尽管在水乡长大,从小也在河水里泡大,但从来没有想到要学游泳。同学中大部分人来自大城市,他们会游。于是就带我们几个旱鸭子到人少的海滩练习。第一个动作就是逼我们闷水,就是把头浸在水里不呼吸。海水的浮力大,学游泳相对比较容易,我很快就学会了闷头游水,但是后来花了好长时间才学会抬头换气。学会游泳后,就自由多了。一到夏天,我们几乎天天都会到海边游泳。有一天下大雨,有同学兴致大发,我们就陪她在雨中游泳。代价是那晚我头痛欲裂,第二天起来,上吐下泄,不得不上医院求诊。医生说我得的是急性肠胃炎,害得我一星期不得安宁。
大学的消遣很多。很喜欢周末的舞会。尽管不怎么会跳,乐感也不好,但是很喜欢那种气氛。都是一群学生,少男少女,情窦初开。舞会由不同的系举办,或是学生会举办,都要票的。每到周末,弄票成了一大难题。我们只好学着自己伪造舞票。我是模仿高手,广告专业的蔡是我的搭档,我负责描摹图画,她负责写字,然后用橡皮刻图章,往往以假乱真。准备好票后,我们便会集体出发,每次都没有问题。主要是因为我们是女生,把门的男生相对来说查得要松一点,再说舞场门口灯光暗淡,很好蒙混过关。最喜欢元旦的通宵舞会了,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尽情玩乐。
大学生活虽然清苦,但是留下了不少美好的记忆。如果时光能倒流,我只愿回到那段时光。真是一段无忧无虑的日子,即使是忧愁,也只不过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作愁”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