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罢了现象”到“罢了效应”

阁老 (2007-12-05 13:23:46) 评论 (21)

        这几天,山菊花相继贴出了罢了的《罢了楚雄之行》和《大爱无欲 大爱无疆》两篇文章,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在北美文学城里形成了关注中国教育、关注中国新一代“高玉宝”的热潮,许多网友通过文学城与远隔千山万水的边陲小城云南楚雄建立了热线联系,慷慨解囊,资助贫困学生。

        我再次接受了这份感动,收藏了这份美丽。

        罢了是我在网下见到的第一个网友,我在《第三只眼看罢了》一文中真实地记录了对他的印象。尽管罢了喜欢在网上捣浆糊,但在现实生活中是个极为严肃认真的人,最难得的是他的古道热肠。以我的了解,罢了的扶贫济困有着遗传基因,他的先祖就以悬壶济世而闻名京沪两地。早在去年上海见面时,他就和我说到 07 年将去云南楚雄看望他资助的两位学生。

        也是无巧不成书,网上出现了一个《边城秀才》,朴实的文风引起了罢了的注意,使罢了喜出望外的是边城秀才恰好住在他要去的楚雄,于是建立了热线联系。边城秀才张海平先生感动于罢了的义举,早早做好了接待来自远方网友的准备。

        就在罢了策划楚雄之行的时候,文学城里传出了住在美国明州的大雪身患重病的消息,罢了以满腔的热情给大雪送去了关爱,专程看望了大雪,并帮助大雪完成了出版《阳光抚摸的日子》诗集的愿望。大雪被罢了的义举深深感动,毅然提出自己虽然不能去楚雄,但要资助贫困学生,并委托罢了全权办理。于是有了《罢了楚雄之行》中的全部场景。于是有了《大爱无欲 大爱无疆》中的壮观美景。

        可以说这是一个“罢了效应”。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学城里的罢了现象》,从罢了现象到今天的罢了效应,应该感谢文学城。如果不是文学城,我们无法获取信息,无法相互认识,相互了解,更不可能出现这段传为美谈的佳话。 所以我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文学城》作为海外最大的一家文学网站,给广大的海外华人构筑了一座缔结友谊的桥梁,联系亲情的纽带,交流思想的场所,展示风采的舞台。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创造感动和接受感动的园地。人们可以在五彩缤纷的文学园地里自由耕耘的同时,得到来自朋友们的关爱、春风、雨露和阳光。所以《文学城》的创业者做了一项足以辉耀后人的伟大工程,它所挥发的能量远远超出了文学层面的意义,而具有更加广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在接受感动和收藏美丽的同时,我们不能不说说中国的教育。中国的教育实在是个沉重的话题,尽管中国近三十的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的变化,建立了许多希望工程,但是仍然不尽人意。特别是在老少边地区,出现了新一代的“高玉宝”,因为贫困而不能读书或者中途辍学。这些年来,我的朋友们资助了一批又一批特困生,给大西北地区的希望工程捐赠了一批又一批图书、学习用品和衣物,举办了一次又一次义卖、义画、义捐活动,但是这样的绵薄之力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彻底消除“高玉宝现象”,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关注的大问题,也需要实实在在体现在我们的行动中。在这里我要提到我的另一个网友《充满希望》,为了实现他的“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书念”宏伟理想,他毅然关掉了自己的公司,放弃了美国的优越条件,回到中国筹建教育慈善基金会。在返回中国前夕,他专程到洛杉矶和西雅图,分别与我和罢了讨论了他的计划。

        罢了、大雪、充满希望,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网友以自己的行动,奏响了一曲不仅仅是感奋人心的“大爱之歌”,准确地说,是拉开了海外华人关注祖国教育的大幕。

        我向他们致以深深的敬意!

       向一贯关注中国教育的北美文学城致以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