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见闻6 直观感受无陪护住院

二米鹿 (2025-11-27 19:05:43) 评论 (2)
这次回国,我妈牙出了点问题,得做个小手术,医生说住两三天就行。去之前我先打听好了,这家三甲医院的陪护规矩挺有意思:实行无陪护政策,家属只能下午4-7点进病房,其他时间都得在外面等着。病房里有公用护工,也能自己花钱雇一对一的。这种“家属限时上岗+护工主力输出”的模式到底靠不靠谱?

刚办完入院手续,就撞见护工交接班。一问才知道,负责我们这片儿的公用护工就俩大姐,要管五六个病房的病人。俩人倒班,一班12个小时,早班从早上7点干到晚上7点。一个人要管两三个病房的病人,我心里先咯噔一下:这能顾得过来吗?

我们住的双人间,另一张床空着。刚坐下没两分钟,就见个护工大姐拎着包进来,熟门熟路拉开病房的柜子,把自己的换洗衣物往里塞。我跟我妈对视一眼,都没好意思问——这病房柜子合着是护工的储物间啊?

没等我们琢磨明白,换班的护工就到了。这大姐五十来岁,短头发,走路带风,一进门就笑:“我是今天的早班护工,叫我林姐就行。”问清我妈是牙科手术,就掏出个iPad:“先把今天的饭订了,我得记下来。”看她手指在屏幕上飞快划拉的样子,看着挺利索,但到底会不会干活,还得看真章。

后来发现,护工比我想的有用。护士站里给她们留了俩工位,平时我们喊“护士”,先跑过来的八成是护工。换个床单、递个水杯、问个检查时间,她们都能搞定,真要打针输液了,才去叫护士。最让我意外的是我妈术后第一次下床,林姐赶紧过来扶着,还蹲下来把两双拖鞋摆得整整齐齐,鞋尖都对着床沿。我跟我妈说:“行啊,这动作挺标准,不像瞎糊弄的。”之前的担心总算少了点。

不过最让我惊喜的,是医院的陪诊制度。刚办完入院,就有专门的陪诊护工过来对接,说术前检查都由他带着我们做。我本来还愁呢,各个科室分布得跟迷宫似的,一项检查等半天,没家属陪着根本搞不定。没想到这次压根不用我们操心。

这陪诊护工看着就专业,手里攥着个像蓝莓手机的小设备,按着设备上的单子,我们要做的就是跟着他走,每到一个检查点都有人衔接,不用自己找窗口、排大队,连等待的间隙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显然他们背后有个强大的调度系统在撑腰,不是瞎跑。系统里实时更新每个病人的检查进度、各个科室的排队情况,会自动给分配最优路线和每一段的陪诊护工。护工看设备上的指示就知道下一步去哪、要接那个病人。就这么连轴转下来,不到两个小时,原本以为要跑半天的术前检查全做完了。我跟我妈都感慨:这比家属陪着省心多了,专业的事果然得专业的人来干。

可这惊喜劲儿还没过,就来了个“爆料的”。一个保洁大姐推门就进,手里的扫把在地上划拉了两下,连灰尘都没带动多少,就凑到我妈床边:“大姐,你这是做啥手术啊?”没等我们回答,她就压低声音说:“跟你们说个事儿,夜班那护工,天天趁这张床空着,躲进来睡觉,衣服都在这儿换!”说完跟做贼似的,溜了。我跟我妈都听傻了,住医院还免费送大个瓜?合着夜班护工是把这儿当免费招待所了?

真正让我决定“违规”留在医院的,是医院的病号餐。林姐帮我们订的餐送过来,打开餐盒我傻了眼——清炒时蔬、杂粮饭,看着挺健康,但我妈刚做完牙科手术,嘴都张不开,这怎么吃?翻遍餐盒,就只有一小碗小米粥。我跟护士反映,护士说:“标准餐都这样,清淡。”我心想:清淡是清淡,可这也不能当术后营养餐啊!没法子,我只能留下来,在手机上刷附近的餐馆,专挑鱼肉、南瓜粥这种软乎的,订了送过来再用料理机打成泥,我妈才能咽下去。

接着我发现, 林姐手里有俩订餐渠道:一个是医院的标准餐,一天20块;另一个是“加餐”,一天要贵不少,菜能多几样。我让她给我看菜单,发现所谓的“加餐”也就是多了个番茄炒蛋、冬瓜丸子,照样没有适合牙科病人的软食。我算是看明白了,不管哪种餐,都没把术后病人的需求当回事。真要是没家属陪的老人,不会订外卖,又吃不了医院的饭,也许就只能天天喝小米粥扛着? 并且外卖不能送病房,如果没有家属,即使订了饭也送不到手上啊

饭的事儿还没捋顺,陪护费又出了新花样。术后我才知道,陪护费分两档,术后比术前贵。手术后林姐偷偷小声说:“我给你按术前的价算的,没给你涨钱。”我赶紧说谢谢,回头一琢磨,哎不对啊——这两天林姐除了早晚各帮我们打一瓶开水,其他活儿全是我干的:扶我妈下床、擦脸、喂饭,没一样是她搭手的。算下来一天50块,合着一瓶水25块,这钱花得我哭笑不得。不过林姐大概是觉得有点亏心,之后每次路过我们病房,都主动进来问:“水还够吗?我再去给你们打两瓶。”看她那模样,我也不好意思说啥,毕竟就住三天,犯不着较真。

跟林姐比,夜班护工就彻底是另一个画风了。这大姐听口音是东北的,嗓门大得能穿透病房门。每天晚上7点接班,从来不敲门,“哐当”一下就推门进来,跟同事交接工作跟喊口号似的。有天我妈刚睡着,就被她的大嗓门喊醒。 我也不知道晚上想找她能不能找到人。找到她大约晚上也别再睡了。结合之前保洁大姐的爆料, 这夜班护工也许躲着摸鱼呢。 看来真要完全靠护工,还得花大钱雇一对一的,公用护工是不太靠谱。

我发现,所有护工,保洁,也许还有保安都是一个公司培训上岗的,护士站还有客服监督热线。不知道是否有用?在目前国内护工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无标准无约束的情况下,这公司提供的服务是否已经算是其中还不错的了?

护工这边有点乱糟糟的,护士那边倒还行。因为护工把杂活都包了,护士不用再跑前跑后应答,专心搞换药、查体征这些正事,手脚也麻利了不少。就是护士长有点意思,每天早上查房跟“检阅部队”似的,走在最前面,一串香风,气场大开。后面跟着一串小护士,一个个大气不敢出。

也许是管理够严的,不过严点也好,至少不会出岔子。有天查房,我顺嘴跟护士长说:“你们这儿小护士真负责,细致温柔。”护士长听了挺高兴,没成想这随口一句夸奖,后来办出院手续时派上了用场——平时要等半小时的流程,十分钟就办完了,小护士还特意帮我们把病历袋整理好,看来谁都爱听好话啊。

医生们倒是挺专业,没什么槽点,进病房前必敲门,问病情时也耐心,我妈问“这牙以后还会不会疼”,医生耐心讲了好几分钟,连注意事项都写在纸上。对比护工和保洁的随意,医生这股子严谨劲儿,总算让我放了点心。

住了三天院,我算是把这三甲医院的陪护体系看明白了:护工里有林姐这种实在人,也有夜班那种摸鱼侠,俩人身兼数职还管不过来,服务全看运气;医院的餐食就像“一刀切”,根本不管病人做了什么手术,能不能吃;保洁、护工进门不敲门,隐私这事儿就别想了;倒是护士和医生挺靠谱,一个严管一个专业。

说白了,现在这陪护体系就是“半吊子”状态,想省人力又没跟上服务,想搞专业又漏了太多细节。真要让病人住得踏实,得先把护工的活儿捋清楚——多少人管多少病人、该干哪些活、夜班怎么监督,都得有准谱;再把餐食细化点,不同手术搞不同的营养餐;最基本的,进门敲个门总不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