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英语学习是否可以废除之前,我们必须直面一个全球化时代最基本的事实:英语已经成为国际交流与国际学术的主要通用语。放眼世界,九成以上的自然科学论文以英文发表;在自然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研究成果中,英语占比高达九成以上。全球顶尖期刊、国际会议、跨国合作项目几乎全部以英语为工作语言。非英语国家若缺乏英语能力,其科研成果往往难以被国际引用,话语权也难以进入核心舞台。
中国若想在科技创新和学术发展上真正跻身第一梯队,英语是绕不过去的,更是进入国际体系的入场券。若轻率地废除英语,等同于主动退出全球竞争。
近年来,中国大陆社会上隐隐出现一种“淡化英语”的趋势。先是基础教育将小学英语从必修课中剔除;随后禁止校外补课,包括英语补课;一些大城市的路牌英文标识也一度被撤除,用拼音替代。最近,这些被涂抹的英文标识又重新恢复,让人不免感慨做了无用功,大概也意识到当初的决策并不妥当。
校外补课之争表面上是“减负”,但只要高考制度一天不变,补习需求就不会消失。尤其语言学习有其黄金期,如果不在孩童阶段投入,将来学习成本只会更高。推迟英语启蒙,看似减负,实则延误一代人的语言能力。
学校英语当然更不可能废除。只要高考的指挥棒仍在,英语作为必考科目就不会退出舞台。
社会人士同样不能“废除英语”。对于任何想拓展人生边界、走出国门的人而言,废除英语无异于自废武功。语言是工具,是能力,是行走世界的武器。多一门外语,就多一分竞争力;而英语恰恰是最实用、最广泛、最能连通世界的一门语言。
所谓“废除英语学习”的主张,背后或许存在某些政治性的意图,类似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全盘苏化”——禁学英语、改学俄语。政治上的机会主义或许可以理解,但学习上的机会主义必须警惕。语言能力不是意识形态的附庸,而是现实世界的通行证;摇摆不定的语言政策,最终受损的只有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