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格兰的守望者:哈利法克斯要塞全景探索

大漠满天星 (2025-11-28 08:47:50) 评论 (0)


7月下旬乘游轮“挪威星辰号”(Norwegian Star),到访了加拿大新苏格兰(Nova Scotia)的城市哈利法克斯(Halifax)和悉尼(Sydney),以及爱德华王子岛(Prince Edward Island)的夏洛特敦(Charlottetown),开启了我们道听途说的历史文化之旅。

这几个城市所在地的图示:

哈利法克斯是新苏格兰省的首府,这次我们第三次乘游轮来这里了。上一次是三周前,进港时分是大雾,记得十多年前第一次进港时也是大雾,灯塔岛勾起满满的的回忆。

三周前那次来时游轮有延误,因此在城里逗留的时间不多,在市里转了一圈,到以前没去过的Fairview Lawn Cemetery公墓去看了看。泰坦尼克船难时,哈市是距离事发地最近的城市,立刻派出救援队,水面上很多遇难者都被冻僵了,救援队把遇难者遗体运回哈市,当时很多人无法确定身份,有100多遗体被埋葬在这里。

今天在船上订了陆地游Peggy’s Cove,下午3点才出发,上午我们打算去城中高地要塞(Citadel)去看正午鸣炮和士兵换岗。

游轮11点一靠港我们就下船,乘Hop-on-Hop-off双层大巴去城中要塞,是第六站。大巴慢吞吞地在市中心穿梭,乘客下车要费不少时间,所以乘大巴并不比走路快。到了高地要塞的大门口,已经到了正午,不放人进门,公路也封闭,不让车经过,马上就要放炮了。一个大胖女在给大家讲明放炮是怎么回事,并强调要塞加农炮瞄准的是Scotia Bank的学生贷款中心。

还好,我们第一次来哈市时已经近距离看过放炮,把当年的照片翻出来。要塞的火炮是复原的维多利亚时期英式滑膛加农炮,由皇家炮兵操作,整个过程是很繁琐的。炮兵严格遵循19世纪军事规范装填火药和空包弹。





然后炮兵堵上耳朵,我们学样也堵上耳朵。

正午12点整,指挥官下令开炮。火炮轰鸣声在整个哈利法克斯市区回响,空包弹也可以产生巨大的声响和烟雾,以模拟历史上的真实发射场景。

好啦,鸣炮完毕,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今天我们在鸣炮时等在大门口,鸣炮结束后,胖女带着大家去大门口看卫兵换岗,我们还从未没看到过这个。胖女说上午10点的换岗是正式的,持续时间二十多分钟,放炮后的换岗是简易的,几分钟而已。



这个要塞是英国人修来防备法军和后来的美军攻击哈利法克斯,现在象征性的卫兵部队着装是苏格兰高地团(Highland Regiment)红衣格子裙长火枪,黑色流苏帽子,很俏皮的。虽然哈利法克斯要塞是加拿大历史上最重要的军事防御工事之一,但它从未真正参与过战斗或遭受直接攻击。要塞外观就是一高耸的大草坡。建于1803年的钟楼是由英国威尔士亲王(后来的乔治四世)下令修建的。他当时是驻扎在哈利法克斯的军队的总司令,发现士兵们经常迟到或懒散,于是决定建一座钟楼来“提醒大家守时”。

夏季参观要塞是免费的,售票厅里面还是有人,主要是卖火枪票。我们进了大门,里面是一个大坑,下沉式的广场,星形城堡四周都是垒筑得高高的工事,有炮眼、枪眼、和弹药库。看上去有一股够用就行的凑合劲,丝毫不讲究美感。与昨天看的法式路易斯堡相比,英国人修的要塞远不如法国人修的来得美观。别看法国人干仗干不过英国人,弄点花花哨哨的玩艺儿远超英国人。

要塞内部的人文活动安排得满满的:有执勤的士兵,风笛军乐队,以及那些花钱排队放火枪的人,我们一一看过来。

先去观摩放火枪的勇者,排队的人还挺多。轮到一个汉子了,他由一位持老式火枪的士兵调教,然后签字画押,领子弹和耳塞,穿上军服,到了一个土坡前,接过火枪装上子弹,瞄准土坡,扣动扳机,一声闷响,跟现代的打枪声音不一样。花一次钱打三发子弹,汉子的家小在一旁给他拍照。

看完这个热闹,见对面的炮台上有动静,我们赶快过去爬上工事,原来是炮兵收摊了。一队士兵收拾好放炮的所有家伙事,听着长官的口令,排队离开,其中有女兵和女长官,哇,女兵已经干上力气活啦?女长官吼叫着发令,威风凛凛。

远远传来悠扬的风笛声,寻声找去,军乐队在下面广场的另一个角落演练。

他们一共四人,三个风笛手和一个鼓手,其中一个风笛手是女兵。





鼓手说到1点时有正式演奏。

风笛军乐队演出开始。

我们等到他们演奏完就离开要塞,返回城里的滨海栈道。3点钟参加大巴团去佩姬湾(Peggy’s Cove)。导游是个演员,演过一些电影电视剧的小角色,说他来自纽约,当导游算副业。他口齿特别清楚,语速适中,听他不停地讲当地的趣闻和轶事,挺过瘾的。

我们这一车人有32位,真是个“蝗虫团”,上车下车慢吞吞,下车一大群人立刻把景点占满,举起相机,满镜头都是人头,哎,很不喜欢这种玩法。说实话,参加“蝗虫团”主要是为了把船上给的折扣券用完。出城时前方有车祸,堵塞了一阵,耽误了点时间。导游说整个行程大概3小时,任何路上耽误的时间都会把游景点的时间压缩。

佩姬湾是个小渔村,出产龙虾。风景看点是一个灯塔和一大片入海奇石:有奇异纹路的花岗岩礁石。在远久的小冰河时期,花岗岩石本是一大整块,后来被冰川活动切割得支离破碎,成为各种形状。这片区域属于圣玛格丽特海湾,而玛格丽特的昵称就是Peggy,佩姬湾由此得名。

当灯塔礁石变成旅游热门地之后,小渔村中的餐馆纪念品店应运而生。挨着灯塔步道的一家餐厅卖龙虾卷,导游警告大家,手拿龙虾卷时要注意空中的海鸥。有位老太太的龙虾卷刚到手就被海鸥叼走,没得吃,空欢喜一场。我们座位旁的游轮客买来尝过,说龙虾质地好,新鲜,但是有点咸。

我们只有40分钟在景区停留,光在礁石上爬上爬下就很花时间,根本没玩够就走了。灯塔四周全是游人,礁石上上下下也是。导游说这已经不错了,早上他带了一个团来,停车场旅游大巴十几辆,景点挤得水泄不通。我们3点团算好的了,只有5辆大巴,哈哈哈。他忘了停车场上除了旅游大巴还有无数辆小车中巴呢。

灯塔下面有个老头在吹阿尔卑斯长号,还出售小工艺品。

团游的路线是coastal drive,不走高速直线,而是沿着海岸线绕一圈,来去路线不同,导游说是为了让我们领略到新苏格兰的海岸风光。他说海岸线上有个百万富翁村,我们路过时他提及那些富豪明星的游艇和房屋,依我看房屋很一般,大概就是那些富豪的避暑村舍cottage而已。

导游讲起英法在这一带的争斗,法国移民自称Acadian人最早在这一带生活,务农捕鱼,后来法军干不过英军被打败了,英国人统治了这一带,要求法国居民宣誓效忠英国王室,骄傲的法国人不服,被英国人抓起来装船上,送往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现在的新奥尔良一带。那里的土著问法国人是什么来头?法国人说Acadian,法语听起来像“奥尔良”,那就是新奥尔良地名的来由。

导游还讲起此地龙虾业的轶事。龙虾也分左撇子右撇子,龙虾的两只钳子一只大一只小,大的那只用来压碎食物(crusher),小的那只用来勾出食物(pincher)。有的龙虾crusher在左边,那就是左撇子,反之右撇子。商业性的捕捉龙虾日渐兴旺,成了当地一大经济支柱,出口到世界各地。一年中只有最冷的几个月才可以捕捉龙虾,因为那时候肉最肥美。一磅以上的龙虾才能捕捉,小的要放生。龙虾执照越来越值钱,现在一个执照上百万加币,而且是家族中代代相传。以前这里市郊的麦当劳还卖“McLobster Sandwich”,现在做梦去吧,成本太高。

最后提一嘴夏洛特敦(Charlottetown),它是Prince Edward Island(PEI)省的首府。PEI是加拿大海洋三省中最小的,在劳伦斯河的入海口区域。夏洛特敦市也很小,却在加拿大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加拿大联邦的诞生地”。

游轮缓缓进入河口,远处岬角有灯塔



7点到港,太阳已经跃出云层,挂在大桥上方,在桥旁的海上投下金灿灿的倒影。

三座教堂的尖塔是城市天际线的亮点。注意那座醒目的建筑是家龙虾店,我们上岸后去看了,右大门进餐厅,左大门进鱼市,卖现捕的鱼虾。从餐厅窗子上贴的菜单来看,龙虾大餐也就30~40多加元,合美刀不到30,是很值的。餐店帮忙加工煮熟,打包带走。不过现在太早,生意还未开张。

下船后到访客中心问询柜台问今天市内有没有民俗表演,问询处服务的大街说:“那都要等到中午以后才有这类的活动,可是你们的游轮中午就要离开,…”。外面来欢迎游轮客的小姑娘可爱得像个玩偶。

按照访客中心的推介沿着海滨栈道走一大圈,栈道都许多标牌,讲述本地历史:原来是个渔村,造船业发达,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事件是大火和加拿大海洋三省成立联邦时的事发地。

大火烧毁了木质shingle的房屋,只有少数石头屋保留下来,后来修建的大型房屋如教堂等都用石头了。

1864年9月,来自英属北美各殖民地的代表在夏洛特敦召开会议,商讨联合成立一个联邦国家的可能性。虽然原本是为了讨论海洋省份的联合,但会议最终促成了更广泛的联邦构想。开会时各地来了不少代表,结果与马戏团同一天来,马戏团引起轰动,抢了代表们的戏,还引起代表们住处紧张。

该市以前经济靠运输,将海产和木材运送出去,后来发现造船更赚钱,就造船卖船,由此培养了一代工匠,木匠,帆匠等等。但是顺着蒸汽机的出现,船业向铁船发展,木船业就衰亡了。现在蜕变成了一个旅游度假之地。

上集:

在加拿大新苏格兰寻“堡”,悉尼港路易斯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