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黄河以北还是淮河以北之规定,统统没有实际意义,当地有没有条件才是最主要的。
豫东的周口商丘地区,基本就在黄淮之间,只有小城市,有取暖设施的,大概只有地区级领导的家里,以及小招待所,真的就是这个名字简称小所-招待上级来人的招待所,套房带卫生间(有抽水马桶)的。
下属那些部长(处级干部)和局长(也是处级干部), 大部分住在地委大院后面的宿舍区,一家几间平房的一个小院,拉屎撒尿出门朝北或朝南走一小段上公厕,那一代领导干部,不管大小,对在家上茅房都感到别扭,也难怪,刚刚洗脚上岸不久的农民。
这些当官所住的平房, 室内的吊顶是公家帮你吊好了的,一般干部住的平房,就不一定了,很多人应该有记忆,那种没有天花板的平房,讲究人家用高粱秆编作顶棚,用麻绳吊梁上,冬季多少保点暖,也防止灰尘掉下来。
这种地委宿舍,集中供暖就是个锤子,冬天有没有取暖费,记不清了。家有老人孩子的,一般还是生一个蜂窝煤炉,无需烟囱,因为即便吊了顶,貌似有天花板,实际通风效果极好,特别是冬天,所以咋也不会发生煤气中毒。
这类地区所在地的小城镇,真的,周口地区所在的周口就只是一个镇,普通市民住的也是平房,吊没吊顶,吊顶的好坏,就是一个家庭住房豪华不豪华的标志了, 冬季取得起暖的人家,也不用怕煤气中毒,因为吊顶上的通风条件极好,冬季更好。
到了七十年代中后期,地区所在地有些省属机构或工厂,全国其他地方人士较多,开始对楼房有兴趣了,开始建宿舍楼,也开始有蹲位的厕所了, 外地人知识分子年轻人一般就喜欢住楼上, 安静干净, 但本地年岁大点的还是喜欢平房,即便分到楼房,也要抢一楼,因为门口可以搭篱笆成了小院,而且不是一个两个的,住一楼还是走出来潮男朝北上公厕去,家里的卫生间就当作储藏室。
住楼房,要想笙歌蜂窝煤炉子取暖,就非得装个白铁皮的烟囱不可,弄不好真的就有可能是中毒死人的,这个时候,那些会用白铁皮砸个水桶的钳工,就更有用了。
底下那几个县, 到1977年为止, 大概整个县里找不到一个抽水马桶,当然也没有卫生间。
千真万确的一件事,我那几年去过十来趟信阳北面一点点的明港镇,住过火车站前那三家旅社,都是三层楼的,每一层都有睡房, 但厕所仍然得从三楼走下来朝北朝南走十几步的老式茅厕。
说到明港, 在这儿华人办的老年协会去活动,就有好几个前中科院学部现社科院的老头老太,和他(她)说到明港,往往第一句话就是我在那儿社科院的五七干校呆过几年,那个镇上的农副产品特便宜, 政府对自由市场不怎么管。
也说毛主席时代冬季取暖--以河南的豫东为例
华府采菊人 (2025-11-03 14:00:22) 评论 (0)什么黄河以北还是淮河以北之规定,统统没有实际意义,当地有没有条件才是最主要的。
豫东的周口商丘地区,基本就在黄淮之间,只有小城市,有取暖设施的,大概只有地区级领导的家里,以及小招待所,真的就是这个名字简称小所-招待上级来人的招待所,套房带卫生间(有抽水马桶)的。
下属那些部长(处级干部)和局长(也是处级干部), 大部分住在地委大院后面的宿舍区,一家几间平房的一个小院,拉屎撒尿出门朝北或朝南走一小段上公厕,那一代领导干部,不管大小,对在家上茅房都感到别扭,也难怪,刚刚洗脚上岸不久的农民。
这些当官所住的平房, 室内的吊顶是公家帮你吊好了的,一般干部住的平房,就不一定了,很多人应该有记忆,那种没有天花板的平房,讲究人家用高粱秆编作顶棚,用麻绳吊梁上,冬季多少保点暖,也防止灰尘掉下来。
这种地委宿舍,集中供暖就是个锤子,冬天有没有取暖费,记不清了。家有老人孩子的,一般还是生一个蜂窝煤炉,无需烟囱,因为即便吊了顶,貌似有天花板,实际通风效果极好,特别是冬天,所以咋也不会发生煤气中毒。
这类地区所在地的小城镇,真的,周口地区所在的周口就只是一个镇,普通市民住的也是平房,吊没吊顶,吊顶的好坏,就是一个家庭住房豪华不豪华的标志了, 冬季取得起暖的人家,也不用怕煤气中毒,因为吊顶上的通风条件极好,冬季更好。
到了七十年代中后期,地区所在地有些省属机构或工厂,全国其他地方人士较多,开始对楼房有兴趣了,开始建宿舍楼,也开始有蹲位的厕所了, 外地人知识分子年轻人一般就喜欢住楼上, 安静干净, 但本地年岁大点的还是喜欢平房,即便分到楼房,也要抢一楼,因为门口可以搭篱笆成了小院,而且不是一个两个的,住一楼还是走出来潮男朝北上公厕去,家里的卫生间就当作储藏室。
住楼房,要想笙歌蜂窝煤炉子取暖,就非得装个白铁皮的烟囱不可,弄不好真的就有可能是中毒死人的,这个时候,那些会用白铁皮砸个水桶的钳工,就更有用了。
底下那几个县, 到1977年为止, 大概整个县里找不到一个抽水马桶,当然也没有卫生间。
千真万确的一件事,我那几年去过十来趟信阳北面一点点的明港镇,住过火车站前那三家旅社,都是三层楼的,每一层都有睡房, 但厕所仍然得从三楼走下来朝北朝南走十几步的老式茅厕。
说到明港, 在这儿华人办的老年协会去活动,就有好几个前中科院学部现社科院的老头老太,和他(她)说到明港,往往第一句话就是我在那儿社科院的五七干校呆过几年,那个镇上的农副产品特便宜, 政府对自由市场不怎么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