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就看到那时的GCD有人开始轻敌了, 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摧枯拉朽,很多人对局势过于乐观。 东海小组里的负责人交班吴石时说,台湾很快会解放,“已经听到了解放军进军的号角声”。这应该也是不少台湾中共特工和大陆党内人士的想法。
大院里的肖将军名锋【1】,这个名字现在可能没有很多人知道了,但说起金门之战,知道的人可能就多了。以前一直想写写他,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沉默的荣耀》又提起了这个茬。这位1916年生人,1928年参军,1931年入党的军人,是我爸爸的前辈和曾经的上级。两人在部队里认识好多年。

肖将军入伍后坚持写日记,是经过长征的真正老红军。他记载自己一生打了一千多场仗, 可惜最后一战栽在金门,被毛批示“十年不提萧”。 1955年仅授大校衔,而与他同等资历的军人,再不济也是少将。1961年,肖锋才被提为少将,那时距金门之战已经过去了 11 年。 今后他再也没有被提升,1991年将军75岁就走了。
金门之战对GMD的意义重大,被称为转折之战,改变了常败的态势。 而GCD中头脑清醒的人,开始认识到当时的轻敌浮躁之风。金门之战的结果,共军败在最根本的三个原因上。 一是金门岛上的防御本来就有22兵团的1万2千人,后来GMD又调来胡琏12兵团的5万援军,这就是《沉默的荣耀》里, 吴石等人拼死从香港送出来的情报。 当时老蒋命令“全力保金门”,空军海军一起上。舰艇运送增兵很快。
二是共军没准备足够的帆船。 而且对水流资讯了解不足。一梯队三个团9000人抢滩时, 大多战士不懂水性更不懂大海潮汐,拼命让船上滩头,这样可以缩短下船后在水里奔跑的时间。 没想到后来退潮迅猛,很多船就搁浅在沙滩。战士们都冲上去了,船老大自己推不动船,船就成了沙滩上的靶子在国军的炮火中被炸和燃烧。
本来征船就不容易,共军使用了金条租用船只也征不到更多了。没有返航的船,二梯队就上不去。 本来一小时的船程就变成了永远等不来的援兵。 9千对6万,又没有重武器。上去的部队只带了两、三天的干粮。

我认为最重要的第三,当然是指挥官的责任。肖锋出身红一军,当年最牛的共党军队。长征后进入陕北,他当过紅1軍团1师3团的政委。 那是多牛的团队。 他的直属上司有陳庚、杨成武、杨得志、谭政。。。可后来就听不他什么响动了。 没有战功,晋升就慢。
1991年2月3日凌晨肖锋去世。 2月2号晚上他写了此生最后一篇日记。 1994年 北京军区的一位文化创作员张惠方,关于金门战役的报告文学《海漩-兵进金门全景纪实 》出版。 肖将军的夫人贡喜瑞亲自到我家送了一本。 这本书我没有全部仔细看,看着心碎,而且还生气。

败军之将不可言勇。可惜了当年用命的军人,和海峡对岸拼命送情报的吴石等人!共军从三野十兵团的司令员叶飞到具体指挥作战的肖锋,都太轻敌了。 指挥能力太差了! 而且这不是一场战役的事儿。
1970-80年代交接时军队重回正轨搞了许多军事演习。北京军区在坝上的一次邓小平和叶剑英都去了。 当时的演习计划有一部分侧翼迂回包抄,时任军区装甲兵副司令的肖将军让坦克全速下山。 当时我爸爸在旁边说这个坡度、土质,全速很可能会翻车。 不听。怕上级看了“慢,不好看”, 结果演习时果然翻车了。我是在将军去世后听别人说这事的。 觉得老爸很酷,回去问他,他只说了一句,“战前不看地形不了解地势,实战中是要死人的。”。
金门之战时肖锋是28军的副军长。10兵团在1949年9-10月先后拿下了福州、厦门、鼓浪屿一带;还扫清了外围的澳头、大、小嶝等小岛。 打得挺艰苦,但把汤伯恩兵团给打败了。 觉得大功告成,骄傲又轻敌。 然后叶飞就留在城市里了。 上行下效,28军军长朱绍清说身体不好也去城市里养病了,政委陈美藻被调往福州,负责地方治理事务。甚至28軍参谋长也被抽调到地方去了。
34岁的肖锋成了28军内唯一指挥官,担负了金门之战的指挥之责。 船不够,船老大和水手也不够。 战斗计划是10月25号凌晨开始进攻,在前一天接到了国军调12兵团胡琏的6万人增援的情报。肖锋确实请示了上级,但叶飞还是坚持认为应该打,觉得是小菜一碟。希望能赶在胡琏兵团到来之前占领全岛。
当时的作战计划是 28军82师的 244团、246团3营;84师251团、29军85师的253团为第一梯队,趁夜色出发,25日凌晨在在金门古宁头至东的湖尾乡登陆突破,截断岛上的守军, 先歼灭岛西部的国军。 天亮了后会合二梯队再向东部进攻。 二梯队由82师 245、246团;29军86师256团,87师的259团共 1.1万人组成。 预计三天,10月27号结束战斗。

这叫什么布阵? 梯队中的团队都不是一个部门的。指挥官觉得肯定没问题,每个师都上点人好分功? 而且这一战共军没有任何军师级指挥官跟进第一梯队。 按其身先士卒的传统,至少主攻82师指挥部要派一名师级干部和参谋们加入第一梯队的, 但后来说船让给团里了,准备第二梯队再上。 当时竟然也没人管,现在死无对证。
时也运也。当时发生了两件事。 一是24号国军12兵团的胡琏率18、19军的先头部队开始换防当时的22兵团汤恩伯、陈长良部,因为乘军舰,很快到达。结果金门两股兵力合在了一起,陡增了一倍;二是25日夜里, 国军一位排长巡逻不慎踩到了自家埋的地雷, 爆炸亮光中看到共军驶来的浩浩船队,立刻鸣枪报警。全岛从西到东拉响了警报,进入战争状态。
共军船队提前暴露,立刻遭遇了铺天盖地的炮击。前锋244团担任拦腰截断金门守军的任务,虽然被过早发现,船队的攻击队形被打乱, 还是顽强登陆了,立刻陷入包围之中。 接着后面陆续出发的251和253团都抢滩成功。但是,船队没能按计划返回接应二梯队,基本因迅猛的退潮在沙滩上搁浅成了靶子。。。 。
军队是很讲究下级服从上级的。本来三个团就不属于一个师,在金门岛上又没有一个更高的指挥官统一指挥,各自为战。 246团和253团占领了制高点,一直坚持到27号, 以为援兵来了就会“解放金门”。 随着胡琏12兵团援兵后续不断到来,22兵团的部队没撤参加战斗, 金门岛上的共军结果是5千牺牲,其中若干团干部选择成仁。4千被俘。
肖锋在第一梯队登陆后就认为大功告成,开始在指挥所喝酒。 根本没有准备第二梯队万一没船怎么上岛怎么办。 觉得国民党军队会一触即溃。他根本忘了国军也是在岛上背水一战! 怎是一个惨烈了得。 共军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国军是哀兵必胜,置之死地而后生。
《沉默的荣耀》里的吴石等特工们,不但遇到了国军中强有力的特工朱正文,也遭遇了共军中的败军之将。 金门之战,共军败在自己的轻敌和指挥官的无能。唏嘘。 关于这部剧,我还会再有下文的。
【1】网上现在也传为萧锋,但将军本人后来都使用‘肖’为签名,所以我还是用了他生前最后的姓氏写法。专门查了资料,萧是蕭的简化字,百家姓上是自古就有的姓氏。 而肖是二代简化字。1977年12月20日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的。 其中萧再简化为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