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末夏初的中欧行之十四 -- 布达佩斯:中央市场乐砍价 雨天最适聊闺蜜(完结篇)

娜佳85 (2025-10-22 07:50:03) 评论 (20)

上篇:"2025春末夏初的中欧行之十三 -- 布达佩斯:鞋履悲情刻永世 多瑙夜游叠高潮"

这个中欧游记系列,洋洋洒洒写到现在,已经是第14篇了,原想上篇就收尾,停在夜游多瑙河的高潮,就像交响曲一样,在最高亢最兴致时,嘎然而止,留出更多的空白让自己和读者去填补,多好。但13实在是个不吉利的数字,思来想去,那就再写一篇凑数吧,但愿不要烂尾才好。

话说我们在布达佩斯的最后一天,一整天都在下雨,雨势还挺大,而且经过昨天一天的积累,到处都是水汪汪的,每一脚都是实实在在地踩在水淌里,有小水点子溅起来的那种。不觉意兴阑珊,哪儿也不想去了 。在脑子里数算了一遍没有去过的景点--英雄广场,是大而空旷没遮没拦的露天;城市公园,据说包罗万象,还有热门的塞切尼温泉,都因为这个雨天,变得毫无趣味。最后我们决定去中央市场,看看可以买些什么旅游纪念。

中央市场,在佩斯一侧,离绿色的自由桥不远。我们昨天爬完山后经过这里,拍的正门照。它的屋顶挺有特色,覆盖着具有匈牙利民族特色的彩色陶釉瓷砖,和维也纳的圣斯蒂芬大教堂的琉璃瓦顶倒是有几分相像。(这张像,是昨天没下雨的时候照的)



这个大型中央集中市场建于1 9世纪末的布达佩斯城市现代化扩建时期,从吃的穿的到用的,啥都卖,游客们喜欢最后一天到这里来挑选一些纪念品和干货带回去,但好像当地人也来这里买菜购物。

里面就是这样一个长长宽宽的通道,就像盖上了顶的大街,上下两层的商铺都在两边,显得宽敞透气。二楼两边就由天桥连接。据介绍,这个市场还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世界十大最美市场之一”,这个我倒是没看出来。



进门的一层主要卖一些肉类,特别是匈牙利的腊肠(Kolbasz),蔬菜水果,辣椒粉,鹅肝酱罐头,奶酪和当地著名的水果酒。匈牙利的福林和美元大概是380:1的汇率,这一盒草莓,大概合$6美金多一点,好像和美国也差不了多少,但这里人的收入明显低呀。



肉肠和各种的酒





说起匈牙利人对辣椒的热爱,那是流淌在他们血液里的,不是有一句话说:“奥地利的血是蓝的(意指其哈布斯堡贵族的高贵、理性、优雅和沉稳),匈牙利的血是红的,因为里面流着辣椒汤”。其实,红辣椒并不是匈牙利的本土作物,它们是通过奥斯曼帝国在16-17世纪的扩张侵略被传入匈牙利的。但奇妙的是,欧洲其他国家都只是把它当作观赏植物(如德国和法国),唯独匈牙利人把它种进菜园里,磨成粉,调进炖菜里,硬生生将辣椒变成了他们的第二血脉。

这可能也和来自欧亚大草原的马扎尔人粗旷、热烈的生活方式有关吧,他们喜欢烈马与烈食,可以激发他们的勇气与血性,所以才和辣椒一拍即合。匈牙利的名菜古拉什牛肉汤(Goulash)就是用牛肉、洋葱、辣椒粉熬制成的红汤,我们并没有去尝,据油管上介绍,都说它偏咸,不合我们亚洲人的口味。

这些都是卖红辣椒和辣椒粉的摊位。





二层楼卖一些手工艺品、刺绣和礼品。我们逛了一大圈,我迫不及待的在第一个摊位就花了15欧买了这样一个漂亮的布包包,而我的闺蜜呢,也买了一个,一模一样的,但她是等逛到最后讨了一圈的价才买的,才花了10欧。



我心里生自己的气,但我就是这样的急性子,做什么事都恨不得马上做好,其实这样有很多毛病,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写博客也是一样,我总是写完就发,结果一大堆错别字。现在我也努力在改----- 写完读一遍,或者等到第二天才发,好多句子斟酌一番后,可以改得更好。所以做人做事都是一样,不要急急忙忙,逞一时之欢,总要细细推敲,仔细考量才好。(哈哈,写博文,总是可以跟很多博主学习。比方说,学习了菲儿和麦姐的夹叙夹议,今天,又学习了加拿大姥姥,可以适量加一点鸡汤:)

话说我在冲动之下,高价买了布包包,也不能全怪我没耐心。那些匈牙利摊主的脾气真是暴烈,对待顾客简单粗暴,一点不像做生意的。我们刚站定,他们就开始赶人。“买不买?不买走人,别挡道!”砍价?更是没门,一口价,没商量。我是面子薄,被吓到了,二话不说掏钱走人。还是闺蜜有能耐,左看右看不松口,最后碰到一个心软的,捡了便宜。其实后来我想想,匈牙利人粗鲁的外表下,也是辛苦挣钱养家的平常人。马扎尔人特有的粗旷豪爽的游牧品性,陶炼了他们直来直去,不善修饰的个性。

我还推荐我的闺蜜买了俄罗斯套娃,虽然这是俄罗斯的传统纪念品,但我看着蛮漂亮的,而且,能说会道的闺蜜又讨了个好价钱。



在中央市场有的没的地消磨了半天时间,出门一看,雨还是在绵绵地下着。想想,来布达佩斯一趟,一口不尝他们的特色美食,也太不够意思了。和闺蜜掰着指头数了一遍,好像还是朗戈什(Langos)勉强可以凑合着吃一吃。这是一种油里炸的油大饼,外观和pizza有点像,上面可以加不同的浇头,一般是抹上蒜汁,酸奶油,并撒上芝士(Cheese)。我在以前写的“聊聊我们这里的匈牙利人和他们的小吃”里提到过它。 我们选的是美国口味的芝士加培根,感觉还不是那么腻。



这家小店在Google Review上的评分还蛮高的,都贴到橱窗上来了。(这张也是昨天没下雨时拍的,记下地点,就是想来今天尝鲜)



我们就这样喝着无糖可乐,一口一口掰着油大饼,看着窗外打着伞的行人走过,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着,有一种特别的惬意。吃完大饼,我们又转战到咖啡馆,继续我们的闲话,难得天公不作美让我们放慢脚步,体会这样的闲情逸致,也在这样的慢节奏里为我们的中欧行划上完美的句号。。。

此刻,当我码字的时候,窗外也在下着滴滴答答, 绵绵不绝的秋雨,让我来了兴致,那就来闲聊一下我的闺蜜吧!

我的这位闺蜜,陪伴了我们一路,我却从来没有特地提起过她,她若隐若现,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配角。其实,她是我的一位忘年交姐姐,比我大很多,差不多有十岁,而且我们才认识一年,何以称她为闺蜜?我也有点犹豫,是不是从头到尾都叫错了?问了一下眼下时髦的AI工具,放心了。它是这么说的:

“闺蜜”这个词其实包含着两层意思:一层是关系的亲密度,另一层是情感的深度。它并不一定取决于认识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两人之间是否有这些特征 --信任与真诚,理解与支持,默契与共鸣,并能接纳差异,比方说可以是同龄,也可以是忘年交。

这么说来,我的忘年交姐姐是当之无愧的闺蜜,因为上面所有的描写,她都符合!

我和“闺蜜”是在教会认识的。那天,我在停车场看见一位时髦的大姐大大咧咧地趴完车,车门还开着,发动机还响着,就向人打听参加某某活动,该往哪儿走。我正好同路,就主动带她去了会场。带着软糯吴语腔的普通话让我猜她是我的上海老乡,互相介绍,果不其然,自然更亲近了几分。活动进行到一半,大姐突然发现手机找不到了,细想之下,原来是忘在车里了,便把包扔在我旁边,只拿了车钥匙,急急忙忙出去找手机。这个马大哈的性格,倒是和我很像。后来我们聊起来,原来她刚退休,从Miami搬过来,第一件事就是找教会,像寻到了家一样。大姐在Miami教会的诗班里唱歌,正好我刚刚加入我们教会的诗班,我就带她一起去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就这样走到了一起,成为朋友。

每个周四的诗班排练和周日的主日崇拜结束后,我俩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闺蜜姐姐2011年和先生一起移民来美国,在Miami安家后,便一头扎进工厂,有时候甚至一天打两份工,含辛茹苦,供儿子上完大学。儿子也十分争气,辗转职场,才30多岁,已跻身一家保险公司的中级管理层。更可贵的是,儿子孝顺,给父母在新泽西买了房,让他们过来可以住得近一点,互相有个照应。说起儿子媳妇,姐姐的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我俩谈得来,我喜欢听她用上海话和我拉家常,也喜欢听她给我的生活工作出各样的主意。闺蜜姐姐的情商高,任何不愉快的人和事到她嘴里,淡淡的几句话,就全化解了,就像加拿大姥姥说的,满满的正能量!

说起这次旅行,我家LD没时间,她家先生腿脚不好,我俩便一拍即合,成为搭档 。前几天读城里一篇博文说:能不能成为朋友,就和他/她一起旅行去。这话太正确了!12天的共同生活下来,我们知己知彼,友谊的小船不仅没翻,而且更紧密地把我们绑定在一起。总结起来吧,真的就是ChatGPT给出的这几条“闺蜜”定义-- 信任与真诚,理解与支持,默契与共鸣,并能接纳差异。

闺蜜姐姐的英文不好,所以所有的攻略,订票,订酒店全是我搞定的,对此,闺蜜姐姐表示了绝对的信任和支持,从不指手画脚。出外旅行,谦让和互相理解是必须的。比方说,我订的两个和当地旅行社的一日游,都是讲英文的,姐姐的英文不好,我觉得挺委屈她的,但她从未说过一个不字,总是夸我行程安排得好;姐姐喜欢酒店离景点近一点,我就全部照办;我也留意,那些没有中文语音导游的博物馆就不去了;我有洁癖,回到酒店,总想快快洗涮搞定,闺蜜姐姐总是让我第一个;姐姐早上的动作慢一点,我就安安心心等她全准备好后才出门;我爱走路,姐姐总是说“没问题”,背着双肩包,还老是抢着把我小包里装不下的东西塞她包里;我做了攻略,姐姐就负责照着Google地图带路。一路上,我们互相帮助,互相配合,相得益彰,从没红过脸。对了,我俩在吃上面还特别的一致,一样的大胃王,一样的口味。我还跟着闺蜜姐姐学会了每到一个地方,先买一大包生菜,每天早晨吃早饭前,掰几瓣吃,通气解郁,让我们的旅程一路顺畅。

不过有一次,闺蜜姐姐实在忍不住,跟我急了。原来,我担心她年纪大,路看不准,走楼梯,过马路时,总要拉她一把。她不高兴了,说,我明明可以的,你为什们要拉我?你不要把我当成比你大,我也没把你看成比我小。哈哈,闺蜜姐姐太可爱了,她是不肯服输的要强的性格。后来我知道了,就再也不拉她了。过后,她又后悔,怕话说重了,我不高兴。我说,这有啥,咱俩一个床也睡过了,打呼声也听到过了,还有啥不能说的。

还有,闺蜜姐姐学过摄影,她老说我拍的照片没对齐。一路上,她耐心地教,我认真地学,你们有没有觉得我的照片技术越到后面越有进步呢?

一起出游,会把真朋友拉得更近,假的就拜拜啦。

好啦,闺蜜的故事讲完了。各位看官,如果你读到这里,就也已经陪着我们走过了14个篇章了。在城里,有人叫我小娜,也有博主叫我娜8姐,我都挺喜欢的:)

我和我的闺蜜姐姐。这就是我,一个说话写字都带点孩子气但却无比真诚的娜佳。



到此,我的14篇中欧游记就写完了。再过一天,我也要回中国度假了。我们公司每5年会给4个星期的Sabbatical(安息年假),再加上5天的个人假,所以要到12月才回来。在中国上国外网不易,我就只能暂别文学城,暂别每次给我留言鼓励的新朋友们 -- 姥姥,菲儿,麦姐,水星大哥,Joyce,码农,晓青,蘑菇,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后会有期,大家也各自珍重,写博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