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2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参加过多次职业培训,但下面的一次是令人记忆深刻的一次。培训的主题是“了解自己的社交,沟通风格,了解周围人眼中的你的社交,沟通风格,也了解他人的社交,沟通风格”。其目的是让人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不同的人社交,沟通风格会不同,在工作中如何运用这些来更有效地和周围人沟通,解决问题。以我们老祖宗的智慧,这就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培训之前,培训中心在参与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先要求参与者的同事,包括上级,同级,下级,以及顾客,供应商对参与者做评估 – 称做周围人眼中参与者的社交,沟通风格。在培训的第一天,培训师(Coach) 会让参与者对自己的社交,沟通风格做自我评估 - 称做自我眼中参与者的社交,沟通风格。在培训临近结尾时, 培训师再将“周围人眼中参与者的社交,沟通风格”发给各位参与者让参与者认识到,你认为的你的表现行为和你周围人认为的你的行为是否有差异,如果有,有多大。有趣的是,根据常年的数据累计,完全一致的非常,非常少,完全反向的也相对少,相当大的一部分人会有很大程度的差别。这个结果还只是仅仅概括了“我”的小小一部分,可想而知,对整体的“我”差别会更显著。
那么为什么人的自我认知与周围人对我们的看法会有差别,有的还如此大呢?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个体缺乏充分的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
自我意识是指能清晰客观地理解自身的想法、情绪、行为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自身和他人的能力。它包括认识自己的优势、劣势、价值观以及他人如何看待你。
缺乏自我意识意味着扭曲自我的认知,导致自我认知的形象不准确、情绪调节能力差,以及对自己行为如何影响他人产生扭曲的看法。缺乏自我意识的人可能会高估自己的优势,低估自己的劣势,将建设性的批评视为人身攻击,并对各种情况做出情绪化的反应,从而阻碍个人成长。大家常常讨论的自恋者则是严重缺乏内在自我意识的典型,即自恋者缺乏识别和理解自己的感受、动机、优势和劣势的能力。
例如,当我们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敏感话题的评论或意见时,会感到不安,焦虑。
自我意识强的人会提醒自己:这是我们内心通过情绪反应向我们传递我们所读的评论或意见和我们的认知,常识或价值相抵触。在这种情况下感到苦恼,或不安是正常的。这并不意味着我错了,只是因为我与之不同。我可以接受并面对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然后学会理解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差异。
缺乏自我意识的人可能会直接按照自己的情绪冲动行事,从而卷入争论或完全退缩,而无法意识到自己痛苦产生的根源。
心理学家塔莎·尤里奇(Tasha Eurich)的研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95%的人自认为自己具有自我意识,但实际上有自我意识的人仅有10%到15%。这正是由造成人缺乏自我意识的原因之一,自我防御在起作用。人类天生有维持和提升积极自我形象的内在需求,以保护自尊和心理健康。这种自我防御机制使得在没有外部输入的情况下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估变得非常地困难。
加上人的各类认知偏差,例如,自利偏差 – 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内在因素(如能力、努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外在因素(如运气差、环境恶劣),例如:将他人对自己的赞美归于我的漂亮,我的聪明,而将他人对自己的批评归于嫉妒,从而形成一种模式,成功时,我天生就厉害,无需调整;失败时,不是我的错,也无需反思 。这种偏差系统性地过滤掉负面信息,从而阻断了由结果引导的反思和相应地调整(行为 → 结果 → 反思 → 调整),导致自我评价的我与真实的我产生巨大差距。
在人的一生中,我们时常在选择。是选择短暂而盲目的舒服,还是清醒但会历经痛苦。选择勇敢地接受和面对真实的我,勇于改变,并用平静的心境去接受周围的一切。或继续坚持认为自己是个稳定的天才,将自己所遇到的任何矛盾和问题都归于他人,外部。自恋者最常做的就是这样。
我以为的我是我吗?
calm01 (2025-10-25 19:49:20) 评论 (0)在美2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参加过多次职业培训,但下面的一次是令人记忆深刻的一次。培训的主题是“了解自己的社交,沟通风格,了解周围人眼中的你的社交,沟通风格,也了解他人的社交,沟通风格”。其目的是让人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不同的人社交,沟通风格会不同,在工作中如何运用这些来更有效地和周围人沟通,解决问题。以我们老祖宗的智慧,这就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培训之前,培训中心在参与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先要求参与者的同事,包括上级,同级,下级,以及顾客,供应商对参与者做评估 – 称做周围人眼中参与者的社交,沟通风格。在培训的第一天,培训师(Coach) 会让参与者对自己的社交,沟通风格做自我评估 - 称做自我眼中参与者的社交,沟通风格。在培训临近结尾时, 培训师再将“周围人眼中参与者的社交,沟通风格”发给各位参与者让参与者认识到,你认为的你的表现行为和你周围人认为的你的行为是否有差异,如果有,有多大。有趣的是,根据常年的数据累计,完全一致的非常,非常少,完全反向的也相对少,相当大的一部分人会有很大程度的差别。这个结果还只是仅仅概括了“我”的小小一部分,可想而知,对整体的“我”差别会更显著。
那么为什么人的自我认知与周围人对我们的看法会有差别,有的还如此大呢?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个体缺乏充分的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
自我意识是指能清晰客观地理解自身的想法、情绪、行为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自身和他人的能力。它包括认识自己的优势、劣势、价值观以及他人如何看待你。
缺乏自我意识意味着扭曲自我的认知,导致自我认知的形象不准确、情绪调节能力差,以及对自己行为如何影响他人产生扭曲的看法。缺乏自我意识的人可能会高估自己的优势,低估自己的劣势,将建设性的批评视为人身攻击,并对各种情况做出情绪化的反应,从而阻碍个人成长。大家常常讨论的自恋者则是严重缺乏内在自我意识的典型,即自恋者缺乏识别和理解自己的感受、动机、优势和劣势的能力。
例如,当我们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敏感话题的评论或意见时,会感到不安,焦虑。
自我意识强的人会提醒自己:这是我们内心通过情绪反应向我们传递我们所读的评论或意见和我们的认知,常识或价值相抵触。在这种情况下感到苦恼,或不安是正常的。这并不意味着我错了,只是因为我与之不同。我可以接受并面对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然后学会理解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差异。
缺乏自我意识的人可能会直接按照自己的情绪冲动行事,从而卷入争论或完全退缩,而无法意识到自己痛苦产生的根源。
心理学家塔莎·尤里奇(Tasha Eurich)的研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95%的人自认为自己具有自我意识,但实际上有自我意识的人仅有10%到15%。这正是由造成人缺乏自我意识的原因之一,自我防御在起作用。人类天生有维持和提升积极自我形象的内在需求,以保护自尊和心理健康。这种自我防御机制使得在没有外部输入的情况下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估变得非常地困难。
加上人的各类认知偏差,例如,自利偏差 – 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内在因素(如能力、努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外在因素(如运气差、环境恶劣),例如:将他人对自己的赞美归于我的漂亮,我的聪明,而将他人对自己的批评归于嫉妒,从而形成一种模式,成功时,我天生就厉害,无需调整;失败时,不是我的错,也无需反思 。这种偏差系统性地过滤掉负面信息,从而阻断了由结果引导的反思和相应地调整(行为 → 结果 → 反思 → 调整),导致自我评价的我与真实的我产生巨大差距。
在人的一生中,我们时常在选择。是选择短暂而盲目的舒服,还是清醒但会历经痛苦。选择勇敢地接受和面对真实的我,勇于改变,并用平静的心境去接受周围的一切。或继续坚持认为自己是个稳定的天才,将自己所遇到的任何矛盾和问题都归于他人,外部。自恋者最常做的就是这样。